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戲太深,本色出演?——淺談張國榮的演技與外界評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Image

原先要在4/1發佈貼文,無奈我寫得太久字數也破表,直到現在才完成,尤其圖文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或許此文多少會引起爭議,不過,是我想試著接觸、談論的張國榮。時光荏苒,二十年過去,他身上的藝術成就宛如寶藏般挖也挖不盡,珍貴且偏鋒得超前。當我認識他一些,靠近他一點,矛盾的內心常與表面的事實相互打架,反而越來越模糊;是他,真正讓我了解人的複雜面遠比想像中的越發深沉,而永遠是追隨者的我只能理解他的某部分——片面、側面或僅僅只是碎片般的灰燼。或許沒有任何一人能全然踏入他世界裡最深層的那一面,但慶幸我們還能從電影裡探索不同面貌的各個「他」。

張國榮舉手投足無不是目光焦點,然而,即便他聰穎天資,也需要運氣及努力。私希冀受眾能正視他努力勤奮的那一面,以及對電影百分百的的認真和某種程度上「走火入魔」的癡迷,才是他逐漸走向真正殿堂級演員之因。

本文將試著談論張國榮部分「陰柔」人物的角色,嘗試闡述時至今日為何有部份觀眾仍認為他飾演的是自己?

「當了這麼長時間的演員,若然有人還覺得我在演戲,那便是相當的失敗。」——張國榮

▍默默向上游|揮別黑色盒子時期的努力

張國榮是從歌唱比賽出身,獲得佳績後便簽約於電視台「麗的電視」,從影劇出發逐漸才轉向於電影,

好幾部劇如《浣花洗劍錄》、《浮生六劫》等紅遍東南亞,但不甘受限於電視螢幕的他曾說:「不要天天被人使用,否則便會熟視無睹。」有先見之明的他了解觀眾總有一天會發膩的心態,也明白作為明星要帶來新鮮感的道理。作家林沛理講述他於電視形象時說道:「電視這個文化,這個框框是屬於頗草根的,你發現到張國榮一行出來,他完全不適合這個媒介。」不適合源於他受限的樣態,彼時要求演員「乖乖崽」的形象,他自身帶有的叛逆與貴氣放在香港的影視文化裡更是罕有的特質,待在狹小的黑盒子裡始終格格不入。「我覺得電視圈中缺乏一種令人閃耀的元素,它只能讓你保持一定的知名度,但電影卻會令我發出閃光,我會努力做好一個演員,盡好自己的本份。」張國榮在1982年接受訪問時說道。離開電視圈的勇氣既有膽量也有前瞻性,他非常了解觀眾但更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該待在什麼地方。

▍今生今世|柔性角色的演繹,如何每每有突破

而真正意義上第一部讓他明白「演戲為何物」的電影是1982年由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藉由這部戲更獲得首次入圍金像獎最佳男演員的機會。此後,他接戲不斷,每每皆有突破。1992年的《家有囍事》正是他首次的「陰柔」角色的基石,原先周星馳(常歡)的角色預定為張國榮飾演,然而,他看完劇本後主動要求換角。在電影裡常騷未有真正意義面上的同性戀描寫,反而是將男性另外一面的柔性氣質突出,後來雖不敵「政治正確」地與較為男性化形象的表姑媽強制「互換性格」;但仍無法泯滅常騷這個角色帶來的多樣性,也在是港片裡少數不是專以全然醜化、只為搞笑目的的角色,更多了一份嬌氣與童心。

另外一部值得提及的則是1994年的《金枝玉葉》,他飾演對同志有抗拒態度的顧家明。他指出這部電影對於同性戀過度醜化、喜劇化的處理讓他不太認同。而對表演有一套想法的他認為,如果曾志偉的角色由他飾演效果會更好,一人飾演兩角的雙胞胎,倆人極端的選擇,彼此互為影子。

著名戲劇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真正的演員是那個欲求在其自身創造出另一種生命。令一種比圍繞在我們週遭的現實生活更加深刻和美好的生命。」而正是張國榮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創造了另一種生命的感動。

▍有誰共鳴|人戲不分,本色演出的謬誤?

