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在諮商室裡,有幾趴的自己(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也是個常問自己的問題:『在諮商室裡,有幾趴的吳哲宇』
有次很好奇問了我的心理師圓哥『你在這邊的樣子,跟你自己像嗎』,他回『我覺得越來越像』。確實,很多時候我都快感覺不到他心理師的樣子了(稱讚です)。

心理師的兩個角色

我是這樣想的,心理師分為「心理師」和「自己」兩個角色。心理師的角色:是我們上了相關科系後,吸收理論、技術、治療觀等等形成的角色。自己的角色:是身為吳哲宇的一切,包括個性、特質、成長經驗、人際關係模式、情緒表達和曾經的挫折創傷等。兩個角色會交互影響著。

兩個角色怎麼交錯呢?

舉個例子,今天當事人對心理師說:『我討厭你很常嗯嗯點頭回我』。
身為吳哲宇,直覺的感受是覺得自己不被滿意,有被誤會的感覺,情緒上會緊張和慌張,心跳肯定會加速。
(我菜菜,也許有老練的心理師不會那麼強烈,但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感覺)
身為心理師,我可能會開始思考為何當事人這麼說,發生什麼事了,我可以怎麼回,我的感覺是不是有什麼線索。
兩個角色的交會下,可能有幾種回應:
心理師否認「有嗎?應該沒有很常這樣吧」
心理師解釋「心理師有時候就是會這樣,希望讓你知道我正在聽」
心理師自我揭露「剛剛你告訴我的時候,我確實感覺滿緊張和慌張,而且心跳加速」
心理師希望給予新經驗「你應該提起很大的勇氣告訴我,謝謝你讓我知道你在意的事」
心理師想知道來談者的感受「我很好奇,當你看到我嗯嗯點頭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
以上可能會排列組合互相搭配,不會只回一句,還有很多可能的回應。另外也想強調沒有什麼正確的回應,諮商是關係的事,是幾百幾千句話構成的過程,以上例子簡化很多變數。

心理師的回應是兩角色交互作用的結果

對我來說「自己」絕對會先主導,並搭配「心理師」的角色。而「自己」大多時候都是很自然的反應,跟我這個人怎麼去應對不被滿意的感受有關。
如果今天被當事人挑戰我就想維護自己,覺得自我價值被威脅,又沒有覺察到自己的狀態時,那就會不斷解釋或轉移焦點,逃避去談論當事人的感受。這時心理師的角色和功能就會變小。
如果今天我雖然也很不舒服,但知道不一定代表我沒有價值,我能承認自己的不舒服,並承認的確也讓當事人不舒服,這個承認可以幫助我們把焦點放到當事人身上,得以好好的關注他的感受。這時心理師的角色就發揮了。
是的,這兩種我都經歷過,這都是我身為吳哲宇的運作過程。對我來說「自己」總是啟動一切的關鍵。心理師其實在嘗試很多困難的人際反應,尤其跟來談者有相似議題時,很多時候是違反個人直覺的。
強調一下,這篇是我大菜鳥心理師的想法,每個心理師可能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喔,下一篇再繼續談。
#心理師#你吃的魚油有幾趴#心理師堂哥宇#心理師吳哲宇#諮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喜歡在youtube看些有的沒的,有一類我統稱『拔出系列』,這類通常都很噁心,但對某些人是滿療癒的。最經典的像拔粉刺,進階的有處理甲溝炎、挖耳屎、挾動物的寄生蟲、洗結石牙齒、擠牛蹄膿等等。這類影片觀看數高得嚇人,幾十萬很常見,甚至有不少到千萬觀看。 猶如壓力釋放過程
我們在生命中會用好多種方式表現叛逆,用無數次跟父母的爭吵,幾次的遠行,一次離家,一個耳洞,去宣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叛逆也許會遲到,但絕不缺席的。
搭飛機失事的機率微乎其微,我們都知道,但還是會想像那一咪咪的機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反芻客觀資料在搭飛機時幾乎派不上用場,對我來說有用的方式是....
在諮商中,有很多討厭心理師的機會,諮商關係就是一種人際關係,裡面有喜怒哀樂,而心理師當然有可能說出或做出讓來談者不開心的話跟行為,但與一般人際關係不同的是,諮商關係提供來談者機會去探索這些情緒和想法,讓各種情緒和想法在諮商中能被聽見。
我喜歡在youtube看些有的沒的,有一類我統稱『拔出系列』,這類通常都很噁心,但對某些人是滿療癒的。最經典的像拔粉刺,進階的有處理甲溝炎、挖耳屎、挾動物的寄生蟲、洗結石牙齒、擠牛蹄膿等等。這類影片觀看數高得嚇人,幾十萬很常見,甚至有不少到千萬觀看。 猶如壓力釋放過程
我們在生命中會用好多種方式表現叛逆,用無數次跟父母的爭吵,幾次的遠行,一次離家,一個耳洞,去宣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叛逆也許會遲到,但絕不缺席的。
搭飛機失事的機率微乎其微,我們都知道,但還是會想像那一咪咪的機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反芻客觀資料在搭飛機時幾乎派不上用場,對我來說有用的方式是....
在諮商中,有很多討厭心理師的機會,諮商關係就是一種人際關係,裡面有喜怒哀樂,而心理師當然有可能說出或做出讓來談者不開心的話跟行為,但與一般人際關係不同的是,諮商關係提供來談者機會去探索這些情緒和想法,讓各種情緒和想法在諮商中能被聽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諮商師給我的感覺是 你覺得你正常就好 我們只針對你想做出改變的地方改變 我也發現 只有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 才有機會變得不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妳說妳想要重頭開始,是哪一個部分?」心理師說。 「 ...全部。」 我說。 看到文章的你,現在在想什麼? 寫文章的我,只想告訴你不是一個人。 這篇文章主要在回想幾天前的諮商, 我認定了對方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師,並且決定一直諮商到結案那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職稱是專輔老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專輔工作,我見證到專輔工作的辛苦。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諮商師給我的感覺是 你覺得你正常就好 我們只針對你想做出改變的地方改變 我也發現 只有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 才有機會變得不同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妳說妳想要重頭開始,是哪一個部分?」心理師說。 「 ...全部。」 我說。 看到文章的你,現在在想什麼? 寫文章的我,只想告訴你不是一個人。 這篇文章主要在回想幾天前的諮商, 我認定了對方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師,並且決定一直諮商到結案那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