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西涼參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西涼,是對隴山以西地區的一個統稱。
上一次在晉朝被提及的西涼,是鮮卑禿髮樹機能之亂。

此亂與司馬炎一統天下息息相關,最終由武侯傳人馬隆平定之。
馬隆鎮守西涼十數年,大略在八王之亂開展後過世。

時局日漸混亂,就有一個姓張的朋友,對西涼產生了興趣。

看《三國演義》,西涼人最服姓馬的。
看《三國志》,西涼人最服姓張的。

不過,馬隆跟馬超沒有親戚關係。
看準西涼的張軌,也跟過去的涼州刺史張既沒有親戚關係。

張軌,是西漢常山王的子孫。
西漢的王?不是姓劉嗎?

剛開始不是。

剛開始的常山王,是楚漢相爭時期遺留下來的。
曾經是劉邦的老闆,後來成為劉邦下屬的張耳,才是張軌的祖先。

隨著晉的翻船,漢(匈奴)的翻車,楚漢之勢會在北方慢慢的成為新流行,暫且放在心上吧。

回說這個張軌,在晉武帝司馬炎末年,搭上了外戚楊家的特快車。
精明如他,可不會全押外戚。

藉著楊家信任,張軌去到太子東宮,成為當時仍為太子的晉惠帝下屬。
更在晉惠帝接班之後,晉升為皇帝特助。

可不久楊家就給掀翻啦,張軌遂展開了繞跑大計。
不只是他,當時有不少權貴都有這念頭,也算是一種流行吧。

東邊成就了王浚。
西邊成就了張軌。

馬隆差不多就在這時候死亡。
而西涼是一個沒有司馬親王進駐的地方。

但張軌一直到趙王司馬倫被討伐後,才贏得前往西涼的職位。
因為是帶兵去討賊的,所以不可能是趙王司馬倫時期……當時阿倫可是被大家圍剿呢。

到達寶地,派兵鎮壓,推行中式德政,這種中國式SOP,你我都是略懂略懂。
張軌名為涼州刺史,實為西涼土皇帝。

東軍閥王浚還很激烈的參與八王之亂,西軍閥張軌就派了三千人去敲邊鼓。
小小投資,大大有效。

張軌不像東部軍閥們那樣張牙舞爪,很好的刷了一波存在感。
再順便報一下:「我在涼州努力打鮮卑喔。」
朝廷除了承認他的合法擁兵自重,哪還有什麼皮條?

可西晉到了這時候,也沒什麼朝廷可言了。
朝廷沒你辦法,第七王關中老大司馬顒,就送了一個秦州刺史過去。

秦州大致就是三國時的雍州。
也就是西涼與關中之間的區域。

耶?西涼說馬論張,是不是忘了還有一個姓韓的很兇啊?
還真的有一個韓姓太守,就跳出來把秦州刺史給幹掉了。

登登。
張軌眼睛一亮。

「太可惡了,太放肆了,本將軍刺史這就來替天行道!」

涼州大軍出動,更發出義正嚴詞的勸降書。
兵臨城下之際,咱們韓太守就感動得投降了。

一口氣把地盤推進到隴山的張軌,已經正式踏進西晉的眼皮底下了。
把握朝政的東海王司馬越兄弟,一邊跟張軌「和談」,一邊派出世子司馬保前進秦州鎮守。

阿保是東海的姪兒,他的父親南陽王司馬模當時就是朝廷的主政者(東海主軍),也是張軌的連絡對象。
但局勢沒有維持多久,匈奴漢軍就攻向洛陽了。

張軌又一次當仁不讓,直接派軍從秦州進發河東,大敗漢軍。
這當然不是之前那種三千兵的程度啦。

司馬模十分感動,並封張軌為郡公。

溫馨提示,西晉採五等爵制。
郡公就是開國九公,封地僅次宗室親王,實權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張軌不接受。

一路走來,軌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標。
當皇帝,不是只有權臣篡位一條路。

善圖讖的皇帝,也不是只有王莽。
還有劉秀。
還有孫權。

很不幸的,軌哥走上了孫權的道路。
一切順風順水時,中風了。

後方下屬太守大族,紛紛打算造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但甚得涼州人心的張軌,一次又一次的逢凶化吉。