張國榮對於做一名好演員的信念非常強大,然而,他所付出的努力亦是不成正比。其中《霸王別姬》最廣為人知的程蝶衣——他無不全情投入,而當他叩問假霸王時,程蝶衣卻忘了自己才是唯一的真虞姬。但正因「真虞姬」的深情真誠、一廂情願,才讓程蝶衣與張國榮遭逢最深的「誤會」,人們難以分辨,也不願分辨這二人之間的差距。在電影的首映會上,他曾對眾人自述心聲:「我的性格,都喜歡做好每一件事。這部戲,我已經盡了力。」除了表達對劇組的不捨態度,性情中人的他也提及對角色毫無保留的付出:「一次在最後的告別會上,我更狂哭起來,這是從未試過的。我對徐楓說,我真的義無反顧。」至今,不少人將「本色演出」的字句來概括張國榮演繹的程蝶衣,但這看似誇讚的表揚,在另一方面上看來,無非否定了他在背後付出的代價。若未有先行的訓練準備,一個男人的身形如何由剛轉柔、媚態繾綣,該怎麼在舞台上展現「雌雄同體」?擔任《霸王別姬》京劇指導及顧問的張曼玲老師曾回憶與他的相處情形:「動作不到位的時候,我也批評他,他就跟我講,張老師,我今天做不好,您明天看,我一定能作好。第二天,他再來,真的,動作非常到位。國榮對藝術是從來不對付的,為了讓自己演好虞姬這個角色,他甚至走路都在練習台步,你說他著迷也好,什麼也好,總之,我從來沒見過這麼敬業的人。 」藉由一遍又一遍的不懈練習,從私下生活到舞台上演出的不停來回,程蝶衣對戲曲的愛戀執迷也一步步地灌溉到張國榮心中,而有次當他發燒到39度多時,仍面不改色的堅持練習,如常往昔。程蝶衣的精神彷彿與他並肩而行也一同不瘋魔不成活了。然而,人們再再提及「本色演出」,不明就裡輕視了背後承載的一切,正正是用血淚和心力堆砌而成;張國榮的確愛惜程蝶衣,更喜歡揣摩、演繹他,但他亦說過不希望變成他。人人深知程蝶衣注定是個悲劇性人物,沒人想成為悲劇,而他對於程蝶衣更多的是憐惜,他知道他們相似,但不希望結局相同,這再度體現他對於角色抽離的時間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快。而談到表演本身,我傾向學者周慧玲談到張國榮本色演出說時的論點,演員必須倚靠一套技巧,才能真正進入角色:「我覺得京劇旦角的程式,是他取得的一個身體的技巧,當這個橋樑搭起的時候,他不但進去程蝶衣的角色裡面,接下來我們看到他在很多的演繹中,都可以做身體上自由的性別越界表演。」因身體開關的拓展,僵硬的筋骨被釋放,整個人會變得柔軟,神情也開始流露著不同以往的細膩;配合演戲時,身體語言則達到更多層次、多豐富的境地。正是這套技巧讓張國榮無論在電影抑或是演唱會上的表演構成「雌雄同體」、「性別越界」的曖昧境界,完成真正的中性魅力即藝術上的性別流動(genderfluid)。印證張國榮所說的一席話:「一個演員應該要是雌雄同體的。」

▍怪你過份美麗|再次迎來本色演出的打擊

然而,這樣願意不斷打破形象的人,依然迎來第二次嚴重的誤評,正是1997年上映的《春光乍洩》。當時幾乎所有人一面倒認為他所飾演的何寶榮是「本色演出」,只因彼時他在演唱會上公開自己多年來的「摯友」,眾人把私生活與戲中人劃位等號,殊不知後來接受《Time》媒體訪問時,他說道自己其實是雙性戀。但無論性向為何,都不該是作為演員演技的評判標準,但因當時人們的思潮未比現今,性別意識的多元性也未起,仍為演員帶來深深的標籤和桎梏。不過,較為可幸的一點是,金馬獎上作為評審之一的林奕華提出其中的弔詭現象:「如果異性戀演員因演同性戀角色而應受到理所當然的肯定,那同性戀演員一直在銀幕上扮演異性戀者,豈非更應捧獎?」正因如此論述,好像令其他評審將票轉投張國榮,才有機會入圍當年最佳男主角。不過,作為《春光乍洩》美指的張叔平卻說他與戲內的何寶榮一點也不相似:「Leslie是一個很有生活安排的人,一切都要整整齊齊,但他要演的何寶榮則是很任性的,喜歡做什麼便做什麼,跟他本人完全不一樣的。反而黎耀輝比較像他本人。」但當時也並沒有什麼人在意,所有的目光只聚焦在同性戀的「爭議」問題上,認為他的「本色演出」是有跡可循。

