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的性別困境:《美國女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美國女孩》敘述國二少女梁芳儀,因為母親王莉莉罹癌,不得不從美國回到台灣,然因難以適應環境,加上家中被死亡陰影籠罩,一心想回到美國的她,和母親衝突不斷;爸爸梁宗輝與妹妹梁芳安夾在中間盡力化解衝突,卻無從著力。

  在這個小小的家庭裡共有四人,亦分別各有私下相處的對手戲。宗輝與莉莉無疑是家中的守護者:父親留在台灣工作,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去圓美國夢。然而回來之後,夫妻之間原有的親密已然疏離,莉莉責備宗輝對生活的漫不經心,不願用他枕過的枕頭,責怪他無法了解自己為家庭著想的心意;宗輝則逃避莉莉的病與對未來的不安,拒絕為身後之事溝通,責怪莉莉總是提起這些事。

  我們可以從互動與台詞中得知:堅持美國夢的是莉莉,為了這份堅持,她獨自帶著兩個女兒到美國排除萬難;即使回到台灣,她同樣打算著要換大一點的房子,好讓芳儀和芳安有自己的房間;要化療之前,考慮的是否要等女兒們適應環境;即使與旁人喝下午茶,她還會把宗輝在芳安的炒飯裡澆番茄醬當笑話來講,喃喃地說:「他們要是沒有我該怎麼辦?」

  跟台灣大部分的母親一樣,莉莉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把人生奉獻給家庭的媽媽,即使癌症的陰影籠罩,她也選擇嚥下恐懼,繼續照顧年紀尚輕的孩子,負責大部分的家事,希望家中維持常態;但當病痛的不適和生活的困難一再讓恐懼甦醒時,用言語吐露內心脆弱的訊息,在家人抗拒時以負面情緒勒索,就成為她表達「尋求安全感」的方式,希望家人安慰、包容她的軟弱。然而,無論是同情感受或同理處境,都必須分擔一部分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加上疾病是身心長期的調整與抗戰,如果當事人未有決心、覺悟,即使是親密的伴侶、親友,也難以負荷不時把「死」當口頭禪的情緒壓力。

  宗輝主要負責的則是經濟,過去與妻女分隔兩地,從不時出差與屋子的狀況可知,他過去的生活都被工作填滿,一家團聚之後,他才開始學習如何照顧、甚至熟悉、親近家人。當莉莉生病,對生活的感知也因病而恐懼失衡,他同樣會抗議,表達「我無法負擔你當下的情緒」;當芳儀問「為什麼不在美國治療」,他會半開玩笑地回答「你真的當我是ATM啊?」我們可以從他的「選擇」裡知道他內心的排序:放下痛苦選擇適應、放下陪病選擇出差、放下出差選擇家人、放下無措選擇堅強。

  「難道我在你眼裡就這麼自私?」

  宗輝與莉莉的爭吵看似劇烈,卻能看到莉莉的發洩當中,實仍帶有對丈夫「願意承擔」的信任,同時也有長期累積的不滿。親職教育向來由母親當「神隊長」,父親願當「隊友」就該心懷感激;在莉莉接受化療的同時,仍做著「神隊長」的工作,同時希望宗輝能立刻成為「神隊友」,將問題一舉解決:包括提供使家人生活無虞的金錢,又能陪伴她與孩子度過生病與適應的難關。

  兩面兼顧是必要的,然而與妻女遠隔數年的宗輝,卻顯得格格不入:工作因SARS遇到困境,不時需要出差;即使在家,也常跟不上莉莉的步調,弄不清楚女兒的愛好與需要──但他還是盡量去做,包括那幾個試圖和緩氣氛、在「可預期」的範圍內誇張情緒與認知的「笑點」。直到確認芳安沒事,他說著「我去接她」卻在樓梯轉角坐下哭泣的一幕,都能看到他的承擔與適應的壓力。

