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札記】永恆慕夏 線條的魔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這不是一篇稱讚或是有什麼好心得的札記

想看別人心得回想展覽的請繞道





本來我很開心終於又可以寫觀展札記了,這展本來去年中就要去了,但是碰上疫情延展,好不容易重新開展也約好時間了,當初買的就是雙人套票。沒想到這次的展覽體驗很差,所以就是紀錄一下為什麼會覺得體驗很差。

首先,因為知道這展不能拍照,所以本來也就沒帶相機。只是連還沒進場的場外布置都不給拍,只是票口外面而已也不給拍,好吧,也許牽扯到版權什麼的算了。

原以為場外的排隊跟分批進入是為了控制場內人數好讓觀展體驗更好一點,但也不是這樣,讓人排隊在那,但展廳裡面也是一堆人?

雖然進票口的時候就有說明地上的線不要越線也不可以觸摸,場內也是沒有順序可以隨便參觀的。可是有好些人根本就沒在看地上的線,然後通通都為了要看清楚所以卡在那裡。加上展場內的燈光非常的暗,可以說是只要不靠近看就看不清楚在寫什麼的程度。

我知道有些作品是需要控管濕度以及光線的,可是你的作品通通都已經裱框了,也沒有人敢觸摸,為什麼燈光不至少也打在說明文字那邊,整個展場暗的跟只開小夜燈在展覽差不多???說是真跡手稿,可是暗到幾乎不是很靠近就沒辦法看清楚的程度,人又擠,很亂,如果真想讓大家不按動線的話至少也控管一下人數吧?無論是出於疫情或是出於觀展體驗的部分。

前幾年宮崎駿展也是在中正紀念堂,印象中是同個展廳,可是他們也是東西打的燈光很清楚,動線雖然不是說多好,但是還可以接受,雖然也是人多。

再來,我以為是我穿太多所以進到室內本來就會熱一點,結果在接近展場尾部聽到有位先生生氣的說:「這裡空氣品質很糟!」我才突然發現難怪我怎麼覺得越來越熱!我跟朋友一致覺得這樣的狀況根本沒辦法有很好的觀展體驗,所以我們是挑重點看,看完就出去了(從我們進去到出來大約半小時),因為太擠太熱空氣也不好,展品的安排順序也不太好。

舉例來說,前部分是慕夏前期的作品,這可以理解,可是為什麼展廳一進去的另一側就有既不是慕夏的作品也不是跟新藝術風格有關的什麼中國旗面刺繡???
後面有一些受慕夏影響而創作的作品之類的,如果剩下是這些還可以接受,可是居然連慕夏本人的作品也混在裡面展???明明展場標的年代已經是慕夏逝世之後的新藝術浪潮,為什麼又突然單獨在那邊展慕夏的大作品?為什麼不跟前面擺的大作品一起?特地放在慕夏逝世後的受影響創作那裡?如果不是特地擠進去看文字說明會誤會怎麼這麼像!因為那根本就是慕夏本人的!

展場出來之後就馬上是紀念品販售,跟終於可以拍照的打卡物,我個人本來就不太喜歡這種一定要人上去拍照的打卡品,然後整個展場販賣的東西我覺得唯一可以買的就是那本紀念書刊雖然我最後也是沒買 本來想說既然有一些慕夏最有特色的海報可以買來掛,但喜歡的都完售了。可是我記得明明這場展覽到四月初,有點不是很開心。

總而言之,這場展覽本來是衝著慕夏真跡去的,可是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打了太大的廣告,請了很多創作者跟藝人幫忙站台,總覺得原本觀展的初衷都沒有了,是一場太商業化的展覽。並不是說藝術不能商業化,紀念品販售那些我都理解,只是我認為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沒有做好,讓人原本期待的心情大打折扣

