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稱讚或是有什麼好心得的札記
本來我很開心終於又可以寫觀展札記了,這展本來去年中就要去了,但是碰上疫情延展,好不容易重新開展也約好時間了,當初買的就是雙人套票。沒想到這次的展覽體驗很差,所以就是紀錄一下為什麼會覺得體驗很差。
首先,因為知道這展不能拍照,所以本來也就沒帶相機。只是連還沒進場的場外布置都不給拍,只是票口外面而已也不給拍,好吧,也許牽扯到版權什麼的算了。
原以為場外的排隊跟分批進入是為了控制場內人數好讓觀展體驗更好一點,但也不是這樣,讓人排隊在那,但展廳裡面也是一堆人?
雖然進票口的時候就有說明地上的線不要越線也不可以觸摸,場內也是沒有順序可以隨便參觀的。可是有好些人根本就沒在看地上的線,然後通通都為了要看清楚所以卡在那裡。加上展場內的燈光非常的暗,可以說是只要不靠近看就看不清楚在寫什麼的程度。
我知道有些作品是需要控管濕度以及光線的,可是你的作品通通都已經裱框了,也沒有人敢觸摸,為什麼燈光不至少也打在說明文字那邊,整個展場暗的跟只開小夜燈在展覽差不多???說是真跡手稿,可是暗到幾乎不是很靠近就沒辦法看清楚的程度,人又擠,很亂,如果真想讓大家不按動線的話至少也控管一下人數吧?無論是出於疫情或是出於觀展體驗的部分。
前幾年宮崎駿展也是在中正紀念堂,印象中是同個展廳,可是他們也是東西打的燈光很清楚,動線雖然不是說多好,但是還可以接受,雖然也是人多。
再來,我以為是我穿太多所以進到室內本來就會熱一點,結果在接近展場尾部聽到有位先生生氣的說:「這裡空氣品質很糟!」我才突然發現難怪我怎麼覺得越來越熱!我跟朋友一致覺得這樣的狀況根本沒辦法有很好的觀展體驗,所以我們是挑重點看,看完就出去了(從我們進去到出來大約半小時),因為太擠太熱空氣也不好,展品的安排順序也不太好。
舉例來說,前部分是慕夏前期的作品,這可以理解,可是為什麼展廳一進去的另一側就有既不是慕夏的作品也不是跟新藝術風格有關的什麼中國旗面刺繡???
後面有一些受慕夏影響而創作的作品之類的,如果剩下是這些還可以接受,可是居然連慕夏本人的作品也混在裡面展???明明展場標的年代已經是慕夏逝世之後的新藝術浪潮,為什麼又突然單獨在那邊展慕夏的大作品?為什麼不跟前面擺的大作品一起?特地放在慕夏逝世後的受影響創作那裡?如果不是特地擠進去看文字說明會誤會怎麼這麼像!因為那根本就是慕夏本人的!
展場出來之後就馬上是紀念品販售,跟終於可以拍照的打卡物,我個人本來就不太喜歡這種一定要人上去拍照的打卡品,然後整個展場販賣的東西我覺得唯一可以買的就是那本紀念書刊雖然我最後也是沒買 本來想說既然有一些慕夏最有特色的海報可以買來掛,但喜歡的都完售了。可是我記得明明這場展覽到四月初,有點不是很開心。
總而言之,這場展覽本來是衝著慕夏真跡去的,可是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打了太大的廣告,請了很多創作者跟藝人幫忙站台,總覺得原本觀展的初衷都沒有了,是一場太商業化的展覽。並不是說藝術不能商業化,紀念品販售那些我都理解,只是我認為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沒有做好,讓人原本期待的心情大打折扣
如果可以,當然也是希望能夠平日去,可是就是無法,所以假設未來還有機會能有這種真跡展覽,是不是評估一下萬一迎接假日的人潮過多,改採號碼牌發放的人流控管之類的方法,讓觀展體驗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