  但他並非不了解妻子的感受。相較於年幼乖巧的芳安,屢屢與母親衝突、開始進入青春期,有了自我意識的芳儀,自然與宗輝有較多的互動,也能從中透露宗輝的認知與想法。

  「在你媽生病之前,她比你更愛美國。」

  「那你怎麼知道我們就想當美國人?」

  或許是久別後才相聚,宗輝較能意識到芳儀已長大,除了依她的意買梳妝台與腳踏車給她,也試圖安撫她對母親總是漫溢恐懼的不滿,學著親近孩子、理解孩子,也引導孩子。照理說,現在能共同生活的父親,就像「未生病前的母親」,可以依靠與信任,但很明顯,數次跟父親談過的芳儀,並沒有放棄想回美國的希望,更沒有放下對母親的怨懟。所以當宗輝看到芳儀衝撞母親的時候,他對芳儀的體罰,不只是站在維護莉莉的立場,更多的是對教養、對親職、對現實的無力與憤怒──畢竟他在妻女回來後才開始學習,同樣累積了過多的挫折與壓力(這也是芳儀兩次被體罰的共通點:理由再怎麼正當,施罰者實則證明了自己的無力教育)。

  這個家中的另一個潤滑劑是芳安。宗輝因現實壓力不得不迴避,芳儀因怨懟而多次頂嘴,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除了「不讓大人擔心」,芳安幾乎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芳儀有時還要照顧妹妹),往往為了生存需要更貼心、更敏銳。當莉莉跟芳安解釋「紙錢」是為了讓外公外婆在另一頭經濟無虞,芳安天真的回答讓母親的身心脆弱一度得到了安頓:在美國改變的信仰,回到台灣後又恢復了燒紙錢的傳統,換房子的願望難以實現,妹妹的反問點出了現實的困境,同時也從貼心與著想當中,預示了家人之間的依賴,讓莉莉看見自己需要家人,也希望被家人需要──她真正想要的,不只是問題一舉解決,更是願意理解與傾聽。

  芳安是這個家裡的小天使,但小天使同時也會因為討厭番茄醬而挖花生醬來吃,會屢屢忘了帶鑰匙。由於家內母親與姐姐是主要衝突者,芳安必須扮演「有大人心思的孩子」,一如《玩偶遊戲》的主角倉田紗南,卻也很容易被忽視而遭到危險,例如被姐姐關在外面,單獨和養鳥的鄰居在一起。如果不是因為肺炎,在適應與負面情緒中緊繃的家人,很可能會忘記她同樣是需要被照顧與關愛的孩子。

  「你就是希望他們離婚,然後你就可以回美國了。」

  「你知道媽媽愛你,對吧?」

  芳安還是孩子,芳儀則已經成長到有了自我意識;相較於芳儀困在生活裡痛恨自己別無選擇,只看得見無從伸展自我的挫折,芳安卻像冷靜的旁觀者,看見姐姐的自私,母親的軟弱,和她們對彼此的愛。彷彿手足就是這樣,當家人彼此任性賭氣、無法溝通的時候,另一個家人就會試著當傳聲筒、翻譯機和潤滑劑──無論你贊同哪方,或者兩方都不贊同,更或者是如同翹翹板的選擇:芳儀的不滿未必不是芳安的不滿,但當姐姐已經在伸張的時候,芳安就能選擇體貼──芳儀亦然。有時候手足之間,就是這樣各自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卻未必不羨慕對方的選擇。

  「你到底在氣你媽什麼?」

  「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但⋯…這如果已經是她的最好了呢?」

  兒女對母親的仰望與依賴,即使長大學習獨立,也難以斷絕,而且會以社會上對母職的嚴苛標準,希望母親「完美」。然而莉莉在成為母親之前,也曾是女兒、曾是做夢的少女。美國夢是由她起始的希望,流利的英語和獨自帶著女兒適應美國的生活是她付出的努力──直到她不得不回來,不得不接受夢碎。莉莉希望女兒「可以更好」,包含了以自己做為標準:我好的地方你要更好,我不好的地方你更要好。但無論去美國還是回台灣,都非芳儀能夠決定。去美國時的芳儀或許正如回來的芳安,努力適應環境,成為母親心中更好的自己(每天背二十個單字、教妹妹英文、成為資優生);但在美國好不容易塑造的自我與建立的人際關係,卻因為母親生病而歸零,她在台灣必須剪掉長髮、穿上齊一的制服,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一落千丈的成績,和被貼上「美國女孩」甚至是「壞學生」的標籤。這些挫折、失落、自我懷疑,在美國經歷過一次,而想來那時母親是最可靠、給予她最多信心的陪伴者;在台灣再經歷一次之時,生病的母親卻成了壓力的最大來源,無法做得「更好」。她不明白母親為何做不到,無法像往常那樣依靠母親,怨懟更使她說不出需要母親,轉而用譏刺與頂撞來發洩。

