【電影書寫】女人,kipuka!影詩沙龍|劫後__策展論述|吳俞萱

更新於 2022/03/0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女人。作為動詞的女人,怎麼迸裂、碎流、結塊?
一如夏威夷語的Kipuka,被熔岩流圍困的一塊土地。
不被吞噬的倖存物,一座孤島。
女人,被什麼圍困、被什麼逼現,還在波動的邊境?

我就不再是原來的我了──畫面暗去的那一瞬間,我知道劫難來了。
我要在影展中播放這樣的電影:毫無退路,它擄劫你賴以為生的感知與思維運作邏輯。搖晃你的心地,為你帶來劫難。
電影收束在一片漆黑之中,正如你的混亂失去了景深。你唯一篤定的是,這一秒的你再也不是原來的你。你不得不,不得不進入一個陌生的全新視角,回望陳舊而親愛的一切。
劫難般的電影,必定轟然敞開一段距離,置放於你和你的過去之間。
我們當然可以談談它的鏡頭怎麼移動、景框如何施展意志、剪接次序怎麼連結你的目光或劈開你的錯覺、劇情推進的引線是什麼、敘事的節奏在哪一個時刻轉向或延宕、一句獨白怎麼瞬間打亮一個人的所有皺褶……,可是,這些提問不都是為了逼視我們的混亂從何而來?我們究竟怎麼落難的?我們為什麼跟電影裡的那個人、那些人鎖在一起了?
於是,這次我為高雄文學館策劃的四場「影詩沙龍」,決定直接盯著那些作為動詞的女人,怎麼迸裂、碎流、結塊?一如夏威夷語的Kipuka,形容一塊沒有遭到熔岩流圍困的土地;那些電影裡的女人──不被吞噬的倖存物,一座孤島──被什麼圍困、被什麼逼現她們仍在波動和成形的邊境?
也許,我們掙扎上岸的地方,只是女人的一個姿勢。例如,我們在路易.馬盧的電影《烈火情人》看見那個仰躺在床沿的女人,展垂她的雙臂,一動不動,任由眼前的男人走向她,敞開她,進入她。映後討論的時候,有人說:「那是被破壞掉的人,尋求刺激感所做出來的,放棄掙扎的動作。」另一個人說:「她不用『拒絕別人』的方式來回應。」接著的人說:「那是欲擒故縱、看似被動的主動性。」另一個人則回應:「主動和被動的區分是二元的外部視角,我覺得她只是臣服。」
那女人,佈設了一個局勢,要男人進來。她主動讓一切發生、允許她渴望的一切成真、創造關係之間的權力位置,她的交付行動既純真又世故,混雜了激情、洞悉、算計與信任的情感和意志。很快我們就發現了,我們的詮釋差異無法不來自於我們的情感經驗,以及我們對於矛盾和複雜性的接納意願和探究限度。
很快我們也發現了,那搖晃心地、帶來劫難的,不僅是電影,還有身旁一起經歷這一齣電影的人。我們為同一視象的歧異解讀而再次陷入混亂,又或者,忽然明晰清澈了起來。於是我們繼續追問:電影裡的那個女人怎麼作為一個傷口來傷害男人?為什麼她說「受過傷的人最危險,因為他們總能涉險而存活下來?」那女人給男人的愛,是不是讓他愛上了自己?愛的成立需要「你」和「我」嗎?愛是有方向性的嗎?
在沒有完結、無意歸結的這些探問之後,我們讀了保羅.策蘭的詩〈讚美遙遠〉作結,再一次貼近電影中那肉體曾那麼親近而眼神完全無法被識透的,女人的沉默和暗湧──
            在你眼睛的泉水裡
            撒著迷宮之海的漁網。
            ……
            一個網捕住一個網:
            我們在分離中糾纏。
            在你眼睛的泉水裡
            一個被絞死的人勒死繩子。
劫後餘生,我們去看另一座Kipuka,劉家欣的電影《月亮女孩》。燈光轉亮,場上的男人提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叫『月亮女孩?』」我沒有回答,我把他的問題回拋給他:「你自己怎麼想呢?」我相信我們的提問總是揭開我們自身的一種解答,非得不放過自己,繼續逼問:電影中有什麼細節能為我引路嗎?我的詮釋能放回脈絡去檢驗嗎?我的詮釋是在貼近電影的未知處,還是再現我的已知處?
