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不是我的學生|一名老師對公視改編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看法

2018/08/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序言:當老師在影集中缺席了

我曾經是學校的數學老師,也像原著作者吳曉樂一樣當過孩子的家教。說來有趣,戲劇裡用以呈現「考試壓力」的鏡頭都是數學算式,實在是令我哭笑不得。現在的我則是一家教育新創的負責人,並在體制外的實驗教育/自學團體服務。
身在教育第一線,影集播送的同時,不時會聽到許多朋友的困惑:
家庭教育失控的問題我懂(也曾經歷過),但比起指出問題,要怎樣才能改善?
於是這篇文章誕生了。

摘要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系列由公視開拍的教育主題影集裡,議題圍繞在母親×兒女之間的焦慮感。
推薦閱讀:《孔雀|想成為鳳凰卻被豢養在校園裡成為百鳥之王(的是母親還是女兒?)》
雖有教師身份,我自然無法代表所有教師、或教育相關從業人員。但我所受到的師培訓練與教/學經驗,或許可以提供大眾一個切入觀點,用來紓解觀看影片後的焦慮。
相對劇中角色的無力,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身為老師的我想做些什麼:
接下來我將摘要每個單元的重點,以自問自答的省思方式,將五部單元劇整合成一個完整概念,並提供我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想法與看法。
給希望先知道重點的人,本文提供影集放映後你該知道的三個結論:

1.孩子是獨立(擁有自己人生)的個體。
2.重視良好關係的建立。
3.建立親師合作,以降低來自大環境的壓力。
但如果你願意,希望你能順著文章與我一起思考,了解想法從何而來。

既然「我的女友不是我的女友」不夠聳動,為什麼一換成「孩子」就超級令人焦慮了呢?來自關係的不圓滿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雖然才短短幾個字,卻顯然嚴重挑動了人們的敏感神經。以臉書宣傳片為例,超前導|以詩之名 上線一週便累積約40萬觀看次數,迄今已逾3,000次公開貼文分享,爆紅的同時更引來許多網友在留言區論戰。
 
你説我的孩子不是我的,難道會是隔壁老王的嗎?
這句標題引來熱議的理由,當然不在親生父親是誰的論證。要弄清引爆點,不妨來個國小程度的造樣造句練習,實際感受一下「你的⋯⋯不是你的⋯⋯」句型威力。來囉:
  • 【物品】你的錢包不是你的錢包。
    意思接近那個被你叫做「錢包」的物品其實不歸你所管
  • 【人物】你的女友不是你的女友。
    意思接近你與被你稱為「女友」的人,兩人關係並非你所預期
透過這兩句我們可以理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至少有兩層意思:在你的孩子並非你的所有物的同時,親子關係並非如同基因序列般那麼理所當然。此時我們就能理解,原來焦慮來自「關係」的不圓滿。
延續情人的比喻繼續思考下去,相對伴侶而言,「孩子」所帶來的奇異衝擊感,或許關乎家長與孩子兩者間的「生命界線」是否清晰:
我們自然承認另一半有自己的人生,但我們可曾大方承認孩子的人生是他/她自己的?

