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有明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生的體悟,試著讓讀者更願意正面看待為死亡做準備這個議題,也希望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能有更多的人願意為自己做決定。

隨著醫療的進步,維生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困難。但徒有生命跡象,對病患及家屬而言,究竟是一種悲歌或者是福音不得而知。隨著年紀漸長,家中的長輩也逐漸面臨人生的中後段,慢性疾病開始找上門,各個器官也開始退化。先是東西得拿遠了才看得清楚,接著就慢慢得也聽不清楚,經常不記得最近的事。這些老化的跡象原先再自然不過,過去平均餘命沒有那麼長的時代,人們甚至沒有想過有天會求死不能,如今,這些都成了隨時將要面臨的問題。

醫療從業人員看見的天邊孝子,以及不斷的強加醫療的臨終病人死前的各樣不得好死。當我們沒認真看待過死亡,不曾接受這是無可挽回而儘量的減少可能的遺憾,那在每個生命稍縱即逝的瞬間,很可能無法決定,也沒有心神精力面對這些壓力。

而許多罕見疾病乃至於重大疾病患者,生活品質逐漸下滑,生活不能自理是可預期的,身體上的限制也成了人性尊嚴的枷鎖,失能的進程讓人幾乎忘了活下去是為著什麼,如果疾病的痛苦又劇,那就更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了。安樂死、加工自殺在自由意志與生命權的價值拔河中,始終沒有哪一方穩贏不輸,較為折衷的重大不治疾病下的自主決定,似乎成了可能的發展方向,並且完成立法。只是整個社會文化觀念對於死亡的解讀是否也隨之改變,中間有多少落差需要彌平,是這個社會運動推動者持續努力的,而這本書的目的也在透過不同人的經驗,試著降低接近、討論這個議題的門檻。

最觸動的大概就是那些揮之不去的遺憾。為家人的死亡做決定,不論結果如何,不論經歷什麼,都是心理上很大的負擔。孤家寡人,能為摯愛做的,大概就是自己做決定,至少,那個失去的遺憾,可以少掉那些不知道這樣好不好的自我控訴和內心糾結。

廣播中,楊玉欣前委員仍致力於推動後續,並且鼓勵可能的讀者透過把書放在桌上,或者藉由新聞社會事件,試探的與家人討論這個向來不甚吉利的話題。一如許多作者提到的,沒有人死過,所以討論這個話題,毋寧有一定的難度,但死亡終究逃無可逃,就像是邏輯教學總會舉的例子「人都會死」。