男人納悶地說:「我不知道,也許女人看待自己,用的是一種外星視角。」見過不少風浪的另一個女人說:「女人每個月都會來一次月經,月球引力為女人的情緒也帶來漲潮和退潮,讓我們茫然、恐懼和躲避。」還有人說:「就像是月的圓缺,女孩經歷什麼又回到原點,吵架又復合。想著要去柏林卻回家了,這看起來一樣的女孩在尋找的過程裡找到了更完整的自己。」接著的人則說:「月亮是夜晚的鏡子,這是女孩拿著鏡子的自我對話。藉由月亮才能知道自己是誰。」另一個人說:「女孩好像在找重心,她像月亮一樣自轉,但她會暈眩。」
沙龍的對話文化,就是邀請眾人瘋狂自轉而撞擊彼此陷於集體暈眩。蛻皮,怎能不暈眩?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並非展陳我對電影的看法,而是保持清醒,就像瑪格麗特.愛特伍的詩〈內陸之旅〉寫的:
            像是在空曠的荒野
            呼喊
            不論如何我得
            保持覺醒。我知道
            在這兒,比任何其他地方
            更容易永遠迷失
迷失在自己的論述之中,迷失在對方的言說系統之中。我要冷靜而熱切地引動彼此之間的對話和無盡的思索,掀起眾人的暈眩,再試著為他們逐一釐清他們感受到的衝擊和劫難從何而來?他們的詮釋是否越界?是否鞏固了某一種道德偏見?面對藝術,能否維持一種科學精神,對電影中懸而未決的物事,說一聲「我不知道」且願意重新回到電影的影音和情感結構,謹慎而開放地追溯和探究「我還能知道什麼?」
就像我們看了侯貝.格迪吉安的《當愛再來的時候》,我們想探究電影裡的那些女人和男人「作為一個人活下去的條件是什麼」?電影中的詩句怎麼映射人物的內心風景?為什麼冷血暴虐的自我揭露,卻是情義深重的承諾?如此厚實、溫潤而殘酷的敘事風格,這部電影的戲劇性為什麼沒有影響它的藝術性?而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畫像》引我們追問:為什麼電影中的女人拒絕在苦難面前別過頭去?她的每一個作為如何相應於她說的「並非事事稍縱即逝」?她追求的自由、責任與命運是什麼?名為「燃燒女子的畫像」的那一張畫,如何突破靜態造作的肖像畫傳統,在那女人隱入黑暗的前一刻,顯露她向著真實走去的意志?
最後一場「影詩沙龍」開始前,一個女人告訴我,她不惜工作請假也要前來:「這樣深刻的對話,是一種黃金時刻。」或許,電影給我們的劫難是逼著我們的邊界繼續擴張和流動,接通他人的邊界。而黃金時刻凝聚了我們向著黑暗和真實走去的烈焰般燃燒的決意,我們感受到的騷動,在於我們彼此連動和延伸了一種遠方,就像康明斯的詩〈有一處我從未去過〉:
            你眼睛的聲音比所有的玫瑰還豐厚
            沒誰,甚至雨,也沒有這樣的小手
2021年11月5日電影詩沙龍活動照片

影詩策畫/主持
吳俞萱,詩人。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沒有名字的世界》;攝影詩文集《逃生》、《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死亡在消逝》;文集《居無》、《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對無限的鄉愁》。曾獲選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青年駐校作家、原住民文創聚落駐村藝術家、美國聖塔菲藝術學院(Santa Fe Art Institute)駐村作家。
跨藝實驗線:電影書寫系列
「跨藝實驗線」是高雄文學館結合不同藝術領域與文學連結的推廣形式。電影書寫系列是以工作坊的形式規劃,邀請不同專業影評人,以其觀影理念為策展基礎,設定播映主題、選片,再搭配相應的書寫方法。
電影本身已是一種文學載體,它可以在最初即是詩影像,也可以進行文學改編,影像也可以乘載文學特質和詩意。因此,當文學與電影結合,除了「書寫」,更期待讓原本不熟悉影像識讀的學員們,透過細讀影像,無論是解讀影像語言、析辨影像語言的詩意,甚至嘗試解讀影像敘事語言比較繁複的電影,來習得文學的跨藝思維。
電影書寫,不止是以影評的書寫技巧,說明電影的文學感而書寫,或者轉化電影中的文學性而書寫,而是真的能夠帶動民眾用文字書寫回應最觸動他們的東西,並以此召喚情感和記憶,轉化心中的體驗而書寫──刺激創作的契機、屬於個體的文學誕生──完成從接收者轉為發動者的歷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生們不僅鑽研戲劇表演,也常在「橋」副刊發表戲劇評論。後來便有社員提議另行自製刊物,《龍安文藝》因此誕生。
......那麼,城市的文學空間,路徑其一,將透過兩位晃遊的角色,在我們眼前展開。
收音機沙沙地放送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玉音」。低品質的錄音及天皇低沉的聲音,令人聽不真切,拗口難懂的文言日語也難以理解。......隱隱地看似浪將要平息,雨過天青。接下來,還有什麼在等著我們?
