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人:國花的執念、殘念與懸念(中)

2022/02/2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花紋」雖然很早就被當作人類社會各種團體的紋章或圖像,但是這顯然是一種會隨時空環境而改變的象徵。
以日本的國花「和菊」為例,其最早栽培的菊花是在平安時代(大約對應中國的晚唐到北宋時期)傳入,到了鎌倉時代(大約對應中國的南宋時期),因後鳥羽天皇將菊紋刻在刀劍上,於是成為皇家紋章。在明治時代(大約對應中國的晚清時期),日本開始流行培育新品種的菊花,稱為「和菊」。等到二次大戰過後,日本戰敗,在美國的主導下,採行君主立憲制度,仍以天皇作為日本與日本國民的象徵,所以菊花仍是日本的國花。不過,觀察現在代表日本皇室的菊紋,其實和一般國民護照上的菊紋並不相同 —— 雖然都是十六花瓣,但前者有重瓣,而後者則無。
日本菊紋
這似乎呼應今天日本社會的狀,君主和一般國民所受到的待遇並不相同。「皇室」比「國民」還要受到多一層的保護。(如果,我們將外面那一層花瓣當作是護衛的話 --- )從「和菊」的形式看來,日本皇室從明治天皇以後似乎特別偏好層層保護,所以刻意培育出了許多重瓣的菊花品種——層層重瓣也成了日本菊花的重要特色。
典型的和菊
如果將上圖中的和菊和下圖中的大波斯菊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培育和菊時明顯是朝「多加一層重瓣」的方向進行。
大波斯菊
在植物學上,菊科的花多是頭狀花序,其外圍被稱爲「舌狀花」,內圈被稱為「管狀花」,分析其結構,其舌狀花的部分除了「護衛」外,應該還兼有「招蜂引蝶」的功能,而管狀花的部分則是負責「精神的創造」。這雖然是基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生之來者謂之精,兩精相搏為之神」——「精」是有形的化生物質,而「神」則是「兩精」所共同創造的新生命——所推論出來的 ;但既然日本天皇所宣揚的神道教可算是中國道教和日本本土信仰的共同創造,這番推測大約也不至於太離譜。此外,我們也可以從現在日本流行的其他菊花品種,看見這種「層層包裝」的外圍輻射型式,推論這是在日本園藝界過去一段時間的育種方向。(下圖中,左為嵯峨菊、右為瑪格麗特,都有好幾層的(白色)舌狀花瓣包圍著中心(黃色)管狀小花。)
嵯峨菊與瑪格麗特
相比之下,也被歸為「菊科」的「向日葵」雖也有輻射狀的花形,就似乎還沒有被培育出這般多層的舌狀花圈。(下圖中的向日葵,也可見明顯的管狀花與舌狀花的區隔。)
向日葵
我們如果再用鬱金香花的生長方式來與菊科的頭狀花序做一比較的話,就可以發現鬱金香的花的結構要簡單多了。基本上,鬱金香就是一朵花長在莖的頂端,而雄蕊和雌蕊則位在中間。這在植物學上叫做單生花。
鬱金香
大家如果再回頭看看菊科的花,就會發現菊科的每一朵管狀花,其實都有雄蕊和雌蕊在其中。因此,菊科的花心其實是由很多管狀小花所形成的。也就是說,菊科的花其組織型態與單生花並不相同,這在植物學上被稱為花簇(inflorescence,通常譯為花序,也可翻譯為群生花)。
下圖是大家並不陌生的蓮花,各位覺得其屬於單生花還是群生花呢?
蓮花
至於,選國花時,要不要考慮「單生花」還是「群生花」之別,那就是見仁見智了。選單生花可以展現一枝獨秀的風采,而「花序」不同的「群生花」則可以延伸出對不同的社會組織討論,各有風姿,端憑領袖如何領導國民發揮想像力,共同創造國家意識。
不過,更多近代國家的國花,大約不是根據植物學上的特性所選出,而是根據傳說。
比如說,德國的國花「矢車菊」,據說就是出自拿破崙橫掃歐洲時的一則傳奇。根據這則傳奇,當年拿破崙崛起後,不僅平定國內政局,而且開始與歐陸各國交手,與法國淵源頗深的神聖羅馬帝國自不能置身事外,在腓特烈大帝時代曾經穩坐歐洲強權寶座的普魯士王國,最後也被拿破崙領兵攻破首都柏林。據說,在柏林被攻破前,王后路易絲倉皇出逃,和她的孩子們藏在一片穀田中,為孩子們編織矢車菊花環,戴在他們的頭上,以消磨無聊的時光。後來,她其中的一個孩子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威廉一世,這種小藍花也因為威廉一世的記憶成了德意志帝國的國花。
在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當拿破崙率領法軍於1806年10月27日攻破柏林前,神聖羅馬帝國原來的皇帝弗朗茲二世就已於1806年8月6日放棄了這個帝國的帝位,所以,當時與拿破崙作戰的普魯士其實可以算是因為拿破崙而從神聖羅馬帝國中「被獨立」。雖然神聖羅馬帝國本就是組織鬆散的帝國,但是,這畢竟是從西元900年(或者更早)就開始形成的組織,面臨來勢洶洶的法軍,卻突然失去這個帝國的皇帝,想必讓許多人開始擔心自己未來的歸屬。以「少年維特的煩惱」在日耳曼世界揚名的德語作家歌德就自問自答:
德意志人的國家 (Deutschland)? 可是,它在哪裡? 在地圖上,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國家。(相關文章:洪堡和歌德的浮士德
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民族?什麼是國民?