內亂方平,外患又起:匈奴漢軍再次進攻洛陽,張軌只得調動五千騎兵增援。
大部分的士兵跟將領,都跟著洛陽一起失陷。

只有兩次守衛洛陽的北宮純順利跟朝廷退往長安。
接下來,張軌陸陸續續派了八萬大軍前去護衛長安。

是的,張軌堅強的實力,絕對是西晉長安朝廷建立的要素之一。
但大家也是有所畏懼,遙奉江東司馬睿為盟主。

所以前面提劉秀。
劉秀也是在一個身為臣子的情況下反叛,更在更始帝被賊軍逼到盡頭時派人勸降。

某方面說起來,西晉最後一帝的情況,可以看成是張軌故意塑造出來的。

不過這時候,還只是皇太子。
三大朝廷並立,西晉地方單位展開激烈的自相殘殺。

稍微強調一下,持續在埋張軌有志稱帝伏筆的,是《晉書》不是我喔。
事實上張軌一直到死,都沒有對西晉的皇帝做什麼。
所有的封賞,他也一概推辭。

跟司馬昭一樣,不過司馬昭滅蜀成功後,就都接受了。
也或許是因為張軌還在等什麼功績吧。

張軌的繼承人,是兒子張寔(讀作實,可通)。

關於西晉的封賞,張寔就不拒絕了。
雖然他沒有中風,但也同樣只是待在後方,派兵馬前去支援長安而已。

據說晉愍帝被捕之前,還發出詔命給張寔,要他成為異姓攝政王,為王朝續命。

張寔覺得不可信,未受,派出了萬兵共赴國難,並要求南陽王繼承者司馬保一同舉兵。
晉朝西分部與漢國西分部的激戰,就此展開。

張寔派出的部隊中,特別要說的是有一個司馬模的手下:討虜將軍陳安。
陳安在司馬模戰死後撤退,原本先投靠司馬保,頗得重用。
但司馬保的其他部將就排擠他,刺殺他,導致他只能脫離自立。

在匈奴、西涼,跟司馬保三大勢力中,陳安決定投靠匈奴,回過頭來攻打司馬保。
司馬保連忙向西涼求援,張寔也派人來救。

退敵成功後,司馬保這邊就跟張寔說,要來正名晉王。

張寔表示:你連飯都沒得吃也想稱晉王啊?我支持江東司馬睿啦。
但司馬睿真的稱帝之後,張寔其實又反臉了:不行喔,我們還是要用晉愍帝的年號,你太僭越了。

張軌張寔父子的反覆無常,跟三國馬騰韓遂頗有三分相似。
而武力高超的陳安,也頗得其箇中三昧。

一開始對匈奴稱臣,等西涼出手後,陳安又表示願意服從晉西政權。
當張寔開始在那邊扭屁股?陳安再次出兵攻打司馬保政權。
誰知陳安把司馬保打退入祁山道之後,張寔又出來做公道伯救阿保了。

