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到五四運動時,我問一群國中生:
韓國重要的四月一九運動,有大量中學、大學生的參與。
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基地是全南大學、朝鮮大學。
六月民主運動裡朴鍾哲、李韓烈都是大學生。
梁啟超公車上書的時候22歲,發起新文化運動時25歲。
胡適參與新文學運動,推動白話文,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時26歲。
野百合學運的發起者是大學生。
太陽花學運/318學運,第一時間衝進立院阻擋服貿協議的也是大學生。
有沒有可能因為你們年輕,容易被煽動?
當然可能。
也很現實的是學生可以請假,大學生上課時間比較彈性(真的要翹課也很容易)。你們當中部分是擁有學校、家庭作為後援的(我知道有些人沒有,你們辛苦了)。甚至會有大學的教授放假讓大家去參與,以社會為課堂。
相較於承擔工作、經濟壓力的成年人,學生可以更「義無反顧」一些。
更重要的,是你們從小被教導了公平正義,並且還沒被責任跟社會磨平了稜角。
出來工作久了,看多了黑暗,多少就習慣了。成年人可能會批評你們「看得還不夠多」,所以才那麼衝動──對、確實如此,初生之犢本來就不畏虎。
但是我並不認為「看得多,所以就放棄了」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這更應該是一種充滿憤怒與自責的無可奈何,是一旦如果有機會,絕對要立刻對抗的事。
大人教了你們公平正義,不應該再回過頭來嘲笑你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你們還沒被逼著學會妥協跟放棄,仍然有「我要告老師喔」的單純勇氣。
這是天真?當然有可能是,但天真是貶義詞嗎?
能「相信美好」應該是一種很難能可貴的能力。
勇氣有時候就是需要一股熱血的。
社會需要理性、冷靜、穩定、合群,但也需要勇氣、改變、衝勁,需要在所有人都習慣了,覺得「就這樣吧」的時候,站出來說「可是這樣不對」的人。
人需要憤怒,這是我們情緒的一部分。
就好像在《腦筋急轉彎》裡,正是有了憂憂,樂樂才有意義。我們同樣也需要厭厭、驚驚和怒怒──他們讓我們有能力警覺周遭、保護自己。
你的憤怒、你的天真、你的害怕,都不是錯誤的,請好好珍惜。
不過,這時候也會有一群人盯上你的情緒,試圖去利用它。
在和平抗議階段,會有人在現場喊「衝」,或者是鼓吹暴力、誘導你攻擊警察。(521現場有人拍攝到的影片)
在網路上,也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影片或文章,故意激起你的憤怒,或者是過於符合你的胃口,誘發你去互動、點擊、轉發。有可能會趁機摻入假消息,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你若有憤怒的能力,很好。
但記得憤怒不是上頭,不是把智商燒乾淨,而是讓憤怒成為勇氣。你仍然需要理性的觀察、學習。常常分享自己的情緒、想法,去跟更多人交流,汲取其他人的智慧,但不要崇拜、盲目跟隨任何一位「領袖」跟「老師」,要自己好好思考。
你的遊戲角色累積好能量條了,不要空大,看準時機使用。
最後的最後,想分享一下當年參與總統接見時的經驗。
那時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去見蔡英文總統,有一些勉勵、問答之類的。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小英總統說完正式的致詞後,跟我們說:
總之最重要的,你們要多吃點,還要注意安全。
一定要吃飽、保護好自己、顧好健康,才可以為國家做事。
要多吃點,知道嗎?
民主不是僅此一場澎湃的「終局之戰」。
不要太快把自己燃燒殆盡,好好吃飯、好好休息。
(參考→心理師的實踐公民參與身心照護守則)
每一個年齡層、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色,一起來做自己能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