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追求完美病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原文刊於《聯合文學》2010年3月號

坐在前往南京的火車上,窗外是蕭條的冬景,眼前的景致仍保留了部分老式江南農村的風味,一路開進南京市區,景色逐漸向現代化靠攏,但車站中人潮的雜亂與令人惶惶不安的擁擠,把中國的新和舊混成一種令人難忘的氣味。在玄武湖畔的新式飯店裡,見到了理著小平頭,帶著黑框眼鏡,笑起來宛如鄰家大叔的蘇童。

於飯店的光線不佳、稍嫌嘈雜,他馬上提議附近一家附有包廂的茶館,迅速就座並吩咐了茶水──簡單、明快是蘇童給人第一印象,襯衫、牛仔褲,身上也只放了手機、錢包和香菸──後來才曉得他出門從不提包。

●這一路上風沙太大

在這資訊洪流氾濫的年代,其實可以輕易地在網路上搜尋到各種關於蘇童的訪談、側寫,甚至他最新的散文集結《河流的祕密》(作家出版社)中,幾乎可以讀到他在各階段對於寫作歷程的回顧和思索。但是面對作者,還是忍不住照例回顧創作歷程這個老掉牙的問題,而身為擅用譬喻的小說家,用了2009年在北大演講時的一段話開場:「寫了這麼長時間,回頭一看,那些所謂的瓶頸啊,寫作的歷程啊,都被風沙所淹沒了。」但有別於演講時的個人式回顧,他把這一路風沙吹得更遠了些。

「對於中國社會裡像我這般年齡的中國作家來說,這二十年確實有滄海桑田之感,不僅是人的改變也是環境的改變,整個中國都翻天覆地的變化著。而這一路上風沙太大,所有的足跡皆已被塵沙掩埋。剛開始寫作時我就只是個單純的文學青年,在八○年代有很多我這樣的人,但是到了今天,有人還堅持著,有人早已跟文學告別,連一頁小說都不肯再讀。對我這樣一個職業寫作者來說,這些年來最精確的描述字眼是『徬徨』。」

●孤獨及其所創造

蘇童認為寫小說是條徬徨無比的險路,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目標可以依循,也不知道自己將完成什麼。他非常同意寫作是很愉快的經驗,但是若要選擇寫作成為職業,卻是種病──因為一個人與世界的聯繫或是證明自己的存在,統統要透過文字來解決,這肯定是種病。

對於作家這個職業我們大都有著浪漫想像,不外乎只要伏案疾筆,馳騁於想像的疆土即可。蘇童覺得其實很少人去思索作家這種職業「病態」的那一面,他說:「文字有虛假、脆弱的一面,特別是用來證明你的存在時,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就是孤獨。」

他借用《西方正典》的作者Harold Bloom的句子描述寫作:「寫作這個行當不會讓人變得更好,也不會讓人變得更壞,但是寫作教會人品嘗孤獨,利用孤獨。」(注1)寫作這種欲望,其實就是孤獨感作祟,作家最後需要藉助文字才能得以平衡自我。他覺得自己寫長篇的時候,日常生活心情特別寧靜安詳,就是創作的孤獨獲得紓解之故。

蘇童善寫短篇,但近年來他戮力長篇創作,他說中國作家不像外國作者可以持續創作到七、八十歲,往往五、六十歲時就開始創作力衰退,讓他很有危機感,而且寫作長篇很消耗體力,除了擔憂身體的負荷,其實更大的焦慮是想早日寫出心中的經典作品。

寫作真是一種病啊!很消耗的!我們拿著剛剛的話題開了玩笑。為了不讓自己創作上喪失新鮮感,他有著一套獨特的集郵理論。

●郵票理論

福克納在創作上有著名的「約克納帕塔法郵票說」(注2),但是蘇童覺得只有一張郵票是不夠的,作家應該要收藏很多張郵票才對。因此,除了基本款「香椿樹街系列」郵票之外,還創作出以他父輩生活為藍本的「楓楊樹村系列」,其他尚有著名的歷史系列、婦女生活系列等,都是蘇童不同多變的寫作郵票收藏。不過「香椿樹街系列」仍是蘇童寫得最有感情和精神聯繫的作品系列,他形容猶如「聞到自己襪子的氣味」。

