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聲音:《時代革命》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看《時代革命》,喚起記憶的同時,我會一直想到從2014年太陽花學運開始,每一次選罷公投的忐忑憂懼;隨著影像呈顯2019年逃犯條例通過,香港革命的種種,也會勾起那時天天看到直播畫面傳出後,不知如何言說的傷悲。台灣和香港一直很近,近到港片、港星、粵語歌和寫及香港的文學是成長裡的繽紛色彩與樂音,和合不分;近到不擅外語的我,可以輕鬆地以相同的正體文字交流;近到面對著相同的、中國的獨裁政權,近到都為了自由與主權,選擇了對抗。
  那樣近的距離,是此的歷史,成為彼的現在;彼的現在,可能是此的未來。為了自由與民主,許多香港人不惜犧牲未來、犧牲生命;卻也有人為了站在高牆那一邊,不惜泯滅人性。都是活生生的人,但因價值的選擇相異,在(不在乎被拍)鏡頭底下,展現了獨裁政權的卑劣,和愛著香港這塊土地的、用鮮血與淚水洗滌的黑色傷口──所有人都是+1,所有人都是無名氏,所有人都是香港人。
  想要敲裂高牆的是傻瓜,心知渺茫卻仍挺身而出的傻,僅僅是為了愛這塊土地、心知民主與自由無上的信念。從原本認為警方不會開槍,到從和理非走向勇武以引發關注;從像水自由流動,到漸漸成為被扭轉、進退不得的海綿;從想要保護孩子的未來,到看見愈來愈年輕的孩子形成「家」,能夠生死與共卻不能拍照,得戴上裝備才認得對方;從選擇自殺試圖終止抗爭,到連二連三的被自殺,被剝奪生命與身體的自主權;從拚鬥,到救護隊員懇求讓他們進來救人;從汙水渠離開,卻可能因為不熟悉地下的路徑,以致死了也無處可尋……
「不是我們想放棄,是我們真的撐不住了。」
是那樣貼近的紀錄,那樣發自內心的聲音。看似荒誕,卻又樁樁件件屬實,這些形影如此相近,印證著當年所知的片段,讓我在觀影的同時悚然,悚然於歷史,悚然於未來。
  恐懼與希望都因未來,而歷史是從過去迤邐而來,由現在的我們決定。我想這是香港人不惜一切革命、拍片的初衷,因為要讓外界、未來看見民主的決心,就要先發出自己的聲音──畢竟在極權底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沒有人能倖免於難。就像裡面的一位青年說的:
「不是時代選擇我們,而是我們選擇走出來。」
avatar-img
111會員
213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為原著、日劇的粉絲,知道台灣要上映吉永史老師《昨日的美食》劇場版,自然要進電影院支持。但畢竟無論是漫畫、日劇,都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的形式,雖然日劇有依時間順序做適當的調整,更精簡地呈現主角的變化,但要如何改編成電影形式的主題與節奏,應該要頗費心力。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在網路世代,訊息通達使生活更加瞬息萬變,眾多的可能使初步的成功與嚮往達成後,感到好像不是那麼適合自己,或者無法往前,於是我們放棄過去的努力,做了別的選擇。然而,無論選擇了什麼,舉目四顧,彷彿永遠有更好的──只有不適合是確定的,但怎樣就是「最好」?什麼又是「適合」?
