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預計分成上、下兩篇,但發現這篇有些長,因此會分成三篇,上篇請見【閱讀心得】致富心態(上),謝謝閱讀的你。
在制定財務決策時,不要以冷酷理性為目標,只要差不多合理就好,才能堅持下去。我們不想要數學算出來的理想投資策略,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晚上睡得著的策略才是最好的策略。
這讓我想起一直以來的存股vs少年股神以及高股息vs市值型ETF之爭,每天上沖下洗心臟受不了的人,還是慢慢來比較快,讓時間複利為我們賺錢,晚上才睡得著。雖然研究顯示長期來說市值型報酬率會贏高股息,但很多人喜歡高股息發$$那一刻的感覺,才讓人有繼續投資的動力。或許不用一定要站哪一邊,畢竟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們成熟的大人就是全都要,我覺得可以做適當的資產配置,或者手癢的時候用閒錢當沖一下,都是很「合理」但非「理性」的做法。
另外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點,當你熱愛自己的投資標的時,更有可能堅持策略,反之,你對自己的策略或股票毫無感情時,一旦變成燙手山芋有很高機率會脫手。我覺得這部分可以跟4、複利那一段落結合,堅持下去才是獲利的關鍵。
歷史是什麼?如果你問唐太宗,他會說可以知興替。但如果你問本書作者,他會說那是什麼,能吃嗎?(設計對白)
本書的作者指出,投資人常將歷史當做一套顛撲不破的未來指南,但歷史並非展望未來的地圖,因為投資不是一門硬科學,投資涉及了一大群人的決策,因此很難預測。如果過於仰賴歷史,會碰到兩件危險的事:
活在2024年的我們應該非常有感。經過了烏俄戰爭、新冠疫情、美國QE等等大事件,有些過去仰賴的原理原則似乎很難再適用,畢竟我們連1個月後會發生什麼都很難預測,更何況是1年甚至更久呢?
那麼對於未來,我們該如何是好?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定過讀書計畫吧,結果事後發現總是因為種種原因(明天臨時要考試、家裡有事、學校有事)不得不改變計畫。所以定計畫的時候,其實不會把每個時段都排滿,而是預留彈性時間,塞進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
這是一個由機率主導的世界,精準預測未來很困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下「安全邊際」,也就是容錯空間。投資上舉例,股票下跌的時候,保留一些現金的人,比被迫出場的人更有優勢。作者建議投資人在以下領域需考量預留犯錯空間:
但是事情總是沒有憨人想的那麼簡單,有些事件你根本想不到也無法預測,屬於未知的領域,根本無法為預見不到的事情做好準備,此時該如何是好?作者提出「避免單點故障」的概念,單點故障是指:如果許多事情都仰賴某件事才能運作,當那件事出問題時,你就GG了。而理財最大的單點故障就是只靠一份薪水支應短期花費,卻沒有存款,所以又回到第10章、存錢的概念。
我覺得這一章說了這麼多,其實重點就是為自己留有餘裕,不要抓得太緊,並且做好plan B。
大家小時候應該都寫過我的志向這種八股作文題,覺得長大要當醫生,結果高中發現理科不行,個性偏懶散又怕見血,於是找了份薪水也還行的文職來做,做著做著感覺十分厭世,此時不小心結了婚剛好又生了小孩,又覺得人生很累...一恍突然發現自己70歲了,半隻腳踏進棺材。我們的人生常常在後悔與改變中度過,「歷史終結錯覺」是指人們敏銳意識到自己過去歷經巨大變化,但低估未來自己的個性、慾望與目標可能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訂定長期的財務計畫?
前面提到過我們要利用複利帶來的效果,長期持有享受時間帶來的報酬。但是這並不簡單,因為股票會有波動。以網飛股票為例,2002-2018年報酬率超過35000%,但是有94%的交易日股價低於之前的歷史高點,報酬越高,代價就越大(波動性)。我們要做的是把市場波動/不確定性視為手續費,是取得報酬的代價,而非罰款,才能夠堅持夠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