▍我|渴望愛·完美主義·我就是我

除了性向爭議,獎項也一直與他擦身而過,評審都認為他「志不在此」,理應頒獎給新人,「張國榮還需要獎做什麼?」可當每次失意後裝作的不在乎,其實看得更令人心疼。他至於香港而言,的確過於脆弱了,可也因那份脆弱即敏感,使得我們疼惜、憐愛他。因完美主義,過往任何一個電影角色沒有他百分百滿意的,總覺哪裡還可以更好;雖是對藝術的傾洩熱情,但同時亦是自損自毀的內耗。為追求更高的領域,他就不能維持現狀,因此,必需花更高的心力一次一次推翻「舊我」,再越往越深的「本我」裡挖掘新的自己。以至於無法再給出時,他怎能不灰心喪志。然而,我們似乎認為永不失敗的他,其實才是那個戰戰兢兢一直守著頭上「皇冠」不落的人,一生勤力只為奉獻於藝術。看似所謂的「神化」的言語瑣碎,也不及他傾注的萬分之一。

杜可風曾說:「Leslie一直在復活,再復活。」

僅僅獻於你。

越模糊;是他,真正讓我了解人的複雜面遠比同面貌的各個「他」。

張國榮舉手投足無不是目光焦點,然而,即便他聰穎天資,也需要運氣及努力。私希冀受眾能正視他努力勤奮的那一面,以及對電影百分百的的認真和某種程度上「走火入魔」的癡迷,才是他逐漸走向真正殿堂級演員之因。

本文將試著談論張國榮部分「陰柔」人物的角色,嘗試闡述時至今日為何有部份觀眾仍認為他飾演的是自己?

「當了這麼長時間的演員,若然有人還覺得我在演戲,那便是相當的失敗。」——張國榮

▍默默向上游|揮別黑色盒子時期的努力

張國榮是從歌唱比賽出身,獲得佳績後便簽約於電視台「麗的電視」,從影劇出發逐漸才轉向於電影,

好幾部劇如《浣花洗劍錄》、《電視形象時說道:「電視這個文化,這個框框前瞻性,他非常了解觀眾但更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該待在什麼地方。

▍今生今世|柔性角色的演繹,如何每每有突破

而真正意義上第一部讓他明白「演戲為何物」的電影是1982年由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藉由這部戲更獲得首次入圍金像獎最佳男演員的機會。此後,他接戲不斷,每每皆有突破。1992年的《家有囍事》正是他首次的「陰柔」角色的基石,原先周星馳(常歡)的角色預定為張國榮飾演,然而,他看完劇本後主動要求換角。在電影裡常騷未有真正意義面上的同性戀描寫,反而是將男性另外一面的柔性氣質突出,後來雖不敵「政治正確」地與較為男性化形象的表姑媽強制「互換性格」;但仍無法泯滅常騷這個角色帶來的多樣性,也在是港片裡少數不是專以全然醜化、只為搞笑目的的角色,更多了一份嬌氣與童心。

另外一部值得提及的則是1994年的《金枝玉葉》,他飾演對同志有抗拒態度的顧家明。他指出這部電影對於同性戀過度醜化、喜劇化的處理讓他不太認同。而對表演有一套想法的他認為,如果曾志偉的角色由他飾演效果會更好,一人飾演兩角的雙胞胎,倆人極端的選擇,彼此互為影子。

著名戲劇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說過:「真正的演員是那個欲求在其自身創造出另一種生命。令一種比圍繞在我們週遭的現實生活更加深刻和美好的生命。」而正是張國榮所帶給觀眾的感動創造了另一種生命的感動。

▍有誰共鳴|人戲不分,本色演出的謬誤?