曾經參與「神聖羅馬帝國」運作的成員開始激烈地思考、爭辯著。
身為普魯士王室一員、感受過法軍壓迫的威廉想必也在其中,因此在他當上普魯士國王後,找了地主出身的俾斯麥當首相,運用靈活的外交與軍事手段,成功地於西元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也使得自己的母親路易絲王后成為德國國民愛戴的精神象徵,甚至到了二次大戰前後,仍是德國納粹大力宣傳的愛國代表。
然而,路易絲王后在法軍入侵時所採取的作為,在歷史上其實還有許多別的說法,內情可能比威廉一世所記得的還要曲折複雜得多。
(下面影片簡短地以圖片介紹路易絲王后的生平)
雖然路易絲王后在拿破崙入侵柏林時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很明朗,甚至有傳說指若非路易絲王后曾「求見」拿破崙 ,普魯士可能因此亡國、不會有機會在日後東山再起,打敗法軍、建立德意志帝國。
當然,我們可以從上述影片窺見一點當時普魯士王室家族與路易絲王后家族密切聯姻的狀況。其中,普魯士國王出身自歐洲著名的霍亨索倫家族,發跡于神聖羅馬帝國的西南部,而王后則是出身梅克倫堡,是一個斯拉夫風格很強烈的公國。所以,當時的普魯士王國雖然因為霍亨索倫家族的緣故,而算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員,但也可視為是一個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共同組成的混血王國。
當然,這種看法牽涉到複雜的民族區隔。到底,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區隔在那裡呢?由於歐洲皇室彼此間密切通婚的關係,所以要從遺傳角度分析,顯然不易得到明顯區隔。對此,語言學家或許才是我們應該先請教的對象。
按照語言學家的分類,歐洲語系可分為拉丁語系、日耳曼語系、斯拉夫語系三大類,不過,這三大語系,其實又都屬於印歐語系。這意味者,他們的祖先有一段時間應該都是可以用同一種語言溝通的,只是後來遷徙到不同地方,各有發展,以至於彼此又漸漸無法聽懂對方在講什麼了。
當然,讓彼此說不上話的原因,除了語言不同外,還有價值觀的不同,而當時在歐洲,讓彼此覺得意見不同的主要因素應當就是宗教信仰的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跟隨馬丁路德一起抗議的新教,還有以君士坦丁牧首為精神領袖的東正教就成為區分彼此最重要的區隔線了。
既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之間的政治、經濟結盟就不免隨之減少,而彼此發生衝突的機會也就隨之增加了。
最後,介紹一下前述所提到的 Deutschland 當中的 Deutsch 所指為何。
Deutsch 通常被翻為德意志,其語源應當是來自 Deurscher Orden 。這個詞因爲在英語中被稱為 Teutonic Order 所以常被翻譯為條頓騎士團,但若是從德語翻譯的話,就會被翻譯成為德意志騎士團,兩者所指涉的對象其實是相同的。條頓騎士團最初是隸屬於羅馬教廷之下的組織,主要目標是照顧因為十字軍戰爭而受傷的士兵、商人和平民,但是其後來取得普魯士地區為根據地,並且在教皇的指令下強力肅清波羅的海的異教徒後,開始不斷擴大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普魯士」這名稱其實來自波羅的海的非基督教徒,而且這些剩餘的非基督教徒與騎士團的人其實都一直還有衝突。不過,在新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建議下,當上騎士團團長的一位霍亨索倫家族成員改變了「騎士團」的運作方式,並且用「普魯士」的名號成為「普魯士公國」。
雖然最早的「普魯士人」既不是日耳曼人也不是斯拉夫人,但因為前述的歷史淵源,所以在十八十九世紀時,許多霍亨索倫家族普轄下的臣民開始自稱為「普魯士人」。不過,由於普魯士國一直採行軍國主義,因此到德意志帝國建立時,其中牽扯的各種文化情結和政經與軍事衝突一直難以了斷,也讓「普魯士人」與「德意志人」的關係始終很難釐清。
至於,到底要如何化解兩股或多股自認為「正義」的勢力之間的矛盾呢?這似乎成了不希望被戰火波及的人們難以迴避的問題。
拿破崙戰敗後,歐洲人所期盼的答案似乎是「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由國家捍衛民族的福祉。然而,這套理念的可行性其實又牽涉到如何定義民族,如何推行統一,而這些問體到了二十一世紀似乎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未完待續)
推薦參考讀物:
日本人的界線 / 作者:小熊英二 /聯經出版
躁動的帝國(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作者:奧利弗斯通 ,彼德庫茲尼克/新世界出版社
知己: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秘,掌握中醫養生精髓/作者:徐文兵/ 野人出版社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