結果,阿保病死了。

張寔收了阿保的兵馬,陳安則抓了阿保的繼承人去匈奴那邊領賞。
好大一盤棋,真是好大一盤棋。

但下棋的人,不是陳安,也不是張寔。
而是張寔的弟弟,張茂。

從老爸張軌中風開始,張茂就是西涼的第一執政官。
也就在秦州角力剛告一段落時,張寔遭到刺殺,年幼的繼承人張駿無法領事,讓張茂再次走到了台前。

西涼張氏的行事一直搖擺不定,跟他們的這種雙元首制度只怕很有關係。
張軌張寔,都是有野心的霸雄,不能為人臣。但張茂則是謙恭好學,良臣的最佳典範。

簡單比方,就是曹操跟荀彧。

不難發現,在這之前西涼用兵,必定是為了「維護晉室」。
而不是什麼爭奪地盤以自肥的軍閥舉動。

事實上,說得一嘴野心的張軌張寔,也只是看著陳安跟司馬保在那邊打秦州爭霸戰,並且任憑他們去抵禦匈奴。

在建安元年到十六年之間,曹操其實也只能做差不多的事。

袁術僭越,呂布同謀。
袁紹藐視朝廷主動來犯。
劉表不繳稅。
馬超叛變。

從這角度看,曹操設套讓袁紹掀戰端就很有趣了,不過別扯遠。

這邊我們可以設定,張茂跟劉琨類似,只想穩住一地,等待晉室反攻。
不過別說劉琨盟友狼子野心,張茂的父兄不安於室。

他們所面對的匈奴劉曜與羯人石勒,當然要在晉室反撲之前討平這些不服啊。

當牽涉到「國際戰爭」,兩派說法不免又出現了。
按《劉曜傳》說,匈奴先是擒殺了陳安,繼而進攻西涼。
害怕的張茂就派遣使者獻上財貨,稱藩而降。

但《張茂傳》只說,在參軍陳珍的努力下,匈奴退走。

不要想說《晉書》亂七八糟,這樣的互現方式,在《三國志》也有過。
建安二十年,曹操攻打孫權。
魏國的記錄是孫權稱臣。
吳國的記錄是呂蒙等人退敵有功封賞。

而從後續孫權背刺關羽的事實來看,孫吳對曹操稱臣應該才是正確的情況。

同樣的,當張茂勉強維持了兩年和平後去世,匈奴劉曜派人來封張駿涼王,涼州牧。
我們就可以相信,張茂當時確實是請降稱藩,只是大內宣說退敵成功而已。

同樣的,當劉曜轉頭對付叛軍石勒之際,張駿再次宣布「涼國」歸晉。
不歸東晉,仍屬西晉。

並被認為是十六國之中「前涼」的建立。

是的,十六國的定義上,比較接近「戰國七雄」。
天子尚在,群雄稱王建國。

西漢初年的格局也類似於此。
所以也會一直一直強調,在這個時期與「晉」並列的皇帝,皆屬偽帝。

而這套定義,就不得不歸功於這個「西涼王國」。

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為十六」。
感受一下這個說法,感受一下這個時代。

在這片混亂中,或許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1會員
91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小東倉河中伏後,趙軍才知道自己與誰打仗,王齕早已不是主帥,現在指揮秦軍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人屠」白起。沿石長城堅守的趙軍立刻斷了與本部的聯繫,此時趙括帶領主力逃至韓王山,等待馳援。 白起又派輕騎做出假象,迷惑屯於故關的趙軍,要將趙軍總指揮逼入死地。趙括來到韓王山,卻發現秦軍旗幟飄揚山頭,連綿的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第四十五戰:189年漢末崩塌(6)靈帝駕崩山雨來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19-12-16 22:30 公元185年九月,韓遂、邊章帶著隊伍殺下了隴山,張溫率領諸郡兵步騎十餘萬在美陽讓人家西涼軍迎頭痛擊了。 羌兵悍猛,給政府軍上來就弄得很沒面子,總司令張溫比較憂愁,心急如焚,董卓則比較淡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在前途大會上,淮陽王張卬(下江兵)第一個表達了對前途的看衰,和綠林諸大佬商議說: 「赤眉和鄧禹隨時都會殺過來,咱們在這混不下去了!與其被人家趕走,不如現在就搶掠長安,逃回南陽,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咱們就再上山落草為寇!」 強盜們骨子裡的思維一拍即合,張卬的方案得到了綠林內部的高票通過,諸將前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小東倉河中伏後,趙軍才知道自己與誰打仗,王齕早已不是主帥,現在指揮秦軍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人屠」白起。沿石長城堅守的趙軍立刻斷了與本部的聯繫,此時趙括帶領主力逃至韓王山,等待馳援。 白起又派輕騎做出假象,迷惑屯於故關的趙軍,要將趙軍總指揮逼入死地。趙括來到韓王山,卻發現秦軍旗幟飄揚山頭,連綿的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戰國風雲人物蘇秦(約西元前340 -前254)不僅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古代中原大地上的偉大謀略家和外交家。 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縱約長,並相六國”,以抑強秦。 然而,因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或不署名,或姓名多被後人塗改,再加上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依據縱橫家後學擬作的長篇遊說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第四十五戰:189年漢末崩塌(6)靈帝駕崩山雨來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19-12-16 22:30 公元185年九月,韓遂、邊章帶著隊伍殺下了隴山,張溫率領諸郡兵步騎十餘萬在美陽讓人家西涼軍迎頭痛擊了。 羌兵悍猛,給政府軍上來就弄得很沒面子,總司令張溫比較憂愁,心急如焚,董卓則比較淡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在前途大會上,淮陽王張卬(下江兵)第一個表達了對前途的看衰,和綠林諸大佬商議說: 「赤眉和鄧禹隨時都會殺過來,咱們在這混不下去了!與其被人家趕走,不如現在就搶掠長安,逃回南陽,如果實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咱們就再上山落草為寇!」 強盜們骨子裡的思維一拍即合,張卬的方案得到了綠林內部的高票通過,諸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