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曾經看過作者"葛瑞琴。魯賓"「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一書,很欣賞她對於事物的看法、那份輕鬆的幽默感,也是自己缺少的。依稀記得那時是喜歡看實體書的時光,書頁間滿滿都是因喜歡的文句,一頁頁被貼著標籤,等待自己再次回味與紀錄。那一年好像也是心靈需要清理的一年,烏煙瘴氣的壞事情、思想髒東西一起侵入、打擾著自己;那一年似乎也是想好好整理家中雜物的那一年。
2022年的今日,事過10年再次拜讀了作者"葛瑞琴。魯賓"的書,卻是透過Youtuber - 烏鴉太太的推薦,有一種感覺就是,自己喜歡的事物或是在意的事物,於一個宇宙中會有一個牽引的線,將那些自己所喜歡的、感動的細細串再一起。一開始是被烏鴉太太的「我的簡單生活練習」裡面的影片吸引。 啊~~那不就是自己所想往的生活模式嗎? 有氣質的慢慢進行喜愛的事物。
我認識的自己是一個慢郎中,學生時期喜歡坐公車發呆的女孩,平時也愛做很費工的手工品,毛線、繪圖、拼圖、拼布,當成品做完時自己對自己很滿意,對作品也感到有成就感。關於做錯了的地方會有執著症,要拆掉重做也不擔心很費工的女孩。但似乎在婚後生了孩子,漸漸地自己必須變身成一個自己也不認識的人,有時會討厭自己怎麼那樣不會利用時間,努力拼命的學習"時間管理"甚至是"速讀術",以及各種有關如何提高效率的技能。關於那些一直擱置無法完成的事情,是因為自己的拖延症導致,還是因帶孩子太花時間所造成;而對於整理不完的事物是自己的囤積症發病,還是被孩子捨不得丟棄的作品拖累,最終使得家裡的雜物與割捨不得的物品愈來愈多,導致買更多的收納箱、櫃子,囤放著這些物件。
『你不孤單』,這是我看完烏鴉太太的影片中感受到的安慰。透過她極力推薦的書,加上也想換個方式生活 - 擺脫束縛的一年,也開始有了重新開始的想法,購入一個想很久的"電子閱覽器"當作禮物給自己。第一本下訂的書就是「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書中的內容其實許多都聽烏鴉太太說過,但實際用自己的生活型態去看完一遍後,往年那個小女孩的成就感回來了,自己不再感到是個廢咖,那一份花費太多時間在壞習慣或是原地打轉的罪惡感,逐漸獲得自己的諒解與釋懷,我可以慢慢地、慢慢地更好。
看完這本書之後,自己終於走出改變的第一步,買電子閱覽器、練習每天不要塞滿一堆待辦事項,留一點空白給自己。同時包含了開始改使用方格子來記錄"讀書心得"。回想以往的習慣,是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再花上一些時間將喜愛文句記錄下來,然後過了幾天才會將心得打在 Google doc 簡報中。這樣可能也沒什麼不好,只是一篇篇難以管理,整理喜愛文句也較費時。現在有"電子閱覽器",可快速將喜愛文句畫線統整出來,讀書心得也可先完成,再回頭看喜愛的文句,很喜歡順序的改變。
記得瓦基的「下一本讀什麼」podcast有提到,許多的好習慣一開始不要設定太難,先給自己小規模去改變,達成後給自己一些鼓勵,再慢慢把標準或目標提高。對我來說,這些事物的改變都是正能量,是喜歡做的事情,也不是太難。透過好工具,讓自己可以更方便及有效率的整理,也能提升成就感。書讀完後立刻做的筆記、心得,一定是最有感覺的,細細紀錄心理的想法。雖然自己還在習慣用"電子閱覽器"讀書時感受不到對於"紙"溫度的依賴,看螢幕總是容易昏昏欲睡,希望這樣的適應能快點通順,進入到好的閱讀狀態,使自我的眼界開闊、心胸自然也會開闊許多,進入到不惑之年能再漸漸順心,使之心平與氣和。這整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有三點:
1. 秩序 - 書中提到『追求外在秩序是為了讓你自己(或別人)開心:秩序本身不是目的。』無論是外在秩序或是內心的秩序,都會影響到自己對於物品的留與捨,要漸漸地梳理出一個適合自己舒暢的,有空間感的秩序,能讓自己盛裝更多新事物而非活在過去,那樣的快樂是一種知足感。
2. 需要 - 書中提到『切記,只要不是你真正需要或想要的東西,就絕不是划算的便宜貨。』常常因為看到好划算,所以想購入的商品,或是為了湊滿額折扣的物品,帶回家後反而不是那樣的喜歡使用,久了東西也沒用幾次,卻只是買得當下滿足了好划算,賺到了的快感,要能斷捨這樣的情感。
3. 空間 - 書中提到『空架子給了我「空間」這個奢侈品;我有空間能迎接更多進入生活的東西。』以往常常覺得架子就是要裝滿,才裝飾得漂亮,但實際上卻很多都不是實際切實使用的物品,很多也只是裝飾使用,整理起來很費工。現在要練習留白的好習慣,只放需要的就好。
謝謝在2022年還不算太晚的月份,2月底能突破以往去做不一樣的事情,透過這一本書,來改變自己、認識自己、愛惜自己,越來越覺得年齡的增長,讓我離失去生命又更接近,所以希望能加倍珍惜時光,而非一直在『整理舊的物品中』生活,渡過那其實可以多陪陪家人與自己獨處的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