推薦給每一位家中有長輩的朋友,及早開始準備如何道愛、道歉、道謝、道別,降低可能的遺憾,或許明天跟意外還是不知道哪個先來到,但總有機會多做些什麼。也推薦給每一個沒想過這個問題的朋友,是時候想一想了,甚至可以把它放在雲端,分享給那些關心著你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蔡書評的沙龍
100會員
525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老蔡書評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
Thumbnail
2025/04/28
熱門到需要放下其他的熱門圖書,公共圖書館的排隊人數排到天荒地老,但也確實談到了許多很生活的主題,很深刻的摸索、認識自己,談論習慣和自處、自在。 這本書處理的主題其實不容易,自己是一個頗個人的話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議題,很難一概而論,所以只能泛泛而談,而且容易流於說了等於沒說。但這書就把一些比較常見
Thumbnail
2025/04/25
是先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才回頭看這本散文,可以看得出這本偏青澀,偏那種說不上的直男風格,有一種直拗,是頗為幸運才能寫得出這些。那些細膩的描述著生命中曾經有才的友人過客一般的經過身旁,也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燦燦閃耀。 籃球和棒球真的都是熱門到不行的運動,男生打籃球、喜歡棒球都不難
Thumbnail
2025/04/25
是先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才回頭看這本散文,可以看得出這本偏青澀,偏那種說不上的直男風格,有一種直拗,是頗為幸運才能寫得出這些。那些細膩的描述著生命中曾經有才的友人過客一般的經過身旁,也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從某個角度看,都是燦燦閃耀。 籃球和棒球真的都是熱門到不行的運動,男生打籃球、喜歡棒球都不難
Thumbnail
2025/04/24
已經很久沒看字這麼少的書,要不是群組友人分享看了動畫,可能也不會找書來看。老實說覺得可能每個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想,也會因為個人經驗有不同的投射,這就是圖像小說有趣的地方。 這絕對是個虛構的故事。以一年的時間,說著一個動物和無生物如何相遇、分離然後又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好像再度相遇的故事。你以為人生中錯
Thumbnail
2025/04/24
已經很久沒看字這麼少的書,要不是群組友人分享看了動畫,可能也不會找書來看。老實說覺得可能每個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想,也會因為個人經驗有不同的投射,這就是圖像小說有趣的地方。 這絕對是個虛構的故事。以一年的時間,說著一個動物和無生物如何相遇、分離然後又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好像再度相遇的故事。你以為人生中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生離死別果真是人生必然卻又禁忌萬分的話題,說的都是別人的經驗,但也明知有一天自己或成主角。漸漸不再年輕,也不太好意思使用青年之類的詞,知老死將至,但卻又不知從何準備起,甚至有點手足無措,而這些真實而平凡的反應,恐怕是多數讀者的寫照。 透過24位名人分享身邊至親死亡的經驗,甚至自己罹患疾病進而對死亡產
Thumbnail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
Thumbnail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
Thumbnail
你有思考過當死亡來臨時,你要做什麼嗎? 在這個重視職涯、生涯規劃的時代,我們會開始提早規劃要念什麼學校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過怎樣的生活,卻從沒有人說過要規劃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感覺離年輕的我們好遙遠,但這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可能一場車禍或疾病,就讓我們「突然」離開原先規劃的生活。
Thumbnail
你有思考過當死亡來臨時,你要做什麼嗎? 在這個重視職涯、生涯規劃的時代,我們會開始提早規劃要念什麼學校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過怎樣的生活,卻從沒有人說過要規劃自己的死亡,因為死亡感覺離年輕的我們好遙遠,但這卻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可能一場車禍或疾病,就讓我們「突然」離開原先規劃的生活。
Thumbnail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
Thumbnail
今年看了很多中老年的書,特別上週一場意外交通事故,人生跑馬燈走一波之後,就更覺得今年生日應該來想想遺書,雖然好像離生日還有很久,但有時就是這種很久的感覺中,一晃眼就到年底。 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邏輯是這樣學的,通常其實也不太有人否認這件事:人都會死。即使是耶穌,那也是死過了又復
Thumbnail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自古至今曾經活過的每個人,沒有例外的都會經歷死亡(傳說軼事不算),差別只是快慢與原因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提早」思考死亡這件事?或者最好是不碰、不想,遇到了再說? 我本來就常思考這個問題,而近幾個月陸續三位長輩的離世,加上4/1台鐵重大事故,則促使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Thumbnail
  如果可以預告死亡,我們還會這樣日復一日嗎?我們還會躺在沙發,像顆馬鈴薯手上還拿著包餅乾翹著腿看著電視嗎?我們還會做著這份工作嗎?還是我們會做別的工作?你真的會願意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嗎?你真的願意妥協你的人生嗎?妥協全部的一切,工作/事業/愛情,我們還會談論著鄰居的八卦嗎?
Thumbnail
  如果可以預告死亡,我們還會這樣日復一日嗎?我們還會躺在沙發,像顆馬鈴薯手上還拿著包餅乾翹著腿看著電視嗎?我們還會做著這份工作嗎?還是我們會做別的工作?你真的會願意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嗎?你真的願意妥協你的人生嗎?妥協全部的一切,工作/事業/愛情,我們還會談論著鄰居的八卦嗎?
Thumbnail
你有立遺囑嗎?如果沒有,為什麽?是不想談論跟死亡有關的事嗎? 有人看到這個標題應該會皺眉頭,然後說「怎麽講這種不吉利的事。」似乎我們的思想中,死就是不好的東西,不要去碰,也不要去談。老人說:「死亡勿視,死亡勿聽,死亡勿言」。只要不接觸跟死亡的相關的東西或話題,死亡就不會找上門。這是我們凡人的想法,
Thumbnail
你有立遺囑嗎?如果沒有,為什麽?是不想談論跟死亡有關的事嗎? 有人看到這個標題應該會皺眉頭,然後說「怎麽講這種不吉利的事。」似乎我們的思想中,死就是不好的東西,不要去碰,也不要去談。老人說:「死亡勿視,死亡勿聽,死亡勿言」。只要不接觸跟死亡的相關的東西或話題,死亡就不會找上門。這是我們凡人的想法,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Thumbnail
人終究一死,所以,你我一定會死,大部分平常都以為自己不會死? 死亡的,都是老人,都會是別人,大家好像瞬間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死了,不就是會輪到自己會死嗎? 我在臨床上,看太多了!也說太多了,大家都要凖備好,自己隨時會死,大部分都會聽聽而已。 臨床上,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至感受到,我所說的話,那就
Thumbnail
漸漸地我們會開始參加一些喪禮,身邊的誰開始身體不再強壯,面對生的喜悅也就需要面對死的分離,有人說生命在臨終前會給你很多暗示,死亡不是一件突然的事,只是我們並沒有發現,而感到錯愕,有時靜下心想,生命到最後,或許就是在追求一個不後悔吧,不管是離去的人是否有盡到他想完成的事,亦或是留下來的人是否有好好珍惜
Thumbnail
漸漸地我們會開始參加一些喪禮,身邊的誰開始身體不再強壯,面對生的喜悅也就需要面對死的分離,有人說生命在臨終前會給你很多暗示,死亡不是一件突然的事,只是我們並沒有發現,而感到錯愕,有時靜下心想,生命到最後,或許就是在追求一個不後悔吧,不管是離去的人是否有盡到他想完成的事,亦或是留下來的人是否有好好珍惜
Thumbnail
關於死亡這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其實不太談論,甚至避諱談論。但是,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個是家人的離開,一個是自己的離開,怎麼面對這樣的離開,我們很容易陷入一段很長的沉默。
Thumbnail
關於死亡這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其實不太談論,甚至避諱談論。但是,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個是家人的離開,一個是自己的離開,怎麼面對這樣的離開,我們很容易陷入一段很長的沉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