「我不迷戀風格,只迷戀變化。」這應該是他談創作最好的注腳。蘇童要求自己在創作上要隨時保持好奇感,有時靠新的領域、題材,有時是對新寫作手法的嘗試。

而最新寫就以七○年代為背景的小說《河岸》,是構思最久的一部作品。從二十幾歲起,蘇童就想寫一篇關於河流的長篇小說,一開始是想仿照「香椿樹街系列」,描寫一個少年離家出走,沿著河走過了一村又一村,預定是以成長小說加流浪漢小說的形式寫成,但這個構想一直未能順利成形。直到他腦海中開始有了一條船、一對父子的概念之後,故事才漸漸清晰起來。而本書獲得2009年曼氏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是繼《狼圖騰》之後第二部中國小說獲獎。

●從五四到九○

聊完了創作,轉入回顧自己的閱讀史,蘇童總結:「中國近代作家的小說教養,古典養分從《紅樓夢》、《三言二拍》、《金瓶梅》汲取,現代文學影響則是受魯迅、九○年代的張愛玲影響頗深。現代漢語從五四之後直到四○年代才正式形成現代中文,但是當中有過多次的斷裂,因此我輩作者更多的小說養分是來自西方小說。而從文學史上中文白話小說的傳統確實是單薄,五四之後的翻譯小說填補了當中的空白。」包括小說觀、切入生活的方式、敘述,蘇童認為近代中國小說深受西方小說影響。

蘇童描述不同世代的中國小說作家,五、六○年代出生的作者有個共通特性,成名幾乎得遵循一定作家「出道」的規則:先寫短篇再寫長篇,發表的園地也是從不同「檔次」漸進提升,最後在《收穫》(上海)或是《人民文學》(北京)上發表,獲得正式的肯定。《收穫》、《人民文學》在八○年代都是銷售將近一百萬本的雜誌(而當時就算是南京市政府辦的文學雜誌印量都有六十萬本),能在上頭發表才有資格出版書籍、固定寫作,或是成為當時作家寫作協會的一員。

而這種潛規則對於八○後的作者來說似乎不再必要,很多人跳過了雜誌媒體,由出版商相中後直接印刷成書,甚至變成出名作者。然而弔詭的是沒有六○年代的作家是在網路上走紅,也沒有八○後作者在紙本上走紅。蘇童認為八○後也許會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但是內心已經不再認定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邊緣裡的一盞燈

而這是否是純文學的警鐘呢?談到目前中國純文學創作狀況,他倒是沒有那麼悲觀:「永遠不用擔心文學的江山後繼無人,就是創作的人多人少而已,人少也不見得沒好作品。歷史會記住一批改變它的人,必定會有人留下足跡。不會斷掉,只會冷清,不會空白,每個時期都是延續。有些哲學論調是文學已死、創作已死,但這跟文學的事實不符──人的精神生活永遠是需要閱讀,需要閱讀就需要創作的人。有的人看紀實作品,但一定也有人需要閱讀虛構小說。」在這眾聲嘈雜的年代,文學並未消亡,只是被雜音掩蓋,被電子音樂排擠邊緣化而已。

「在這眾聲喧嘩的年代,您不擔心文學的閱讀人口也少了嗎?」我很好奇作家心中的讀者面貌,又是如何?蘇童望了望頭上的散發淡黃色光芒的燈罩,緩緩地說:「作家就像一盞燈,能照亮之處就這周圍一圈,不可能照亮八公里、十公里之外。而燈下的人總是來來去去,我對讀者的想像,就是第一次出書時印的那三千本書,即便後來有的書賣了十幾萬本,但我對於讀者的想像,其實就是這麼三、五千人便已足夠。」

蘇童相信讀者和作者的邂逅無法事先安排,更無法用商業手法操作,縱使成功也是一個巧合。而我們和作者的邂逅,就在普洱茶的淳厚茶香裡慢慢回甘。

注:

1.原文「深入研讀經典不會使人變好或變壞,也不會使公民變得更有用或更有害。西方正典的全部意義在於善用自己的孤獨。」

2.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1949年得主。從他眼中那個「郵票」般大小的故鄉,虛擬出「約克納帕塔法縣」並創作一系列文學作品。美國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 1898-1989)將其稱之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

◎作家簡介

蘇童

1963年生於江蘇蘇州(原籍江蘇揚中縣),原名童忠貴。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現居南京。曾任雜誌《鍾山》編輯,目前為中國作家寫作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為中國先鋒派新寫實主義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妻妾成群》(張藝謀改編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米》、《1943年的逃亡》、《武則天》、《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等小說。《河岸》獲得2009年曼氏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妻妾成群
實體書購買>博客來

本書是蘇童成名之作,包含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罌粟之家〉、〈妻妾成群〉三篇中篇小說。其中〈妻妾成群〉以「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名,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1999年香港《亞洲週刊》票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妻妾成群》排名第81。

河岸
實體書購買>博客來

《河岸》的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個靠河的小鎮上。狂暴的時代,混沌的河流,一切如此荒涼,只有當漂流河道的船隊靠上岸邊時,才帶來一陣騷動。

蘇童對河流意象的迷戀其來有自。河是連結作家心目中「南方」的動脈,深沉、混沌,神秘,穿鄉過鎮, 流淌到不可知的遠方。河不受拘束,有時汎濫,有時枯竭,莫測高深。相對於河的是岸,那律法與文明的所在,限定河流走向的力量。