  「你一天到晚就說你要死。」

  「我不想成為的人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使我恐懼,她的軟弱使我軟弱。」

  「你又沒有想好好的活著!」

  或許即使生產、成長、乃至獨立,我們都有一條臍帶和生養我們的母親相連,能感染母親的恐懼與軟弱,這不僅因是愛,更因她始終是孩子堅強的來源;「老是說你要死」和「沒有想活著」甚至「怎麼不去死算了」的潛台詞,都是「我那麼需要你」所以「求你不要死」。

   爆發衝突而對母親潑灑傷害、被父親抓起來痛打的芳儀,終而逃出家門,坐上公車,尋找之前上網查詢到的馬場時,決意去找她美國夢的寄託,找到那匹神似「Splash」的白馬,彷彿只要乘上牠奔馳,就能回到那個「跟現實相反」的美國,就能施展「時間像是暫停了一下下,什麼都不重要了」的魔法。但馬兒左右擺頭的抗拒,讓芳儀在哀求中不得不明白:夢終究虛幻,時間始終前進,現實裡要承擔的一切沒有什麼是不重要的,她無處可逃;即使拚命抗拒現實的韁繩,卻也困在馬廄(學校、台灣與美國不同的環境使之成為「異鄉人」)無法恣意奔馳;她抗拒媽媽,不肯舉步,她此刻無助的眼淚,就是媽媽無助的眼淚。

  莉莉對孩子的愛用恐懼與不確定包裝,再用她的「死」傳達;芳儀對母親的愛用不甘與頂撞包裝,再用她的「恨」傳達。然而當芳儀與芳安為宗輝染髮的笑聲,母女三人在双葉吃冰淇淋、呼吸「加州」空氣的笑容,其實都昭顯了她們內心真正希望的願景,只是不知道怎麼走才能確認找到對方──莉莉的惶懼不安,在看見芳儀被侮辱、被打,毫不猶豫去護著她,和得知芳安生病,張開羽翼為她打算的本能反應裡遺忘,憶起無論如何,她最想做、最該做的是守護她的女兒;而芳儀要回的,或許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美國,而是有媽媽陪伴、發生什麼事都會守護自己、站在自己這邊的生活──電影很巧妙的讓莉莉在「芳儀不在」的家長會裡呈現出來:她們的愛只是因為錯過而看似「不在場」,其實從未缺席。

  所以電影的最後,芳儀要求母親為她掏耳朵──這是一個親密、信任,可以表達依賴與依戀,但又同時不用「看著對方說話」的姿勢。她們談起過去討論過「想變成什麼動物」,芳儀自然是想變成馬,莉莉卻說不記得了,是芳儀說「你說你下輩子想當男生。」這使我想起在電影開頭,宗輝在送芳儀去學校時,芳儀問父親「你不是說你想要的是男生?」彷彿在這一刻,窺見了母女之間某個細微的連結與矛盾:母親莉莉的不如意來自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先是性別限制了她(「下輩子想當男生」幾乎是女生因性別受限、甚至受傷的潛在願望),她把願望寄託在女兒身上,希望她「更好」,卻因為乳癌而不得不中止夢想,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和現實再次摧折她的怨恨糾纏著她;女兒的怨恨則含有母親不滿意自己的人生,強迫女兒完成自己的美國夢與彌補遺憾,卻又因為力不從心而中斷,造成她無法適應的困境──不再需要如花木蘭「代父從軍」,代母圓夢的梁芳儀,無法成為母親心中「更好」的女兒,而期許她的媽媽卻成為現在她不想成為的樣子,造成這種結果的正是母親,她焉能不恨?