張國榮對於做一名好演員的信念非常強大,然而,他所付出的努力亦是不成正比。其中《霸王別姬》最廣為人知的程蝶衣——他無不全情投入,而當他叩問假霸王時,程蝶衣卻忘了自己才是唯一的真虞姬。但正因「真虞姬」的深情真誠、一廂情願,才讓程蝶衣與張國榮遭逢最深的「誤會」,人們難以分辨,也不願分辨這二人之間的差距。在電影的首映會上,他曾對眾人自述心聲:「我的性格,都喜歡做好每一件事。這部戲,我已經盡了力。」除了表達對劇組的不捨態度,性情中人的他也提及對角色毫無保留的付出:「一次在最後的告別會上,我更狂哭起來,這是從未試過的。我對徐楓說,我真的義無反顧。」至今,不少人將「本色演出」的字句來概括張國榮演繹的程蝶衣,但這看似誇讚的表揚,在另一方面上看來,無非否定了他在背後付出的代價。若未有先行的訓練準備,一個男人的身形如何由剛轉柔、媚態繾綣,該怎麼在舞台上展現「雌雄同體」?擔任《霸王別姬》京劇指導及顧問的張曼玲老師曾回憶與他的相處情形:「動作不到位的時候,我也批評他,他就跟我講,張老師,我今天做不好,您明天看,我一定能作好。第二天,他再來,真的,動作非常到位。國榮對藝術是從來不對付的,為了讓自己演好虞姬這個角色,他甚至走路都在練習台步,你說他著迷也好,什麼也好,總之,我從來沒見過這麼敬業的人。 」藉由一遍又一遍的不懈練習,從私下生活到舞台上演出的不停來回,程蝶衣對戲曲的愛戀執迷也一步步地灌溉到張國榮心中,而有次當他發燒到39度多時,仍面不改色的堅持練習,如常往昔。程蝶衣的精神彷彿與他並肩而行也一同不瘋魔不成活了。然而,人們再再提及「本色演出」,不明就裡輕視了背後承載的一切,正正是用血淚和心力堆砌而成;張國榮的確愛惜程蝶衣,更喜歡揣摩、演繹他,但他亦說過不希望變成他。人人深知程蝶衣注定是個悲劇性人物,沒人想成為悲劇,而他對於程蝶衣更多的是憐惜,他知道他們相似,但不希望結局相同,這再度體現他對於角色抽離的時間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快。而談到表演本身,我傾向學者周慧玲談到張國榮本色演出說時的論點,演員必須倚靠一套技巧,才能真正進入角色:「我覺得京劇旦角的程式,是他取得的一個身體的技巧,當這個橋樑搭起的時候,他不但進去程蝶衣的角色裡面,接下來我們看到他在很多的演繹中,都可以做身體上自由的性別越界表演。」因身體開關的拓展,僵硬的筋骨被釋放,整個人會變得柔軟,神情也開始流露著不同以往的細膩;配合演戲時,身體語言則達到更多層次、多豐富的境地。正是這套技巧讓張國榮無論在電影抑或是演唱會上的表演構成「雌雄同體」、「性別越界」的曖昧境界,完成真正的中性魅力即藝術上的性別流動(genderfluid)。印證張國榮所說的一席話:「一個演員應該要是雌雄同體的。」

▍怪你過份美麗|再次迎來本色演出的打擊

然而,這樣願意不斷打破形象的人,依然迎來第二次嚴重的誤評,正是1997年上映的《春光乍洩》。當時幾乎所有人一面倒認為他所飾演的何寶榮是「本色演出」,只因彼時他在演唱會上公開自己多年來的「摯友」,眾人把私生活與戲中人劃位等號,殊不知後來接受《Time》媒體訪問時,他說道自己其實是雙性戀。但無論性向為何,都不該是作為演員演技的評判標準,但因當時人們的思潮未比現今,性別意識的多元性也未起,仍為演員帶來深深的標籤和桎梏。不過,較為可幸的一點是,金馬獎上作為評審之一的林奕華提出其中的弔詭現象:「如果異性戀演員因演同性戀角色而應受到理所當然的肯定,那同性戀演員一直在銀幕上扮演異性戀者,豈非更應捧獎?」正因如此論述,好像令其他評審將票轉投張國榮,才有機會入圍當年最佳男主角。不過,作為《春光乍洩》美指的張叔平卻說他與戲內的何寶榮一點也不相似:「Leslie是一個很有生活安排的人,一切都要整整齊齊,但他要演的何寶榮則是很任性的,喜歡做什麼便做什麼,跟他本人完全不一樣的。反而黎耀輝比較像他本人。」但當時也並沒有什麼人在意,所有的目光只聚焦在同性戀的「爭議」問題上,認為他的「本色演出」是有跡可循。

