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影像語言
最近,《春光乍洩》的4K修復版重新上映。《春光乍洩》(英文名:Happy Together)由王家衛所導,梁朝偉和張國榮主演,描述一對同性戀人_黎耀輝和何寶榮離開香港來到了阿根廷的首都_布宜諾斯艾利斯,「相約重頭來過」,而後相處、爭執、分離的愛情故事。
《春光乍洩》雖然以同性戀人作為電影的主題,但卻沒有刻意要探討社會對於同性戀的認同、壓迫等議題,拋開性別、職業、國籍等外在的身分歸類,可以純粹看做是在探討一段愛情關係裡面兩個人的情感。就如王家衛在採訪時說:
事實上,我拍的不是一個純粹的同性戀電影,而是一個關於愛情故事。同志並不是主題,兩個人之間的情感才是重點,只不過這兩個人恰巧都是男人而已。通常我討厭帶有「同性戀電影」之類標籤的電影,或「藝術電影」或「商業電影」。只有好電影和壞電影。
雖然,關於《春光乍洩》是在隱喻1997年香港回歸,這類的分析很多,也並非沒有道理,從電影裡面可觀看出蛛絲馬跡,如電影尾聲關於鄧小平逝世的新聞,王家衛不太可能是沒有意識地置入這段報導。
不過對於我來說,關於政治隱喻的分析並不是《春光乍洩》最吸引人的點,《春光乍洩》片如其名,極盡展現了電影作為敘事載體所能展現的美,從畫面、音樂、演員到對白,用詩意的方式,細膩地去剖析兩個人在關係中的依戀、逃避與矛盾。那些用言語難以言說的細微情感,反而能用影像呈現。
比起分析,有些電影更適合感受及沉浸,《春光乍洩》即屬於這樣的電影,所以我十分推薦大家去電影院欣賞。在漆黑的電影院裡,沉浸在畫面由黑白對比分明,到暖黃青綠,色彩曖昧的暗室,再至混濁灰白的瀑布,明豔刺眼的台北街頭,象徵著主角內心情緒的變化;極富拉丁風情,沉鬱而激昂的配樂則代表著整部片的的情感基調。梁朝偉和張國榮,一個內斂情深,一個多情爛漫又任性,眼角眉梢盡是戲,叫人想細細品味他們的每個神情。
依戀
其實我不希望他太快復原,他受傷的日子,是我和他最開心的時光。
黎耀輝由梁朝偉飾演,電影的旁白聲音幾乎是黎耀輝,可以說他們的關係皆是以黎耀輝為視角呈現的,所以我們比較容易得知黎耀輝的內心情感。黎耀輝在情感的表現上是內斂、深情而霸道的。他是如此地深愛何寶榮,以至於每當何寶榮任性地提出「不如我們從頭來過」的要求時,黎耀輝總是無法拒絕。
何寶榮為了他,偷了包養自己的外國人的手錶,而被打得滿身是傷,跑來找黎耀輝復合時。黎耀輝看似言詞冷漠,拒絕與何寶榮同床共枕,實則無微不至地照料他,每日親手為他擦拭身體、抱病為他煮飯,一口一口地餵他吃,嘴上嫌棄何寶榮麻煩,轉頭又在深夜為他買香菸。
電影也藉旁人的視角展現了黎耀輝對於何寶榮的喜歡,由張震飾演的張宛,這個從台北流浪到阿根廷的少年,和黎耀輝在同個餐廳打工,藉他之口,說出了對於黎耀輝的觀察,黎耀輝總趁閒著的時候與何寶榮通電話,而那個聲音:
一定是在和他很喜歡的人講電話。
逃避與矛盾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而由張國榮飾演的何寶榮,則是一個如孩童般任性妄為的人,但又同時善於展現自身情慾的吸引力。他的口頭禪是「不如我們從頭來過。」每當黎耀輝和何寶榮的感情出現裂痕之時,他總是當那個率先離開的人,如果將感情比喻成遊戲,每當出現難關,何寶榮就會按下重新開始的按鈕,反覆地挑戰前面簡單的關卡。
電影中的何寶榮,不是從第三人稱視角來看,就是黎耀輝眼中的何寶榮,所以很難得知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從何寶榮的情感表現來看,他是愛黎耀輝的,所以才一次次地當那個提議從頭來過的人,只想確認黎耀輝還愛不愛他,但當他們的感情狀態混亂又糟糕,無法梳理時,他就如同無法承擔責任的孩子,選擇了逃避。
黎耀輝看似成熟冷靜,在關係中擔任著照顧者的腳色,實則也是個迴避感情問題的人。「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何寶榮一次次無所顧忌地離開,帶給了黎耀輝深深的不安全感,所以他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就是把何寶榮的護照藏起來,這樣他就沒有機會離開他,而這也深化了他們的矛盾。
他不像何寶榮敢於大聲地索要戀人的愛撫與關懷,或是表達自己的醋意,他只敢在何寶榮熟睡之時,才顯露自己的溫柔,輕撫上他的臉頰與眉梢。不展露自己,無疑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好讓轉身離開的時候,能保有一絲尊嚴,畢竟「狼狽比失去難受」。
我終於到了瀑布,但我卻很難過。因為我始終覺得,站在這裡的應該是兩個人。
當黎耀輝意識到他們無法再重頭來過之時,終於下定決心選擇了分開。他最終一個人來到了瀑布前,電影用空拍的長鏡頭,捕抓了壯闊的伊瓜蘇瀑布,在這無人的寂寞之時,他靜靜地看著瀑布,彷彿要將所有的情感、慾念同時宣洩而出,留在這趟旅行的終點。然而,情感、慾念就如同瀑布般,可以流瀉千里,而無法真正消失,他將會永遠堆積在最深、最底層的地方,成為自己生命中難以抹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