如果可以,當然也是希望能夠平日去,可是就是無法,所以假設未來還有機會能有這種真跡展覽,是不是評估一下萬一迎接假日的人潮過多,改採號碼牌發放的人流控管之類的方法,讓觀展體驗好一點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珞荷的沙龍
33會員
127內容數
屬於我的音樂盒,也許是回憶中的音樂情感;也許是喜歡的音樂解說,或是影劇心得
珞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2/22
其實本來想說閱讀器挑選有一堆人做了,應該不需要我特別來寫,但是發現大家依然有這個問題,然後新的閱讀器也多了很多加上彩機也加入混戰,似乎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該怎麼挑選,因而認為閱讀器很雞肋或是買錯。所以我來寫一篇我認為挑選閱讀器應該要先做的幾樣功課和先搞清楚的地方!
Thumbnail
2022/12/22
其實本來想說閱讀器挑選有一堆人做了,應該不需要我特別來寫,但是發現大家依然有這個問題,然後新的閱讀器也多了很多加上彩機也加入混戰,似乎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該怎麼挑選,因而認為閱讀器很雞肋或是買錯。所以我來寫一篇我認為挑選閱讀器應該要先做的幾樣功課和先搞清楚的地方!
Thumbnail
2022/12/08
這幾個月一方面因為忙碌一方面也因為沒有很認真看書所以閱讀札記的部分少了很多篇,不過在2022 6月的時候進行了一項特殊的長達半年的體驗。然後在半年後收到我自己的,所以特地寫下來,因為真的蠻有趣的! 這項體驗就是準備一本筆記本,然後和幾個團友一起分享生活,因為我們這一團是紙膠帶色彩漂流,所以主軸就是漂
Thumbnail
2022/12/08
這幾個月一方面因為忙碌一方面也因為沒有很認真看書所以閱讀札記的部分少了很多篇,不過在2022 6月的時候進行了一項特殊的長達半年的體驗。然後在半年後收到我自己的,所以特地寫下來,因為真的蠻有趣的! 這項體驗就是準備一本筆記本,然後和幾個團友一起分享生活,因為我們這一團是紙膠帶色彩漂流,所以主軸就是漂
Thumbnail
2022/06/30
好久沒有寫生活札記了,前陣子還收到方格子的信說生活系列太久沒更新,既然今天亂弄的晚餐意外的不錯就來寫一下材料跟做法吧~ 算不上是什麼食譜啦,就是簡單料理~ 成品照先來,但沒有擺盤不是很漂亮,不過很合我自己的口味😁
Thumbnail
2022/06/30
好久沒有寫生活札記了,前陣子還收到方格子的信說生活系列太久沒更新,既然今天亂弄的晚餐意外的不錯就來寫一下材料跟做法吧~ 算不上是什麼食譜啦,就是簡單料理~ 成品照先來,但沒有擺盤不是很漂亮,不過很合我自己的口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看完慕夏展後,又心心念念達利展,所以揪了平日有時間的朋友,趕快去看,不然假日我怕人太多...甚麼都會看不到.. 裡面雖然可以拍照,但是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及自拍棒喔~以下照片皆為自己拍攝(つ´ω`)つ
Thumbnail
看完慕夏展後,又心心念念達利展,所以揪了平日有時間的朋友,趕快去看,不然假日我怕人太多...甚麼都會看不到.. 裡面雖然可以拍照,但是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及自拍棒喔~以下照片皆為自己拍攝(つ´ω`)つ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雷諾瓦_風信子公主_532 PCS_產地:台灣>
Thumbnail
<雷諾瓦_風信子公主_532 PCS_產地:台灣>
Thumbnail
這些一句話就能輕描淡寫帶過的小事,又再度讓我想離開。進到MoMA之後,你想做的每一件事都同時有另外30個人一樣想做,不論是哪件事都伴隨著無止境的排隊。MoMA的門票明明有畫時間,他是有能力控管人數的,他可以限縮人數來維持觀展品質,但他沒有這麼做。
Thumbnail
這些一句話就能輕描淡寫帶過的小事,又再度讓我想離開。進到MoMA之後,你想做的每一件事都同時有另外30個人一樣想做,不論是哪件事都伴隨著無止境的排隊。MoMA的門票明明有畫時間,他是有能力控管人數的,他可以限縮人數來維持觀展品質,但他沒有這麼做。
Thumbnail
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在深夜並且用較為鬆散凌亂的表達方式,來記錄這次參加國際書展的過程。 距離上次來書展已經過了四年。還記得最後一次參加是在2019年,那時候還沒有武漢肺炎,出入任何場所都還不需要配戴口罩,方格子甚至有在書展參展過(而當時的我還只是個小小路人)。 2022年的書展雖然才是歷經疫情後首次復
Thumbnail
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在深夜並且用較為鬆散凌亂的表達方式,來記錄這次參加國際書展的過程。 距離上次來書展已經過了四年。還記得最後一次參加是在2019年,那時候還沒有武漢肺炎,出入任何場所都還不需要配戴口罩,方格子甚至有在書展參展過(而當時的我還只是個小小路人)。 2022年的書展雖然才是歷經疫情後首次復
Thumbnail
在入口處脫去鞋子,登上白色天梯,從這裡開始與現實分界。進入真正的入口,身體必須承受擠壓、捲俯、侵入,這是進入空間的犧牲與規則。 這次忠泰美術館的展覽《感知現場》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伯陽將美術館的場域空間,完整化作一件作品,能排除更多的干擾,更乾淨簡單的體驗。
Thumbnail
在入口處脫去鞋子,登上白色天梯,從這裡開始與現實分界。進入真正的入口,身體必須承受擠壓、捲俯、侵入,這是進入空間的犧牲與規則。 這次忠泰美術館的展覽《感知現場》邀請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伯陽將美術館的場域空間,完整化作一件作品,能排除更多的干擾,更乾淨簡單的體驗。
Thumbnail
▌當代藝術館與台北展覽 – 介紹 The MoCA當代藝術館位於捷運中山站走出來約5分鐘的一棟復古風紅色磚牆建築,進門可以放傘具,接著到販賣紀念品的隔間有服務台,可購買入場門票。門票很可愛是一張紙卡可以折成三角錐,不過要注意邊邊的一塊半橢圓標籤,是給售票員撕票的。買完票隔壁可以放包包,很難得的竟然有
Thumbnail
▌當代藝術館與台北展覽 – 介紹 The MoCA當代藝術館位於捷運中山站走出來約5分鐘的一棟復古風紅色磚牆建築,進門可以放傘具,接著到販賣紀念品的隔間有服務台,可購買入場門票。門票很可愛是一張紙卡可以折成三角錐,不過要注意邊邊的一塊半橢圓標籤,是給售票員撕票的。買完票隔壁可以放包包,很難得的竟然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