  但別人都認為可以做得「更好」,實則已經是她們「最好」的莉莉與芳儀,都必須面對自己、也理解對方的怨,才能真正同理彼此。所以,不再需要宗輝或芳安傳達,莉莉終能說出「媽媽真的好愛你,你知道嗎?」,而芳儀終於可以像孩子一樣直言「你不要死好不好?」

  無論是莉莉或芳儀,她們曾將自己的夢寄託美國,但其實一如生病的芳安解除隔離後說「我想回家」,她們想回的,是過去可以彼此依賴、一起歡笑、好好活下去的家,即使不可期的現實會使夢想消殞,即使疾病與死亡會帶走所愛的人,但相處相愛相爭相恨的當下會留下理解與力量,即使不在場也永遠不會缺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藍的沙龍
119會員
233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海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關於《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講述的是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林嘉欣 飾)而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分隔兩地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你我他的平凡家庭 有點距離的親人 癌與死亡 如果這已經是他的最好了呢? 愛與恨 你只想到你自己 後記
Thumbnail
關於《美國女孩》 美國女孩講述的是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癌(林嘉欣 飾)而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分隔兩地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你我他的平凡家庭 有點距離的親人 癌與死亡 如果這已經是他的最好了呢? 愛與恨 你只想到你自己 後記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自傳性作品,整部電影細膩的描述了家庭的日常,以及面對衝突之間不同家庭角色之間的情緒應對。我喜歡這部片的畫面有一種沈靜的美,沒有太多的配樂,反而更能靜下來感受角色的心境,而片中角色面對事情的態度和情緒用語,其實也呼應了多數台灣家庭的日常。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自傳性作品,整部電影細膩的描述了家庭的日常,以及面對衝突之間不同家庭角色之間的情緒應對。我喜歡這部片的畫面有一種沈靜的美,沒有太多的配樂,反而更能靜下來感受角色的心境,而片中角色面對事情的態度和情緒用語,其實也呼應了多數台灣家庭的日常。
Thumbnail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在Netflix上檔了。 導演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是她自己的童年故事,是她與自己母親,也是與自己的和解過程。 下雷 這是一個典型台灣家庭的生活,充滿問題,卻從來不被正視;只因著母親生病,掀開來,才知道裡面早已潰爛生膿瘡。 芳儀說: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再做得更好!
Thumbnail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在Netflix上檔了。 導演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是她自己的童年故事,是她與自己母親,也是與自己的和解過程。 下雷 這是一個典型台灣家庭的生活,充滿問題,卻從來不被正視;只因著母親生病,掀開來,才知道裡面早已潰爛生膿瘡。 芳儀說: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再做得更好!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 (英譯: American Girl) 由阮鳳儀導演執導,入圍美國獨立影片、東京影展 2021 年於台灣上映,並於同年獲得金馬獎多項大獎 劇情描述 2003年跟隨罹癌母親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姊妹 在生活型態以及中西方文化與教育的差異中適應並生存 父親事業不穩定、母親健康不明朗,兩姊妹正值青春期
Thumbnail
美國女孩 (英譯: American Girl) 由阮鳳儀導演執導,入圍美國獨立影片、東京影展 2021 年於台灣上映,並於同年獲得金馬獎多項大獎 劇情描述 2003年跟隨罹癌母親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姊妹 在生活型態以及中西方文化與教育的差異中適應並生存 父親事業不穩定、母親健康不明朗,兩姊妹正值青春期
Thumbnail
美國女孩觀後感
Thumbnail
美國女孩觀後感
Thumbnail
  本文為情節分析,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Thumbnail
  本文為情節分析,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   每個母親,都曾經是個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女兒;而每個女兒,則都會把母親視為人生的教材──往往是負面的那種。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死亡的恐懼近在眼前,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導演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而觸動人心。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個熱愛美國的女孩,與她的母親、妹妹一起回到台灣,重新見到父親之後的故事。返回台灣落地的那刻開始,故事的張力便已隱隱顯現:夢想與美好不復以往,死亡的恐懼近在眼前,一家人該如何安放己身?導演選擇專注呈現一家四口各自與互動的樣態,一切非常真實自然而觸動人心。
Thumbnail
【鏡頭故事】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2021) 【劇情簡介】 《美國女孩》劇情背景設定在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飾)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Thumbnail
【鏡頭故事】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2021) 【劇情簡介】 《美國女孩》劇情背景設定在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 飾)抱病帶著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
Thumbnail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Thumbnail
她是否明白她就像自己的母親,苦苦地哀求生命回應她的願想;甚至,再更煽情地想,她是否明白到她就是母親的Splash ──原本你們合而為一,向前馳騁,如今分散的你們,只能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考驗?導師一句「愛與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為觀眾揭開梁芳儀的心事,她必須抵制母親,不為什麼,抵制比臣服更能感受到存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