1967年美國小說家湯姆士.薩維其(Thomas Savage)原著、紐西蘭裔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改編劇本與執導的《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則是男性的厭女情結與時時刻刻必須以「控制」與「貶低」維持「陽剛優勢」的恐懼。 (全文有雷,建議觀劇後再讀)
人生在來到Quarter-life Crisis(青年危機,心理學直譯為「人生1/4危機」),往往是出社會一段時間後,面臨人生重大選擇與挑戰,而引發迷惘、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的關卡。在《麥特與麥斯》(Matthias and Maxime)這部電影當中,除了以愛情為主軸,同時也是一個「找自己」的歷程。
  本文為情節分析,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偶然與想像》(偶然と想像, 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是我第一次看濱口竜介導演的作品,為三部短片集結,除了片名,角色與情節之間看似毫不相關,導演以大量對白敘事、調度角色之間的關係、情感與意向,卻奇妙的能彼此互文、解讀。
  作為原著、日劇的粉絲,知道台灣要上映吉永史老師《昨日的美食》劇場版,自然要進電影院支持。但畢竟無論是漫畫、日劇,都是「一個單元,一個主題」的形式,雖然日劇有依時間順序做適當的調整,更精簡地呈現主角的變化,但要如何改編成電影形式的主題與節奏,應該要頗費心力。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在網路世代,訊息通達使生活更加瞬息萬變,眾多的可能使初步的成功與嚮往達成後,感到好像不是那麼適合自己,或者無法往前,於是我們放棄過去的努力,做了別的選擇。然而,無論選擇了什麼,舉目四顧,彷彿永遠有更好的──只有不適合是確定的,但怎樣就是「最好」?什麼又是「適合」?
1967年美國小說家湯姆士.薩維其(Thomas Savage)原著、紐西蘭裔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改編劇本與執導的《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則是男性的厭女情結與時時刻刻必須以「控制」與「貶低」維持「陽剛優勢」的恐懼。 (全文有雷,建議觀劇後再讀)
人生在來到Quarter-life Crisis(青年危機,心理學直譯為「人生1/4危機」),往往是出社會一段時間後,面臨人生重大選擇與挑戰,而引發迷惘、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的關卡。在《麥特與麥斯》(Matthias and Maxime)這部電影當中,除了以愛情為主軸,同時也是一個「找自己」的歷程。
  本文為情節分析,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偶然與想像》(偶然と想像, Wheel of Fortune and Fantasy)是我第一次看濱口竜介導演的作品,為三部短片集結,除了片名,角色與情節之間看似毫不相關,導演以大量對白敘事、調度角色之間的關係、情感與意向,卻奇妙的能彼此互文、解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我們本來沒有想要去立法院,但天一很想去看看,看看這個難得一遇的台灣大事。既然天一想去,天爸當然奉命陪伴,在台北車站會合之後,我們就前往這個一直風急浪高、眾人議事之地前進。雖然不能說人數少,但也沒有想像中的人山人海。細心一想我們在台灣這九年以來,除了反送中等等集會以外,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與台灣抗爭。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初看這部電影後的十數年間,香港與台灣各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今的天水圍、現今的香港、現今的世界,大多已非當時電影中的樣貌。但即使外在如何變動,大多數人還是早出晚歸,過著日子,在每個人的天水圍。我們看著時代,但也不要忘記看見彼此,看見自己,如同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Way We Are。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我們本來沒有想要去立法院,但天一很想去看看,看看這個難得一遇的台灣大事。既然天一想去,天爸當然奉命陪伴,在台北車站會合之後,我們就前往這個一直風急浪高、眾人議事之地前進。雖然不能說人數少,但也沒有想像中的人山人海。細心一想我們在台灣這九年以來,除了反送中等等集會以外,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與台灣抗爭。
Thumbnail
2014年春天上週五(17日)立法院院會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團擬具的國會改革法案,期間朝野爆發數次激烈肢體衝突,數位立法委員亦在期間負傷,並有積極民眾即刻發出集結號召,聚集於立法院外高呼「停止表決、實質審查」的訴求⋯⋯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初看這部電影後的十數年間,香港與台灣各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今的天水圍、現今的香港、現今的世界,大多已非當時電影中的樣貌。但即使外在如何變動,大多數人還是早出晚歸,過著日子,在每個人的天水圍。我們看著時代,但也不要忘記看見彼此,看見自己,如同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Way We Are。
Thumbnail
本文作者通過主觀個人觀察,預測了香港的可能變化情況。文章指出,短期內雖不會有大變化,但洗牌已經開始。作者認為,香港人將會經歷身份認同、生計維持和社會壓力等多重變化,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香港人做出了一些主觀預測。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