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用阿嬤的浴缸照來做最後的收尾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對於現代的年輕人來說,應該很少人會看見了,除非他們的「阿祖」還在,有看過阿祖的浴缸。不然對於我們這一輩的來說,這是台灣家庭小時候傳統的記憶,很多人的家裡都是這樣的浴缸,俗稱「阿嬤的浴缸」。
因為工作的關係在這一段時間經常台東、台北兩地跑但大部分時間住台東,常常一下車、或在家裡一覺醒來風景就不一樣了。整個速度感完全不同,台北的繁華顯得台東相對純樸(但現在跟十年前也不太一樣了),台東的安靜也讓台北的吵雜更加明顯。
某一天我在板橋的家裡醒來,覺得這個家好小,雖然什麼都有但好擁擠。出門工作看見大樓的大廳一堆人來來去去,門外匆匆忙忙進來送餐趕單的人,背景是另外一群趕路的汽車摩托車,躲進小黃裡還是阻止不了外面誰也不讓誰的喇叭聲響。
活到滿40歲的最後幾個月,心理想著這是我想要的生活模式嗎?
小時候覺得自己到中年應該也跟一般正常人一樣,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買的起自己想要的房子、小孩可能已經要上小學或是剛滿月,如今沒有一件事情有做到。但什麼叫做一般正常人?原來以前覺得很「正常」的東西在長大之後發現其實一點都不容易,也不見得每個人都一定需要。
這些感觸會在每一次很安靜的流浪時又重新的好好整理一遍。一些部分覺得很殘忍,也有一大塊感到舒服欣慰,至少自己越來越清楚想要的是什麼。
很多我們一直以為的問題其實從來都不是問題,只是心理逃避的一個寄託和藉口而已。
如果你有能力改變,就好好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如果真心無法,那就學著舒服的和平相處,但假裝和平卻一直壓抑的抱怨就是最不應該有的選項。外在無法就嘗試從內心開始,內心很難就讓自己有能力跳脫環境,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如果我怎樣怎樣就一定可以如何如何。但事實是,就算真的讓你有巨大的改變和跳脫原本不舒服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你還是會找到不舒服的點然後把問題放大的。
用一個很爛的比喻:有些華人會覺得自己的英語不好是因為那不是自己的母語,平常沒有機會跟外國人溝通所以不可能好。那為什麼有很多土生土長的華人英語比一些母語是英語的人還要好呢?重點還是你有沒有心、想不想要嘛!真的有心你就會想盡辦法超級努力的去靠近它,不一定可以完全擁有但至少可以很接近。
以前常常說「離開,是為了回來。」,在一個地方久了之後一定要離開保持一個距離,才能看見更多在裡面看不到的東西,然後重新愛上它。
另外一種就是「離開,是為了回來。這個回來,是為了永遠離開。」,在保持距離之後看見原本的美好,回來之後再給它一次機會,還是真心不舒服、無法!那就是永遠離開的時刻了。
這也是每次認真流浪之後的禮物。需要好好的保持距離才能聽見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和聲音。不要來說什麼去一趟三天兩夜、五天四夜的旅行團行程叫做我很熟悉那片土地了,有些人在同一個地方住了20年也從來都不知道一分鐘的路程外是怎樣的風景!
流浪,才能真心看懂旅行的意義。
要準備跟台東說再見了,謝謝你這十年來在不同時期給我的禮物。雖然其實你什麼都沒做,就只是安靜的像鏡子一樣陪伴而已。
2012,第一次長住台東。
2022,第N次長住台東。
寫於2022/2/22(台東。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