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緣故,登山成為這一兩年許多人的熱門旅遊替代方案,而在眾多山岳中,若提到「聖母山莊步道」,可能少有共鳴,但當改稱「抹茶山」時,便一瞬間家喻戶曉。
但我仍喜歡稱「聖母山莊」之名而捨「抹茶山」,因它的背後有一段可遠溯至40年前台灣山岳史軼事,以及天主教修士在台灣東部的奉獻史,相比日本攝影師小林賢伍所賦予的「臺灣の抹茶冰淇淋」稱號,淵源不僅更深厚,內涵也更加動人。
「聖母山莊步道」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五峰旗瀑布風景區的上方,步道的終點站「聖母山莊」是一間木造小屋,興建者是來自義大利的巴瑞士修士(Br. Luigi Pavan)。1958年來到宜蘭照顧肺結核病人的修士,本身患有氣喘的宿疾,因此落腳以山岳為主體的台灣後,便逐漸養成親近山林緩解氣喘的習慣,但彼時的台灣山岳仍多未開發,鮮少有讓山友避風喘息之處,因此修士決定登上山脊建立避難山莊,盼作所有行山人中途的依靠,並豎立起聖母像及十字架。
而在1980年時,有5名登山客打算從坪林翻過五峰旗山前往礁溪,中途迷途後直至入夜仍不得出路,因此在抵達聖母山莊時便向聖母像祈禱,保佑眾人順利下山。之後眾人繼續在黑暗中經歷一番摸索後,竟然真奇蹟般地脫困,而在抵達五峰旗瀑布一帶的山腳時,瞥見一縷白影停在不遠處的樹梢,他們便認定必是聖母特地顯靈引路,為了感念聖母,幾人之後回到山腳處立聖母像及建碑。
後來消息傳開,吸引了更多的天主教信徒踴躍捐款集資,擴建成了如今的步道的起點站,彰顯聖母顯靈事蹟的「聖母朝聖地」。
而我偏好稱「聖母山莊」的另一個原因,在於這段山路並不輕鬆。「抹茶山」聽來太過夢幻,常讓人誤以為是親切的郊山,實則全程來回不僅耗時至少6小時,且不論是前半段的碎石路或後半段的上坡路,對於登山經歷不豐富的人都是腳力的不小考驗,所以若是抱著行走朝聖之路的心態前往,至少在筋疲力盡時不致有太大的預期落差。
那天爬上山頂後,雖然順利見到被綠草覆蓋,真似撒了抹茶粉的疊起山巒,但真正令我心弦顫動的,反而是矗立在山尖釘著耶穌的十字架、山屋前的聖母瑪利亞雕像,以及後來新立的巴瑞士修士雕像。
耶穌與瑪利亞神像的存在,像是給每個行山人的承諾,在經歷翻山越嶺的艱苦後,終必獲得歇息的安心;而巴瑞士的人像則提醒所有人,曾經有個來自海的彼方的修士,因著所懷抱的信仰,在餘生留給這塊土地歷經數十年仍能清晰感受到的一份無私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