親子關係的焦慮感,來自無處宣洩的壓力

《媽媽的遙控器》改編自〈天賦〉
《貓的孩子》改編自〈人子,與貓的孩子〉
《茉莉的最後一天》改編自〈一脈不相承〉 
《孔雀》改編自〈思的迷思〉 
《必須過動》改編自〈必須過動〉
五個單元改編原著五篇文章,透過鮮明的奇幻包裝,清楚描繪各自的議題;然而在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絕對不是分門獨立,而是互相影響的。在五集都放映完的此刻,我們應該把議題放在一起思考,才能勾勒出教育環境的全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描繪的教育現況
《必須過動》借用工業生產「良品/不良品」標籤,在「適者生存」的教育生產線上,將環境給予家庭的壓力擺放在我們面前;
《貓的孩子》則以平行時空的奇想,呈現心理與外在世界的落差,將家庭所受的壓力壓縮到母/子兩人的關係上。
此時,《孔雀》則(幾乎)是唯一一集由家庭從內而外,對外界所給壓力的正面回應:巧藝一家透過向「學歷/升學/菁英主義」屈服,以求片刻安寧。
更多關於升學主義造成的問題:為不被教育生產線貼上瑕疵品標籤,這些《模犯生》只能鋌而走險。
考試競爭箝制了發展與機會,也造成焦慮與壓力。這些殘留、仍無法舒緩的恐懼與壓力,便內化成親子間的情緒勒索與不良互動:
《茉莉的最後一天》透過記憶重建的機器,在霸道的腦波讀取中,探索親/子關係的模糊界線;
《媽媽的遙控器》更利用數位設備來具體化親子關係「主導權」的存在,強調家長因個人需求、主觀想法,將「意志」傾壓到孩子身上時所造成的心靈崩壞。
推薦閱讀:《媽媽的遙控器|重播、再生、然後快轉到未來(但那真的是孩子的未來嗎?)
我們在長達十小時的觀影體驗中,經歷了一場瀕臨(甚至已經)崩毀的壓力旅程。家長從情緒勒索到各類暴力行為,孩子從極度壓抑到自我放逐。當萬千煩惱絲全部糾纏在一起,解不開了只好來個大爆炸。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各集重點分析
在爆炸前,我們將視線轉向目前仍缺席的角色:老師。在這樣強烈、令人不忍猝睹的高壓環境中,老師能做些什麼?

一位連「比例定義」都教錯的老師,會是好老師嗎?以關係為基調來談教育

這位教錯比例概念的老師不是我,而是Rita Pierson,一名在TED education分享四十年教學經驗(同時父母、祖父母也都是教職)的老師。
 
「我們一定都有過被某位成人深深影響的經歷。」試圖回想影響你最深的老師,或許不是學識最淵博、教學技巧最好,但一定與你「關係良好」。
沒有好的人際關係,就沒有顯著的學習效果,因為沒有人會從自己不喜歡的人身上學東西。
一段壞的關係或許顯而易見,充滿「你應該」、「愧疚感」,強迫彼此迎合彼此需求,甚至互相傷害,令人窒息。好的關係就不那麼容易描述,但包含以下特色:對等、真摯,而不是從不犯錯。就像一名「會向你道歉的」老師,因為正視你的個體性而不敷衍所以人性
身為一個大人,當你不小心弄壞孩子的寶貝物品,會選擇死不認錯、敷衍了事,還是誠懇道歉呢?Pierson在教數學比例概念的時候,課後翻閱教師手冊才發現自己教錯了。比起掩蓋事實,她選擇再次回到課堂,坦白向同學們道歉。因為師生間的良好關係,同學們變得很不一樣。
傳統的教育畫出了一條清楚的界線, 一邊是有知的教師,一邊是無知的學生;我們曾相信教育的目標就是把一個個學生的心給填滿;並且我們認定「有知之心」乃是為成功的未來所做的最佳預備。然而, 誠如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格根所認為,「關係為基調的教育,是全球未來發展的關鍵」,並有其深刻的含義。
在以關係為目標的教育中,我們的注意力會從個別學生心智成就轉移到關係上,而我們無比在意的知識會在相互來回間自然產生,教育便不再是「裝填」或「塑造心智」的事業。
於是好的老師並不一定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知識或技能,但他不會要你滿足他的需求,而是在良好關係之上,促使你個人成長,讓你愛上學習,想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的眼睛是你的眼睛,我們的肩膀是你的肩膀:親師合作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媽媽的遙控器》中,小偉媽媽對來勸說的國中老師説,「如果小偉的人生(因為畢業旅行)影響到,你要負責嗎?」
《媽媽的遙控器》截圖
不可否認的是,學生來來去去,對一個老師而言,從沒有一個學生的學習/人生成就是老師必須負責的。事實上,沒有任何人能為孩子負責,但對一個好老師而言,他絕對與父母一樣期待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在《讓孩子飛》中指出好老師扮演的幾種角色,包含賦能、吸引、培力、與期望。在賦能上,老師創造好的學習情境,以增進他們的能力;在吸引上,老師懂得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觸發學習熱情;在培力上,老師協助孩子完成任務,產生自信與信心;在期望部分,老師設立了一個目標,引領孩子走向他可能的成就。