▍我|渴望愛·完美主義·我就是我

除了性向爭議,獎項也一直與他擦身而過,評審都認為他「志不在此」,理應頒獎給新人,「張國榮還需要獎做什麼?」可當每次失意後裝作的不在乎,其實看得更令人心疼。他至於香港而言,的確過於脆弱了,可也因那份脆弱即敏感,使得我們疼惜、憐愛他。因完美主義,過往任何一個電影角色沒有他百分百滿意的,總覺哪裡還可以更好;雖是對藝術的傾洩熱情,但同時亦是自損自毀的內耗。為追求更高的領域,他就不能維持現狀,因此,必需花更高的心力一次一次推翻「舊我」,再越往越深的「本我」裡挖掘新的自己。以至於無法再給出時,他怎能不灰心喪志。然而,我們似乎認為永不失敗的他,其實才是那個戰戰兢兢一直守著頭上「皇冠」不落的人,一生勤力只為奉獻於藝術。看似所謂的「神化」的言語瑣碎,也不及他傾注的萬分之一。

杜可風曾說:「Leslie一直在復活,再復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電影裡的兩位小男孩雷米與里歐共度童年,共享同份親密的關係,這是屬於他們之間的默契與歷程。猶如開頭的一場戲,倆人身在「秘密基地」裡玩耍,閃躲著「不存在」的敵人/夥伴,肆意地往前奔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怪咖,或許你也會喜歡這部電影。 《初纏戀後的二人世界》由葛民輝自導自演,他嘻嘻哈哈談論著導演是否要戴著一副墨鏡
《緣路山旮旯》是許久不見的港式愛情電影,內容少不了「溝女」,卻又不似八十年代「追女仔」系列片中的笑料百出、插科打諢,甚至本作並未特別強調「找對象」的目的性,反以愜意輕鬆的姿態呈現人與人之間的相逢相識。加上導演黃浩然設計的「外賣仔」AP
《小藍》為新銳導演李怡芳的首部劇情長片。內容描述一位懵懂文靜的高中女生小藍,在校草五秒的積極追求下陷入愛戀當中。在某天出遊時,小藍將她的「第一次」獻給了五秒,然而五秒後來卻隨手將她的私密照外流在通訊群組上,所有的美好和情愛ㄧ夕之間蕩然無存
當初看完《鎗火》的心情難以形容,一股空虛和不解的感觸隨之不去,所以重新看了一次,回味的同時也整理著自己的思緒,果真要多看幾次才能品出細節中的妙味。 在《鎗火》裡,對白不是重要的一環,生怕多一句都使這屏息的氛圍亂了手腳。省去大量對白
一直以來都很想整理有關反送中運動的電影/短片,除了大家熟知的時代革命、少年、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外,我認為也許很多值得注意的電影。這幾天看了同樣關乎反送中議題的《野草不盡》以及《憂鬱之島》近期在台上映一事,我深感香港人的創作力依舊生生不息的遍地開花、燦爛。甚至在艱難的情況下,更以另一種形式將港人的力
電影裡的兩位小男孩雷米與里歐共度童年,共享同份親密的關係,這是屬於他們之間的默契與歷程。猶如開頭的一場戲,倆人身在「秘密基地」裡玩耍,閃躲著「不存在」的敵人/夥伴,肆意地往前奔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怪咖,或許你也會喜歡這部電影。 《初纏戀後的二人世界》由葛民輝自導自演,他嘻嘻哈哈談論著導演是否要戴著一副墨鏡
《緣路山旮旯》是許久不見的港式愛情電影,內容少不了「溝女」,卻又不似八十年代「追女仔」系列片中的笑料百出、插科打諢,甚至本作並未特別強調「找對象」的目的性,反以愜意輕鬆的姿態呈現人與人之間的相逢相識。加上導演黃浩然設計的「外賣仔」AP
《小藍》為新銳導演李怡芳的首部劇情長片。內容描述一位懵懂文靜的高中女生小藍,在校草五秒的積極追求下陷入愛戀當中。在某天出遊時,小藍將她的「第一次」獻給了五秒,然而五秒後來卻隨手將她的私密照外流在通訊群組上,所有的美好和情愛ㄧ夕之間蕩然無存
當初看完《鎗火》的心情難以形容,一股空虛和不解的感觸隨之不去,所以重新看了一次,回味的同時也整理著自己的思緒,果真要多看幾次才能品出細節中的妙味。 在《鎗火》裡,對白不是重要的一環,生怕多一句都使這屏息的氛圍亂了手腳。省去大量對白
一直以來都很想整理有關反送中運動的電影/短片,除了大家熟知的時代革命、少年、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外,我認為也許很多值得注意的電影。這幾天看了同樣關乎反送中議題的《野草不盡》以及《憂鬱之島》近期在台上映一事,我深感香港人的創作力依舊生生不息的遍地開花、燦爛。甚至在艱難的情況下,更以另一種形式將港人的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Thumbnail
