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賣殺人事件》香港作家艾石克對談(上)-- 我們都是尋出路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或許都是在社會摸爬打滾,「尋出路」的人。

「讓石子飛會兒」的專欄,將會是一系列一對一和作家(小說,散文,各類創作)

談天的專文。專欄不對作家的背景,創作與類型去設限。

訪談的天地裡,我們暫時飛一會兒,讓思想翱翔。

很榮幸很開心能結識香港作家朋友-- 艾石克。

艾石克是前記者出身的懸疑推理小說作家。

目前出版了五本小說,第五本作品是老少相宜的 《外賣殺人事件》!


在結識作家時,很巧妙的是,作家名字和專欄名相呼應。

也和這次訪談核心:「出路」有了共鳴。

我們或許都是在社會摸爬打滾,「尋出路」的人罷了。


作家組成

艾石克的組成關鍵字 -- 都市人,東野圭吾,影迷,
爵士樂,懸疑推理


小說是寂寥中的微光


小說對作家 艾石克 來說是有序生活中,跳脫機械化日常的排解。

不只排解,更是寂寥中的樂趣。

寂寥的、凝肅都市中的微光。


艾石克曾任編輯與記者,現今寫作的主力賽道是懸疑推理。

2025七月,將在香港書展出版第六本懸疑推理作品。

我們的談話很即興,聊了對創作的視角,也談了對懸疑推理的熱誠。


約莫兩小時的訪談結尾,我說

「很感謝你...那麼訪談稿約一週後可以寫好給你。」

「這麼快啊...」

我陷入沈思。

讓一個寫作效率高超的道地港人說快,簡直要成了我不可承受的重量!

我邊寫稿邊想:「可惡!關鍵時候嘴怎麼這麼快。」


作家是誠信的,侃侃而談的,

而我能予以回報的,是克服自己怠惰的心,把小說放下,挪移到新買的鍵盤上 - 試圖

想像在電腦前拚搏的 艾石克 是不是也正開啟新一輪的書寫。


無心插柳,小說成了生命意義的建立與實踐


在開啟小說生涯時,艾石克認真兼顧著正職的記者工作。

許是這樣,他對於靈感的擴充也有獨到的敏銳度。


應用新聞素材,擴充寫作靈感。

他與我說,他關注感興趣的時事,看到就把連結存下來

「發給自己,有空就看。」

「不同的新聞也可以套在一起,自己想一個更有張力的情節。」

這是艾石克確保手感的練習,也是一種排解生活的渠道。

我想,與記者的工作相比,小說多了份重建的意味。

無序中,建立有序。小說是重建,也是生命意義的實踐


訪談中,艾石克語氣輕鬆。

跟我聊天,有點像逮住了一年一會的老朋友。

像是那種高中畢業後,平日的軌道沒有交集了,但願意給彼此撥出時間的老友。


我毫不費力地當起盡職老友,我問道,

「做記者的時候,結束報導,又把自己放到另一個寫作工作,

累不累。辛苦嗎?」


耳朵豎起來。我太想聽他描摹一個推理小說家心中,我素未謀面的香港面貌。

他吐槽,

「有時候很難感覺開心罷。很多香港人不開心啊,

別人買衣服唱KTV喝酒啊我寫小說。」

香港人是怕無聊的。怕做事情重複。

怕無聊,所以寫讓人猜不到的推理小說。


我腦海中勾勒了一個下了班的文字工作者,

在日復一日的兩點一線中,看著時事,為自己寫下

一篇又一篇的完整情節。立下更多生活意義。


我打鐵趁熱,給了靈魂拷問,

「覺得很累的話,你寫小說想圖什麼呢...名氣或收入?」

話說出口我有點懊悔,「圖什麼」這問話是不是銳氣了,

急急忙忙的想轉圜找補。

還好, 艾石克 態度不像是被冒犯,繼續直來直往。

我鬆了一口氣,但心也提了一下:

這樣的詰問,該不是作家日復一日,需要應對的呢。


艾石克誠懇的述說,寫東西是 「出路」,

「能夠透過寫作療癒自己,也是幸運的。」

彷彿也嗅到了香港生活的底色。


我想像艾石克下班坐好幾站地鐵,被比肩的人潮推拉,

被地鐵的開合夾擊,在人潮中煎熬,急匆匆回了家上崗第二個班,

那份寫作的熱情,興許嚴絲縫合的為作家補上日幕中的寂寥。

下班的幾分累,藉由寫作,扭轉成懸疑推理小說家的一份成就感。


他趣味的說,自己甚至有機會把討厭的人寫成性格討人厭的配角,

「生活中討厭的人,在小說中給他們一個唏噓的結局。」

角色結局如何,創作者說得算。

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經歷的,記憶方面的重建?


