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沮喪拋售時買進、
在別人興奮搶買時賣出,
全都需要最大的勇氣,
但也會提供最豐厚的獲利
– 約翰.坦伯頓爵士
不論你從事的是短線交易,還是長期投資,想要在股市中獲利,總是脫離不了「買低賣高」這個原則。只是,道理雖然人人都懂,背後巧妙卻各有不同。
舉例來說,什麼是「低」,什麼是「高」,如果你和我來自不同的成長環境,採取了不同的投資策略,或是擁有不一樣的投資經驗和專業背景,即使面對相同的市場、相同的標的,我們對於「高點」和「低點」的判斷,多半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在
左側交易 vs. 右側交易這篇文章中,我曾經介紹過市場上兩種主要的交易邏輯。其中,「左側交易」就是大家時常聽到的「逆勢交易」、「價值投資」,以及霍華馬克斯在本章所說的「
反向投資」,操作方式通常比較被動,持股期間也比較長;而「右側交易」則是以順勢交易、動能投資為代表,操作比較積極主動,持股期間也比較短。
這兩種交易思維,各有各的擁護者;想要成功,也各有各的必要條件,但是,它們本身其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要能夠誠實面對自己,保持一致,每個投資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資源、專業知識,針對自己所參與的市場,選擇一個最適合的投資方式。
不過,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我是一個「買進大盤、長期持有」的被動投資人,實務操作幾乎就是「只進不出」,那麼,管他「左側交易」也好,「右側交易」也罷,對於「不交易」的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阿蒙覺得,對自己的投資策略擁有堅定的信念、不因市場環境產生動搖固然很好,卻不代表我們也要放棄自己的理性和常識。對於每年幾乎都會出現的短期修正,要不要有所作為,我覺得是見仁見智,但是,如果能夠看見市場週期中顯而易見的巨大泡沫,比方2000年高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那麼,我們當然應該採取行動幫助自己降低風險、提升報酬。否則,一旦遭遇多年一次的重大股災,眼睜睜看著自己長久以來的心血付諸流水,我想,就算是最有毅力的被動投資人,也是很難無動於衷的。
霍華馬克斯認為,在鐘擺效應之下,我們不時會看到瘋狂的買家或恐懼的賣家,造成市場的過熱和急凍,所謂「反向投資」,就是要在這種時候與不理性的群眾採取反向的操作。只是,雖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應該「買低賣高」,當市場處於極端情緒的時候,迷失在市場週期裡的投資人卻很難控制自己「不跟著群眾的腳步走」,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反向投資」是一個可以帶來最高獲利的投資行動,卻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
從投資標的的角度來看,影響個股股價的因素眾多,如果不是深諳產業和企業估值,就算明白反向投資的原則,要在市場上討到便宜可能也不容易,畢竟,股價下跌除了心理因素,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公司、產業的基本面發生改變。這時,如果市場是對的,而你是錯的,那麼,在股價持續下跌的時候進場抄底,最後可能就「越攤越平」,一去不回頭了。
不過,對於買進大盤,長期持有的指數投資人來說,要判斷市場長週期泡沫的存在、以及市場恐慌時的進場機會,和投資個股相比就相對簡單得多。畢竟,大盤指數是反映國家總體經濟的一面鏡子,而經濟景氣的火車行徑有跡可循,不會任意轉向。因此,只要我們對於景氣循環有初步的了解,能夠判斷目前所在的景氣位置,自然就會知道目前所應該採取的最佳行動。
絕大多數時間,當經濟持續成長的時候,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繼續持有,做個純粹的被動投資人,可以不必理會市場短期的小波動。但是當市場泡沫過度巨大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事先調節部位,便能幫助自己減輕在股災中所受到的傷害,同時保留子彈,在市場恐慌的時候進場加碼,從中得到豐厚的報酬(詳情請見:
景氣循環投資理論篇、
實作篇)。
不過,在運用反向投資調節部位的時候,我們仍然必須記住以下幾個原則:
- 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市場反轉的時間,所以不論加碼、減碼,比較務實的做法是「買在相對低點,賣在相對高點」,而不是一味追求「買在最低、賣在最高」。市場的轉折點通常都是事後才知道,如果想等到最佳的買點、賣點再出手,往往不是徒勞無功,就是因此錯過了進出場的機會。
- 所謂「調節部位」真的只是「調節」而已,也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做加減碼的動作」,目標只是提升我們既有投資策略的績效,而不是要徹頭徹尾改變自己的策略。因此,加碼和減碼的動作應該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要一觀察到市場被高估或低估,就馬上自作聰明的將所有部位賣出、或是將所有資金進場,否則,如果市場被錯估的時間比我們預期的更長,程度比我們預期的更大,我們就會因為太早賣出而失去許多獲利,或是因為太早買進而蒙受許多損失,這將讓我們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因此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例如因為懊悔而追高殺低、或是禁不住虧損而砍在阿呆谷底。
- 最後,就像上面這張圖所示意的,調節部位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謹守「越跌越買,越漲越賣」的原則,以期拉低平均買價、拉高平均賣價。然而,漲得越高,群眾心理通常就越貪婪;跌得越深,市場氛圍就越恐慌,因此,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是必須先學會克制自己的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