蘇童以《河岸》來回應這些同輩作家的文革紀事,行文運事的確獨樹一格。蘇童的筆觸是抒情的,而他筆下的世界是無情的。擺動在修辭敘事和歷史經驗的落差之間,《河岸》即使在寫作的層次上,已經是一種河與岸、想像與現實的對話關係。這很可以成為蘇童未來創作的走向,岸上河上,持續來回移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魚的沙龍
7會員
25內容數
過去發表於媒體的作家採訪稿或是作家側寫。
人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4
書籍或是文章、創作有關的作品都放在這裡。 目前業務範圍:審書(英日文)、編輯、翻譯(日->中)、採訪、寫書。
Thumbnail
2024/09/14
書籍或是文章、創作有關的作品都放在這裡。 目前業務範圍:審書(英日文)、編輯、翻譯(日->中)、採訪、寫書。
Thumbnail
2022/04/17
在日本的時候,我非常想要成為獨立的個人,也就是說,我非常非常想要從各種社會、集體、團體或是規定當中逃脫出來,大學畢業之後也沒到公司上過班,一個人寫東西過活,對於文壇之類地方也是疲於應付,結果,還是獨自寫著小說。──摘自《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
Thumbnail
2022/04/17
在日本的時候,我非常想要成為獨立的個人,也就是說,我非常非常想要從各種社會、集體、團體或是規定當中逃脫出來,大學畢業之後也沒到公司上過班,一個人寫東西過活,對於文壇之類地方也是疲於應付,結果,還是獨自寫著小說。──摘自《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
Thumbnail
2022/03/27
伊坂幸太郎大學畢業時,日本已經開始進入泡沫化經濟的第一階段。他算是趕搭上最後的泡沫列車,找到了一份穩定的程式員工作。但在那之後,正如我們也能感受到的,日本經濟帝國的美夢開始漸漸幻滅,失業率節節高升。《華麗人生》的開頭裡,伊坂就曾經借角色的嘴揶揄過日本的經濟...・
Thumbnail
2022/03/27
伊坂幸太郎大學畢業時,日本已經開始進入泡沫化經濟的第一階段。他算是趕搭上最後的泡沫列車,找到了一份穩定的程式員工作。但在那之後,正如我們也能感受到的,日本經濟帝國的美夢開始漸漸幻滅,失業率節節高升。《華麗人生》的開頭裡,伊坂就曾經借角色的嘴揶揄過日本的經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曾經想當一個詩人,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撫摸生活裡的過程,許多鮮猛的觸感,粗糙與細緻,都有很難言喻的悸動,有一點像是興奮,又有一點像是感傷,總覺得黃昏以後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所有的細節,也都賦予它某種意義。 ______徐國能<一些無以名狀的>
Thumbnail
曾經想當一個詩人,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撫摸生活裡的過程,許多鮮猛的觸感,粗糙與細緻,都有很難言喻的悸動,有一點像是興奮,又有一點像是感傷,總覺得黃昏以後有什麼事即將發生,所有的細節,也都賦予它某種意義。 ______徐國能<一些無以名狀的>
Thumbnail
蘇珝陽,一個暢銷作家,和三個從大學時期就住一起的好友一同生活,事業小有起色的他在情場上卻一直沒有點波動,那是因為在他心中一直有個過不去的坎。
Thumbnail
蘇珝陽,一個暢銷作家,和三個從大學時期就住一起的好友一同生活,事業小有起色的他在情場上卻一直沒有點波動,那是因為在他心中一直有個過不去的坎。
Thumbnail
我不敢寫字的天空 我們的恩師,他們的時代 那些煙硝,那些苦難 慢慢被網路平台與新書佔據 不寫詩的下午,五點 我正準備離開昨日的離愁 不寫詩的晚霞,七點 我正準備練習日常的詞彙 我還願意拿起筆練練字 稿紙與我對詩刊充滿好奇心 無關是非風雲,詞不達意 邊緣人與邊緣人致敬 今天文字很孤單 我們實在很搞笑
Thumbnail
我不敢寫字的天空 我們的恩師,他們的時代 那些煙硝,那些苦難 慢慢被網路平台與新書佔據 不寫詩的下午,五點 我正準備離開昨日的離愁 不寫詩的晚霞,七點 我正準備練習日常的詞彙 我還願意拿起筆練練字 稿紙與我對詩刊充滿好奇心 無關是非風雲,詞不達意 邊緣人與邊緣人致敬 今天文字很孤單 我們實在很搞笑
Thumbnail
幾位角色在時序遷移之中,經歷了深秋的鬱悶、寒冬的冷冽,最終在燠熱的夏天之中,角色走向各自不同的未來。當中對於不同道路的偏向、理想理念和實踐的爭論之中,在現代也依然不乏這般的場景,甚者,在現代資訊的快速流竄之下,道路不只是書中角色們營造出的幾種分派,多的是你永遠無從測知的看法及討論,或更為快速的動員。
Thumbnail
幾位角色在時序遷移之中,經歷了深秋的鬱悶、寒冬的冷冽,最終在燠熱的夏天之中,角色走向各自不同的未來。當中對於不同道路的偏向、理想理念和實踐的爭論之中,在現代也依然不乏這般的場景,甚者,在現代資訊的快速流竄之下,道路不只是書中角色們營造出的幾種分派,多的是你永遠無從測知的看法及討論,或更為快速的動員。
Thumbnail
原文刊於《聯合文學》2010年3月號 於飯店的光線不佳、稍嫌嘈雜,他馬上提議附近一家附有包廂的茶館,迅速就座並吩咐了茶水──簡單、明快是蘇童給人第一印象,襯衫、牛仔褲,身上也只放了手機、錢包和香菸──後來才曉得他出門從不提包。 ●這一路上風沙太大 ●孤獨及其所創造 ●郵票理論 ●從五四到九○ 注:
Thumbnail
原文刊於《聯合文學》2010年3月號 於飯店的光線不佳、稍嫌嘈雜,他馬上提議附近一家附有包廂的茶館,迅速就座並吩咐了茶水──簡單、明快是蘇童給人第一印象,襯衫、牛仔褲,身上也只放了手機、錢包和香菸──後來才曉得他出門從不提包。 ●這一路上風沙太大 ●孤獨及其所創造 ●郵票理論 ●從五四到九○ 注:
Thumbnail
一個「作家」與一個在台北車站喃喃自語的「瘋子」,有什麼不一樣?
Thumbnail
一個「作家」與一個在台北車站喃喃自語的「瘋子」,有什麼不一樣?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