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婦女節避開「婦」字的商家
女王節、女神節──商人逐利,所有的行銷本質為促進購物。從名稱來看,似乎都在竭力避免「婦」字的出現。因為好像沾上了「婦」,便是人老珠黃似的。
接下來讓我從節日意義,和《說文》、《釋名》來談談「婦女節」。
婦女節是什麼?
什麼是婦女節?為什麼定在三月八號?
節日全名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定在三月八日不是罵人三八,是基於歷史緣由:
(維基百科引用)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1917年3月8日,在俄羅斯帝國首都彼得格勒,紡織女工舉行罷工及遊行,遍及整個城市,也導致俄羅斯革命的開始。七日之後,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臨時政府確保婦女擁有投票權
歸結重點:這是一個紀念和慶祝婦女在經濟、社會、政治等領域貢獻的節日。
接下來不細談歷史,我想試著講講文字意涵。
「婦女」是甚麼意思?
根據《說文解字》一書的說法:
- 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會意)
- 女,婦人也。(象形)
象徵勞動女性的「婦」
先看「婦,服也」的小字:亦以疊韻爲訓。
什麼是疊韻?其實就是聲訓的一種。
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字讀起來像什麼,再從這個音去推它的意思。
聲訓無疑是有其價值的,譬如保留了古音的許多資料,但它也是有其限制的。畢竟中文字光從六書造字來看,就可以知道是形、音、意的多方組合。字源絕不可能單侷限在語音上。
將婦解釋為「服從」,可以是一個方向,並沒有問題。卻萬萬不能只有這個解釋,不然便忽略它身為會意字的本質:从女持帚灑掃也。
婦,這個字本身便有女性勞動的意涵。就好像: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這兩個字都是取當時人們付出勞動的形象。
當然,受限於時代背景,婦人的工作是「受命於家」的。就好像《釋名 · 釋親屬篇》也寫到:「夫受命於朝」一樣。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按性別分工、各司其職。
婦女勞動=家庭主婦嗎?
先講結論:不是。
因為在《說文》、《釋名》的時代,女性最主要就是在家勞動,所以他就寫下這樣的紀錄。而請記得:「女性在家勞動」這件事是沒有問題的,「女性只能/應該在家勞動」的論述才應該被檢討。
一個自由的社會,每人都應有自由選擇職業、不受性別限制的權力。
以前指家事勞動,因為當時女性被拘限在家。那現在可以去任何地方,勞動的意涵自然能獲得更多方面的解釋、衍伸。 有人想要走出家庭,到社會職場上闖蕩,也有人選擇成為全職的主婦,建構自己的家庭。這兩個選擇在多元的社會裡,是可以並存且不衝突的。
其實意思一樣的「女」字
我們再來看「女」:女,婦人也。
所以按照《說文解字》的看法,女=婦。
觀其小字:
男、丈夫也。女、婦人也。立文相對。喪服經每以丈夫婦人連文。渾言之女亦婦人。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女待人。婦義事也。」
後半段取自《左傳》:宋國發生大火,宋伯姬待在房裡不逃,等待保姆帶他走,結果被活活燒死。說這人像個凡事都要等人帶領的大閨女,而不是自主、見情況行事的媳婦。
此處將「女」和「婦」分別而論,是採「閨女」和「媳婦」的意思。閨女跟女不能一概而論。我認為在此是偏向年齡、成熟、自主的區別,說宋伯姬像個孩子。
更具意義的「婦女節」
所以說為什麼稱之「婦女節」,而不是「女王節」、「女神節」呢?
我明白商業上改稱為女王、女神的用意,要讓閱聽者覺得自己是尊貴有價值的、值得更好的,進而消費更多。但我要說,「婦女」的付出,無論是體力、心智上的勞動,都一樣具有價值,一樣值得更好的對待。
不是生為女性高人一等(女王、女神);
而是生為女性,我也是社會的主體之一。
這個節日是慶祝表彰付出的,不是慶祝出生高貴的。(出生高貴也不符合平等的概念)
每一個為著生活努力的人,都值得更好的。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有婦女站出來、爭取權利。
那3/7女生節呢?
現代女生節的火紅源自中國校園,要和婦女節分開,成了各科系掛布條追求女同學的節日。將女生與生育意義掛勾(或者說好像只剩這個了),甚至有「女生節和婦女節只差一『日』」的黃色「笑話」解釋(引號引起來,因為沒有很好笑)。
和已婚、成年的婦女劃分界線,表彰少女的青春。
但也不是在鼓勵或讚頌年輕人,而是以物化的角度在「鑑賞、獲得」年輕女性。
扣除這個來源,單就意義來看。
婦女節的根本是「勞動」: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女生、女性,是一個更大的母集,包含了所有的生理性別女,譬如我家兩歲的姪女。而「婦女」一詞在近代意上,將範圍限定在成年女性;在古意上,指著從事家事、付出勞力的女性──自然更符合「為社會貢獻」的群體。
所以我讚賞並會堅持繼續使用「婦女節」這個稱呼,而不是女神、女王,更不會是女生節。
紀念、慶祝、表彰、希望
我這篇文章其實寫於2017年,也想趁這個日子,特別帶大家回憶一下Google 2017年做的動態首頁
Google的婦女節圖片,特地展現了婦女節的兩個面向:
一,也就是本意,慶祝婦女在社經上的貢獻。
二,女孩──尚未對社會有實質貢獻,但作為世界未來希望的「小孩」這個群體。
她們看著比自己年長的婦女,能夠在各個領域貢獻力量,等她們長大,也就可以認為自己能做任何事,沒有所謂的「女人只能做這些」的限制。
就好像當代的我們都認為自己可以讀書、可以工作,
再之後的女孩,就能視婚姻自主、工作權利為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