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悲情城市》:人會在欺壓中死去、被歷史洪流吞噬,但強韌的家庭會帶著傷痛延續

2023/03/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避開剛上映的鋒頭,休息沉澱(偷懶)一陣子後再來寫關於這部電影的觀賞心得。比較不會是從政治因素去探討,這類文章在前些日子已經很多了。本文主要從觀影的發現與感受切入。
直接說結論,如果還沒看過,請找時間進戲院看,不要被兩個半小時的片長或導演是侯孝賢嚇到。推薦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如他重映包裝的“台灣人必看的電影”,而是因為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且值得一看。
[像是一場同學會]:見見台灣電影圈的熟面孔
看台灣早期電影有趣的事情就是,會看到很多熟面孔。跟在看日本黑澤明的電影很像,他很喜歡用固定幾位演員,會看到這些人扮演不同角色再次出現在另一部電影裡面,有種神交的親切與懷舊感(像《羅生門》的壞蛋,或《生之慾》的男主角)。
台灣早期電影很常出現的則是吳念真(在一一甚至是主角)跟金士傑(年輕時在恐怖份子出現,也是瀟灑倜儻),也都在這部出席了。
我們回到那個現今資深演員仍年輕,而成熟演員(梁朝偉)稚嫩的年代,而這些人則是演出一個更早的時代。
觀影上那種懷舊感的樂趣再次出現,也有點類似跟好久不見的同學在同學會上相認,只是這個相認是單方向(我們在螢幕外側,演員看不到我們)且跨時空的(那已經是好久以前的電影了)。
還有就是陳松勇。在這電影當中完全感受不到演出感,是那麼的真實而自然。在昔日港台華語電影裡也常常看到他的身影,回去查資料才發現近兩年他已經去世了。
本片雖然說可能是以梁朝偉做號召(說實在他在裡面個人感覺很沒幹嘛),但演活這部戲的卻是陳松勇。致敬!
(此外還有年輕的高捷。)
[關於主題]:如今方知為何悲情
造訪九份數次,也知道《悲情城市》講述關於九份的電影,但從來都不知道《悲情城市》在演什麼,以為是梁朝偉在九份的淒美愛情故事,所以叫悲情城市(其實真要這麼說也沒錯)。
這部電影的名字從很久以前就作為台灣經典的電影之一不斷的出現,但直到重映我才真的進電影院看過。
後來才發現,九份只是故事的布景,真正在講的是關於時代的故事。
故事開頭的劇情發展給人感覺跟《教父》或《艋舺》有點像,只是這次除了新勢力的造訪威脅到舊勢力之外(結果),還多了一層歷史(原因):政權交替,權力真空,不同派人馬在新勢力的重分配這個混亂的期間打算從中獲利。
一開始以為只是地方勢力的角逐,後來發現最貪婪的其實是打著政府名號的有牌的流氓與賊,那個力道與幅度完全不同,即使如有家世的主角也無法在這波時代的洪流下站住腳。
[精選場景分析]:開頭、酒樓上合唱、獄中審判、過年團圓飯
整部電影最經典的就是開頭。開頭做得好直接贏一半(?)
天皇無條件投降的廣播作為背景音(歷史洪流),主角家裡停電,孕婦正要生產。這近乎教科書等級的完美開頭(聲音、影像、角色演出、鏡頭運用、說故事的手法等)帶出兩個畫面外的重要訊息:
(1) 光如同所謂的希望,在孩子誕生後終於恢復停電而可把燈光點亮,代表著台灣人民期待著政權交替,人民終於可以過得好日子。
(2) 孩子的誕生與燈光同義,都是希望的代表,而這希望建立在痛苦(孕婦的呻吟)與無力(老公一旁的焦急,僅能催趕,實質幫不上忙)之上。
當我們往下觀看後發現政權交替根本沒有帶來改善,反而變得更糟(因而大家想奮起反抗,結果遭受更大的鎮壓),這種一層一層式的敘述,反轉了希望成為絕望,讓觀影的人更能跟隨著當時代的人物去體驗那個曾經出現在課本提到的那段歷史,實際上是多麼悲慘的一段過去。九份,台北……最終都成了悲情城市。
再來一段也是諷刺至極的橋段(在其他文章有看到也提到這段),就是台灣知識分子聚集在餐廳聚餐聽到外面播放流亡三部曲,跟著快樂的合唱起來,慷慨激昂的橋段:

(1) 知識分子即使對於國民政府的用人有所疑問(質疑陳儀),但仍是對於台灣光復,不再被日本人統治這件事情感到欣慰的。那是一種所謂中華民族本是同一家的模糊概念,但之後發現根本不是這樣(例如後面有提到上海幫的人,穿著打扮也都完全不同;而不同派系人馬在溝通的時候,語言也多所不同,國語、台語、粵語等等,展現的都是在所謂大中華民族下的歧異性)