老師,颱風雲捲的另一端,會不會有另一個未來的世界? 她是一個流浪教師,在教師甄試、田野、檳榔樹中努力跑向那個有男友的美好世界,但她跑了好久卻還走不進男友穩定的時間裡;她是一個幼兒園教師,在女兒、老公、工作的幼兒園中跟時間賽跑,這場賽跑剩下她一個人在償還那些老公預支的時間......
空白處該要放入什麼呢?重現已然褪色的過往,藉由個體的生命推演時代的樣貌,重歷同時代人的情境,回填林曙光身處時代消失的空白。這像是蒐集拼圖,一點一滴的拼湊時代背景、主角的人生境遇,才發現我們努力尋回的,其實就是這時代正漸漸消逝的事物......
......聲響可以作為自己新的語言,而後你們又回來發出練習過後的這種語言,我不認為這就是事件的結束,但這開啟了時間,也就是,由妳、你們以及其他事物創造了屬於我的時間。
學生們不僅鑽研戲劇表演,也常在「橋」副刊發表戲劇評論。後來便有社員提議另行自製刊物,《龍安文藝》因此誕生。
......那麼,城市的文學空間,路徑其一,將透過兩位晃遊的角色,在我們眼前展開。
收音機沙沙地放送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玉音」。低品質的錄音及天皇低沉的聲音,令人聽不真切,拗口難懂的文言日語也難以理解。......隱隱地看似浪將要平息,雨過天青。接下來,還有什麼在等著我們?
老師,颱風雲捲的另一端,會不會有另一個未來的世界? 她是一個流浪教師,在教師甄試、田野、檳榔樹中努力跑向那個有男友的美好世界,但她跑了好久卻還走不進男友穩定的時間裡;她是一個幼兒園教師,在女兒、老公、工作的幼兒園中跟時間賽跑,這場賽跑剩下她一個人在償還那些老公預支的時間......
空白處該要放入什麼呢?重現已然褪色的過往,藉由個體的生命推演時代的樣貌,重歷同時代人的情境,回填林曙光身處時代消失的空白。這像是蒐集拼圖,一點一滴的拼湊時代背景、主角的人生境遇,才發現我們努力尋回的,其實就是這時代正漸漸消逝的事物......
......聲響可以作為自己新的語言,而後你們又回來發出練習過後的這種語言,我不認為這就是事件的結束,但這開啟了時間,也就是,由妳、你們以及其他事物創造了屬於我的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編劇書中討論了影集、電影的情節設計,以情節為主的觀點。 本文則偷渡了作者的一些觀影心得,以及對編劇技巧應用於寫作上的思考。 本文可能適合文字寫作者參考,對編劇則比較沒用。
Thumbnail
2014年,為紀念金馬50,由楊力州執導推出的紀錄片《 我們的那時此刻 》(與書同名)。 剪接多部經典華語電影、訪談多達十人以上的影人,為華語電影留下半世紀的見證。 這是一本屬於我們的書,關於「那時」電影的榮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篇內容為 vocus 成長學院邀請 Kat 撰稿。Kat 是攝影與文字創作者,今年甫出版他的第一本數位攝影寫真書《禁錮・自愉》,以下便是 Kat 分享他打造這本攝影書的歷程。從起心動念、靈感來源,到推出前的思考:除了影像,還能給予讀者什麼等,相信能讓每個創作者,產生共鳴、獲得啟發,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上一篇寫了怎樣先用ROA寫作術列出大綱,然後在大綱的基礎上透過像限圖簡單找出能夠捉住讀者注意力的主題。接著在主題上找出重點,做出文章最基礎構件。現在來看如何有條理地把構件排好組成精彩情節,再為外框填入精彩觀點令文章更豐富。
Thumbnail
《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2021)應該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電影,但是這部印度電影中的荒謬與諷刺,真是讓人想笑想哭又好酸楚。
Thumbnail
最近曾有朋友問起,每年春節不能缺少的年菜是什麼?我的答案是烏魚子和蘿蔔糕;不知怎麼的,想起2020年底停辦跨年演唱會的陳昇,漸漸變成了一道長年菜,演唱會是他掌廚的澎湃尾牙,是跨年不可缺少的存在。 重新翻出他談旅行寫作的專訪,好希望2021,我們依然有陳昇的跨年演唱會,也能夠自由的去遠方。
Thumbnail
從《情書》到《最後的情書》,過了25年,岩井俊二依舊寫著高中。他的畫面依舊如此唯美、他的愛情依舊如此純淨無瑕,他讓我們懷念起那個有著無限可能、毫無畏懼的年代,那個「我喜歡你」是如此被我們仔細珍惜著、無法輕易說出口的年代,是可以仗著年紀尚輕同時又嚷著我長大了,的年代。
Thumbnail