艾石克像是在釋懷自己曾經無處發洩的職場愛恨糾纏。

現實即使有苦悶之處,我們得以重塑生命中的高潮低谷,扭轉曾經的歷練。


在訪談裡讓我們暫時飛一會兒。
和作家對談,可能歡笑也可能感傷。帶讀者看見文字背後的人生

Vocus blog: 石子飛會兒,作家訪談記事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igwriting

Weibo:@訪談云云

「讓石子飛一會兒」是訪談小說家,作家與作詞人的專欄。 2025年獨自開啟,在2月 發布了第一篇與作家的對談。 我們跳出訪綱,聊人生,聊出淚水與歡顏。 讓讀者看到每本作品背後的人生。 這一次,我們也帶你直抵那些書寫者的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作,去靠攏那些自身感興趣的議題。 和自身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怎樣得利於自己? 這幾天看到厲害海外格主,拍了影片講述一些樂團的發展, 從地下到發跡,從默默無聞到主流中偷渡自己的理念。 我在訪談中的訴求,和這些影片的手法不謀而合。 心念一動,“這不就是我作者訪談的靈感嗎?”。
關於我 本行和創作,文學,報導這件事並沒有重疊之處。但一直對訪談和書寫紀實興趣濃厚。 小學時我在補習班會偷看衛斯理傳奇,家裡人還一度禁止我看覺得我還沒長大不要看那些科幻啊會被帶偏,那是第一部讓我廢寢忘食的系列小說。 後來喜歡的很紛雜:教父,珍奧斯汀,高中做專題寫宮部美幸...。
寫作,去靠攏那些自身感興趣的議題。 和自身感興趣的事物,可以怎樣得利於自己? 這幾天看到厲害海外格主,拍了影片講述一些樂團的發展, 從地下到發跡,從默默無聞到主流中偷渡自己的理念。 我在訪談中的訴求,和這些影片的手法不謀而合。 心念一動,“這不就是我作者訪談的靈感嗎?”。
關於我 本行和創作,文學,報導這件事並沒有重疊之處。但一直對訪談和書寫紀實興趣濃厚。 小學時我在補習班會偷看衛斯理傳奇,家裡人還一度禁止我看覺得我還沒長大不要看那些科幻啊會被帶偏,那是第一部讓我廢寢忘食的系列小說。 後來喜歡的很紛雜:教父,珍奧斯汀,高中做專題寫宮部美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今天,偶然在網路書店上看到這麼兩句話,與大家分享。 「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就是力量。」--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誠然,自古以來,文字就是一種力量,不談治國衛民的大道理,光對個人而言,文字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Thumbnail
作者— 歐家麟 | 第一次聽聞歐家麟的名字, 是剛進大學的時候,他是新聞系教授,也有很多人推薦他的授課。只可惜,大學四年以來也無緣聽課,但讀畢此書,竟有種聽課之感。 「扭曲的世代中,審查時分,各行各業都存在,每種專業都面對,無人倖免。」 常言傳媒行業正歷寒冬,然而風雪之中,隱隱籠罩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今天,偶然在網路書店上看到這麼兩句話,與大家分享。 「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就是力量。」--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誠然,自古以來,文字就是一種力量,不談治國衛民的大道理,光對個人而言,文字
Thumbnail
僅以此篇作品致敬在我人生中穿梭的過客,以及已逝不能追的歲月。
Thumbnail
張英曾在給家族的家訓(後被編輯成《聰訓齋語》)寫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而今,即使讀書已經帶著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去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可終到頭,我們仍然被資本給壓迫著必須彎下身子,選擇忽略曾經讀過的道理。
Thumbnail
心得   雖都使用中文為書寫的語言,但在華文文學的世界中,仍可以清晰地從用字遣詞、字裡行間流漏的生活細節中,看出這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作家所書寫的作品。   本書作者黃凱德是新加坡人,生在台灣的我對新加坡的印象是地理或歷史課本上的「新加坡、韓國、香港與台灣是亞洲四小龍」這一句知識性、考試會
Thumbnail
我一直都喜歡讀胡晴舫的散文,因為她的選題、角度和想法總能引起我這個城市人強烈共鳴和深入反思,而這一本散文集令我尤其感觸。 前半部是作者分享過去在各地生活期間的人與事,思考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我向來好奇他人對香港的想法,結果不失所望,從她筆下看香港確實奇特有趣。
Thumbnail
大家也許發現我甚少閱讀當代華文作家的作品,内地作家更是罕見。這次會選擇此書,純粹是我喜愛的演員推介的緣故😚。 話說我過往接觸的華文小說大多以鄉村小鎮作故事背景,我作為一個城市人實在毫無代入感。這本書卻聚焦在一個被遺忘的殘舊城市,當中一群在社會之中不上不下的小人物,這倒是一種新鮮感。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Thumbnail
作者— 歐家麟 | 第一次聽聞歐家麟的名字, 是剛進大學的時候,他是新聞系教授,也有很多人推薦他的授課。只可惜,大學四年以來也無緣聽課,但讀畢此書,竟有種聽課之感。 「扭曲的世代中,審查時分,各行各業都存在,每種專業都面對,無人倖免。」 常言傳媒行業正歷寒冬,然而風雪之中,隱隱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