(2) 知識分子根本就沒有經歷過所謂的流亡階段(或許也是為何戲中他們剛開始也是半開玩笑的說我也會唱而開始合唱),歌曲中的經歷更接近於前來台灣的國民政府的官兵的經歷,而這些人實際上就是會在之後壓榨、鎮壓他們的人。
歌詞中的寶藏依照上下文不是指台灣,但被放在那個當下,變成像是講述貪婪國民政府打算把台灣這塊土地油水搜刮殆盡的預言,對應到整部片最切題也最精準的台詞”眾人吃 眾人騎 沒人疼”更顯得讓人難過。
第三段是四哥朝偉在監獄等待審判的橋段
倒不是說畫面怎麼樣,而是到這個時期電影即使出現槍或槍聲(槍聲整場好像就兩次而已,一次是遠處的行刑,一次是射殺大哥)的次數非常少,整體氛圍仍十分肅殺、壓抑,感覺隨時會被抓去槍斃。在氛圍的營造上非常厲害,而這個氛圍甚至不是依靠大量槍枝這類致命武器的聲音或影像的曝光所鋪陳的,更顯功力。故事到末段,已從壓抑轉為絕望、消極,人放棄了對於體制的對抗,終究得束手就擒,人到哪,哪就是悲情城市。
但導演其實沒有打算留給觀眾全然的絕望,這會在第四個橋段說明。
第四段是故事接近尾聲時大家圍著飯桌吃飯的畫面。
在本片中出現過幾次的用餐,開頭是跟著大家長一起,春去秋來,年過一年,成員有所增減,有新生命誕生,也有長輩死去。雖然個體消亡,但家庭卻延續了下去。
即使《悲情城市》描繪的這一家族失去了支柱(一哥),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傷痛,但它仍舊存續著,並沒有被斷了香火,新的生命也終將長大,背負著苦澀的回憶(例如可能父親的缺席)繼續延續這個家庭。
看到這樣用餐的畫面,讓人想起《飲食男女》這部電影。但《飲食男女》比較是用用餐這件事帶出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恩,《孤味》也是,但《孤味》很難看),<悲情城市>則是用家族成員團聚用餐去呈現一個大家族的強韌,取向不同,但都滿感人的。
[關於導演]:長鏡頭、長鏡頭、長鏡頭
對於導演侯孝賢的認識強烈地停留在兩個描述: “經典的長鏡頭” “是枝裕和喜歡其作品,也受其影響” 以及前幾年跟喜歡電影的朋友去電影院看《刺客聶隱娘》的印象。
整部片拍得隱晦到不行,長鏡頭讓人昏昏欲睡,演了大半段看不懂(現在回想也不記得)主線劇情,最震驚的是故事就這樣結束了,收尾了。我跟朋友呆坐在電影院座位上,等劇尾字幕都跑了一半才回過神來,我問了他一句: “蛤?就這樣?(已經)結束了嗎?”然後兩人錯愕離開電影院。
所以這次在進電影院以前,當知道本片兩個半小時時,已經做好了如同先前觀看聶隱娘的那種體驗了。
沒想到!一個成功的開頭引人入勝,流暢的節奏(不斷有不同小事件的衝突),兩個半小時一下就過去了。非常驚人(關於怎麼差這麼多的部分)。
雖然前半段出場人物有點多(假鈔到兒子被抓走這段),不太確定角色間關係與實際發生什麼,但不妨礙觀看,因為這邊都比較像是為後面更龐大的體制力量與官方謊言的宣傳來做鋪陳(說到這個,廣播這個應該是歷史原因還原的要素,開頭是投降的宣言,避重就輕的規避天皇自身的責任;換到國民政府時卻是粉飾太平的謊言,也是挺諷刺的,代表換了政權其實還是在做一樣的事情,佔據著媒體來宣傳對自己相對有利的內容)。
註:早期其實也都有用字幕去講述故事背景的習慣,但後來少了許多,反而是王家衛提取這樣的元素,來書寫他風格化的文字。因為自己也較少看早期的電影,因此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王家衛,自己覺得這件事有點有趣(不知看這篇文章的人能否get到這個小小有趣的點)
註2:那時看到電影院公告2/28已經場次額滿,想說大家怎會想要連假中間才去看電影,後來才懂這是歷史意義的概念
註3:比起近期一些很明顯是導演下配樂給人一種:就是這裡,你給我哭!的較為粗暴的氣氛營造手段因為被察覺而相對無感(這樣講會逆風嗎?灌籃高手感覺就是這樣),本片的氛圍塑造是不那麼著痕跡的,高下立判。
註4: 最近從第一季開始看大嘻哈時代好好看,連帶著標題都開始押韻了起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