日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陳淑芳以《孤味》一舉拿下影后寶座,高齡81歲的她,舉手投足自帶台灣傳統女性的氣場與堅韌,完美詮釋身為一家之主如何一手撐起大家庭的辛酸史淚。橫跨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家庭故事,千瘡百孔的真實人生,在各自婚姻與家庭關係裡望眼欲穿的執念,皆是來自不輕易說出口的愛與思念。
Thumbnail
​ 近日有一部很夯的電影「孤味」,一部集合眾多女星的拍攝電影。這是一各溫馨小品的片子,集結台灣黃金陣容的眾多女星的拍攝電影。陳淑芳、謝盈萱、徐若瑄主演,另有金馬最佳女配角丁寧、金鐘女配角孫可芳與于子育(琇琴)同台飆戲。此片子就如同電影海報所言的「缺席的人是他們不能碰觸的心事」。 電影「孤味」相關資訊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講者:史惟筑(中央法文系助理教授、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文學與藝術博士) 時間:2021.6.15 1. 問題意識:當代電影如何思考電影?電影經驗?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2. 起源:一般電影史認為電影的起源是1895.12.28盧米埃兄弟在晚上9點的巴黎大咖啡廳放映付費的電影─火車進站
Thumbnail
編劇書中討論了影集、電影的情節設計,以情節為主的觀點。 本文則偷渡了作者的一些觀影心得,以及對編劇技巧應用於寫作上的思考。 本文可能適合文字寫作者參考,對編劇則比較沒用。
Thumbnail
2014年,為紀念金馬50,由楊力州執導推出的紀錄片《 我們的那時此刻 》(與書同名)。 剪接多部經典華語電影、訪談多達十人以上的影人,為華語電影留下半世紀的見證。 這是一本屬於我們的書,關於「那時」電影的榮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篇內容為 vocus 成長學院邀請 Kat 撰稿。Kat 是攝影與文字創作者,今年甫出版他的第一本數位攝影寫真書《禁錮・自愉》,以下便是 Kat 分享他打造這本攝影書的歷程。從起心動念、靈感來源,到推出前的思考:除了影像,還能給予讀者什麼等,相信能讓每個創作者,產生共鳴、獲得啟發,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上一篇寫了怎樣先用ROA寫作術列出大綱,然後在大綱的基礎上透過像限圖簡單找出能夠捉住讀者注意力的主題。接著在主題上找出重點,做出文章最基礎構件。現在來看如何有條理地把構件排好組成精彩情節,再為外框填入精彩觀點令文章更豐富。
Thumbnail
《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2021)應該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電影,但是這部印度電影中的荒謬與諷刺,真是讓人想笑想哭又好酸楚。
Thumbnail
最近曾有朋友問起,每年春節不能缺少的年菜是什麼?我的答案是烏魚子和蘿蔔糕;不知怎麼的,想起2020年底停辦跨年演唱會的陳昇,漸漸變成了一道長年菜,演唱會是他掌廚的澎湃尾牙,是跨年不可缺少的存在。 重新翻出他談旅行寫作的專訪,好希望2021,我們依然有陳昇的跨年演唱會,也能夠自由的去遠方。
Thumbnail
從《情書》到《最後的情書》,過了25年,岩井俊二依舊寫著高中。他的畫面依舊如此唯美、他的愛情依舊如此純淨無瑕,他讓我們懷念起那個有著無限可能、毫無畏懼的年代,那個「我喜歡你」是如此被我們仔細珍惜著、無法輕易說出口的年代,是可以仗著年紀尚輕同時又嚷著我長大了,的年代。
Thumbnail
日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陳淑芳以《孤味》一舉拿下影后寶座,高齡81歲的她,舉手投足自帶台灣傳統女性的氣場與堅韌,完美詮釋身為一家之主如何一手撐起大家庭的辛酸史淚。橫跨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家庭故事,千瘡百孔的真實人生,在各自婚姻與家庭關係裡望眼欲穿的執念,皆是來自不輕易說出口的愛與思念。
Thumbnail
​ 近日有一部很夯的電影「孤味」,一部集合眾多女星的拍攝電影。這是一各溫馨小品的片子,集結台灣黃金陣容的眾多女星的拍攝電影。陳淑芳、謝盈萱、徐若瑄主演,另有金馬最佳女配角丁寧、金鐘女配角孫可芳與于子育(琇琴)同台飆戲。此片子就如同電影海報所言的「缺席的人是他們不能碰觸的心事」。 電影「孤味」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