老師並沒有比家長來的更好,相對每個孩子而言,你我都是另一個「大人」。但因為老師不在瀕臨崩潰、充滿壓迫的關係鏈中,教師或許能更全面地看見孩子的未來與可能成長。當老師看見了個體的獨特,家長身為長期陪伴,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者,便能支持孩子的潛能。
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將我們看見的視野分享給你。
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你可以盡情地站在我們肩膀上歌唱。
但不要讓成人的眼睛限制了孩子的眼睛,也別讓腳步止在期待的肩膀上。因為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

代結語:我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孩子〉(On children),而我想與你分享同在紀伯倫詩集《先知》中的另一篇,關於〈教育〉(On teaching)。
《茉莉的最後一天》劇照
然後,一位教師說,跟我們說說「教育」吧。
他回答:
Then said a teacher, “Speak to us of Teaching.”
And he said:

任何人能夠給你的啟發,
其實都已經在你知識的曙光中半睡半醒。

老師漫步在神殿的暗影中,
走在門徒之間,
他們奉獻的不是智慧,而是信念與愛心

若他確實睿智,就不會吩咐你進入他的智慧之屋,
而是引導你跨越自己心靈的門檻

No man can reveal to you aught but that which already lies half
asleep in the dawning of your knowledge.

The teacher who walks in the shadow of the temple,
among his followers,
gives not of his wisdom but rather of his faith and his lovingness.

If he is indeed wise he does not bid you enter the house of his
wisdom, but rather leads you to the threshold of your own mind.


天文學家或許可以與你暢談他對太空的了解,
卻無法把他的理解給你;

音樂家或許可以對你唱出盈滿天地之間的韻律,
卻無法給你掌握節奏的耳朵,
或是應和韻律的歌喉;

精通數字科學的人或許可以告訴你計算和度量的方法,
卻無法帶領你到達彼方。
因為一個人不能把想像力的翅膀借給別人,

The astronomer may speak to you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space,
but he cannot give you his understanding.

The musician may sing to you of the rhythm which is in all space,
but he cannot give you the ear which arrests the rhythm nor the
voice that echoes it.

And he who is versed in the science of numbers can tell of the regions
of weight and measure, but he cannot conduct you thither.
For the vision of one man lends not its wings to another man.
有朋友指出,他觀影後最大的失望來自「這些教育問題不難理解,但影集卻沒有給我們一個方法來面對它。」
在點出問題後,或許我們都渴望等到一個明確答案,來做為下一代的萬靈丹。但「教育」本就不是「齊頭一致的平等」,在不同家庭的社經背景、文化脈絡底下都應有不同的思考,正如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的答案也不會是你的答案。
此刻,在整理十集的議題後,我能做的也只是協助你將拼湊原先散落的拼圖,成為三個結論:1.孩子要被視為獨立(擁有自己人生)的個體。 2.以關係為基調來談教育/教養。 3.建立親師合作。而真正舒壓、解除焦慮的方式,還是只有各自家庭能夠各自解套。
詩選電視劇如今告一段落了,但下一代與我們的人生仍持續走著,或著才將開始。他們的教育環境會不會比現在來得更好?這就是我們,無論親師,應共同繼續努力的方向了。
And even as each one of you stands alone in God’s knowledge,
so must each one of you be alone in his knowledge of God and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啟發,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評論。

穩定追蹤我及專題「老師的放映後教室」,便能即時收到下一篇影評通知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1會員
170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