《霸王別姬》是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和張豐毅主演的電影。本片獲得第46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是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獲得此殊榮的華語電影。本片還獲得金球獎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成龍最初被邀請飾演段小樓一角,因為他有童年時期在京劇班訓練的經歷。但他拒絕了這個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Thumbnail
要演活一個經典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本身相似,劇本演技也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陳都靈的葉冰裳……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肖奈、楊冪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
Thumbnail
本文探討金庸小說中,男主角張無忌與四位女性角色之間的情感世界。張無忌成長經歷及其父母的影響,以及與不同女性角色之間的關係及權術關係。對於武俠小說愛情描寫的不落俗套,以及對人性的愛恨情仇的描述。不同戀愛關係中的人性特質的探討。文章不僅限於描寫金庸小說中的情感世界,也是對於人生對於愛情的省思。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猶記我看過哥哥的第一部電影《胭脂扣》,劇情描述了富家公子和青樓名妓的一段孽緣,結局卻是殉情不成,一死一活做收場。 如花選擇死在了愛情最美的時候,她決絕的,不容許兩人之間走到相看兩相厭。而十二少卻選擇苟活,近一甲子,有魂無體,故作風趣的殘喘於世。 這部電影之後,便打開了我對哥哥的敬佩和熱愛,他的瀟
Thumbnail
《霸王別姬》是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鞏俐和張豐毅主演的電影。本片獲得第46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是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獲得此殊榮的華語電影。本片還獲得金球獎及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成龍最初被邀請飾演段小樓一角,因為他有童年時期在京劇班訓練的經歷。但他拒絕了這個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我忍不住想,若沒有接觸過這些論述,我對他的看法會是一樣的嗎?我自稱「哥迷」是否也是一種「後設」?我們當然可以在失去一個人後,愛上他、更愛他。但是,假如對張國榮的愛是「後設」的,這樣的愛──包括對同志身分、酷兒文化的認同與追捧──在曾經擁有他的那個世界裡,都是從缺的。
Thumbnail
離世二十多年,張國榮與哥迷之間的精神連結未曾遞減,其中必然有再也無從仰望萬世巨星的黯然,更多的卻是雙方在音畫的罅隙間,帶著漫長時間差的共情。感謝所有的歌曲與影像。當他對著台下低眉撒嬌「你們會不會好快就不記得我了?」我們會像安撫要糖吃的孩子一樣,在空氣中將他抱緊。
Thumbnail
又是4月1日了。哥哥張國榮已離開我們21年,卻好像從未離開。今年終於有機會在4月前往香港,再去看看哥哥生活過的地方,心裡甚是期待。在這個想念的日子裡,我想分享范俊奇在著作《鏤空與浮雕》(2020)裡,寫到關於哥哥的一段文字。
Thumbnail
要演活一個經典角色,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氣質相符。 只要角色的性格氣質跟演員本身相似,劇本演技也別太拖後腿,要把角色演成經典其實不難,目前陸劇圈就有非常多這種案例,比如趙露思的陳芊芊、成毅的禹司鳳、虞書欣的小蘭花、張凌赫的長珩、陳都靈的葉冰裳……如果時間推遠一點,還有李沁的元淳、楊洋的肖奈、楊冪
遇上張國榮的近十年之間,我時常幻想,如果我從未遇見過張國榮的話,人生會是怎樣。但我發覺我完全想像不到。這個人的意象幾乎涵蓋了我的所有難以抑制的憧憬,刻骨銘心的仰慕,以及求之不得的惘然。 彷如林夕所說:如果將人生一路以來經歷的比喻為一個餅的話,你就正是這個餅的起源。
Thumbnail
本文探討金庸小說中,男主角張無忌與四位女性角色之間的情感世界。張無忌成長經歷及其父母的影響,以及與不同女性角色之間的關係及權術關係。對於武俠小說愛情描寫的不落俗套,以及對人性的愛恨情仇的描述。不同戀愛關係中的人性特質的探討。文章不僅限於描寫金庸小說中的情感世界,也是對於人生對於愛情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