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傳道書》中說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 、 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又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雖然阿蒙不是基督徒,但我非常喜歡傳道書裡所講述的這種「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的生命情調。
循環是生命的本質,人類的心跳每分鐘72下,介於音樂速度的慢板到行板之間,這是最基本的循環,接著是一日的晝夜、一年的四季更迭,最後是「從搖籃到墳墓」每個人的一生。
詩經《豳風》裡有這樣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觀星象、定節氣,不同作物的播種、收穫都需要遵循季節、氣候的規律;趁著農閒之時,縫補厚實溫暖的寒衣,才能無憂度過冷冽的冬天。
投資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觀察經濟景氣的星圖,尊重市場的潮汐循環,順風航行不但會比逆流而上輕鬆得多,而且可以讓自己走得更安穩、更長遠。
之前阿蒙在文章中所介紹的「阿甘投資法」和「股債配置」,都可以說是被動投資中的「懶人投資術」,對於沒有興趣進一步做更多投資功課,或是生活、工作太過忙碌,雖然想多花點時間在投資上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朋友,可以說是最佳解方。
不過,由於市場是反映人類經濟活動的一面鏡子,對於想更進一步的朋友來說,如果能夠在自己時間許可的範圍內,多投注一些心力確認現在所處的經濟景氣位置,再因應景氣的變化去調整資產配置,那麼,即使是比較偏向被動的投資操作,長期下來也能夠獲得超越大盤的報酬。
聽到這裡,各位朋友是否覺得心動呢?這就是我覺得非常值得向大家介紹的「景氣循環投資法」。
「景氣循環投資」的名稱,出自愛榭克(Izaax)的同名書籍。書中將經濟景氣的循環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復甦期」、「成長期」,「榮景期」和「衰退期」。這些不同的階段都有各自對應的經濟指標可以觀察。其中,復甦期和成長期都是經濟健康成長的階段,投資人應該將投資部位盡量配置在股市;而到了榮景期,經濟開始出現過熱的現象,市場往往也呈現非理性的上漲,這時候就應該慢慢降低持股,將資金轉入如政府公債這樣的避險資產,為可預見的市場崩盤做好準備。
回顧過去二十年的三大股災,美股S&P500指數在2000年高科技泡沫時下跌了49%,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下跌了42%,在2020年新冠疫情時下跌了35%。試想,如果我們在這樣市場充滿狂熱的時候滿手持股,遇到股災的時候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資產蒸發,在市場跌到低點的時候也沒有多餘的資金能夠加碼了。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依據景氣循環,盡可能避開這些跌幅,並且,在衰退期市場充滿絕望的時候將債券部位獲利了結,轉債入股,我們就能輕鬆享受復甦期市場強勁的多頭行情,大大提升我們的投資報酬。所以,常會聽見有人感嘆,每次的股災,真的都是「資產重分配」的重要時刻啊!
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不簡單的是:對於經濟數據的解讀,往往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連所謂的「專家」也時常會看走眼,更何況是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普羅大眾了。阿蒙覺得,在現今這樣資訊爆發的年代,雖然取得各種教學、評論、研究報告相對容易,然而要篩選出對自己真正有用的資訊卻變得更加困難。許多人一開始也都是跌跌撞撞、在黑暗中自己摸索,苦苦尋覓,甚至在市場上受傷好幾次後,才培養出正確蒐集資訊和利用資訊的方法。因此,阿蒙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幾個我自己很重視的資訊來源,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1. 愛榭克Izaax(網址):愛榭克在市場上的盛名應該不需要我多做介紹。對於總體經濟分析還不太熟悉的朋友,我十分推薦愛榭克的三本書作為入門:《
經濟指標告訴你&沒告訴你的事》、《
道瓊三萬點》,以及《
景氣循環投資》。尤其是最後一本《景氣循環投資》是集大成之作,應該最先看。再者,愛榭克每個月在【Smart智富月刊】和【財訊】的專欄文章,對於依據經濟景氣做投資操作的朋友,也是十分寶貴的資訊。
2. 財經M平方(
網址):一般投資人無法負擔得起專業資訊平台高昂的費用,如果需要靠土法煉鋼取得經濟數據、整理分析,其實是很累人的一件事。財經M平方以相對低廉的成本,提供投資人內容豐富的經濟數據,以及各種比較分析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而每週、每月的定期報告,以及對於重大事件的即時分析,也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並和自己的觀點互補、印證。
3. 多摸摳桑(
網址):
理財大象的另一位作者多摸摳桑身為理財規劃師(CFP),不但耕耘總經、金融研究多年,本身又有豐富的投資管理經驗,因此能夠深入淺出地將複雜的經濟指標和趨勢,用「不需要財經背景也能聽得懂」的方式介紹給大家。不論是初學投資的朋友想要增進自己的基本功力,或是對總經有興趣、有經驗的投資人想要多得到一些對於未來趨勢的判讀,以做為自己投資決策的參考,我都很推薦大家追蹤、閱讀多摸摳桑的文章。
當然,除了上述的資訊來源,我和大家一樣,或多或少也會接觸其他的管道,比方網路、朋友、報章雜誌等等。面對這些海量的資訊,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分辨的能力,很容易就會淪為科斯托蘭尼口中的「猶豫的投資者」,無所適從。請大家吃魚,不如教大家釣魚的方法,因此,我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篩選資訊時所運用的幾個原則:
原則一:學過「經濟學」並不等於「會做投資」
經濟學家是把人類的經濟活動當成一門科學來研究,金融市場只是其中的一環,很多投資人一看到「知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等等所謂「大師」的言論,就馬上奉為圭臬,卻沒有想到這些「大師」往往都不是以投資為業,甚至根本沒有在進行投資。許多人大學都學過經濟學,甚至還拿到高分,不過一遇到投資的實務操作,卻往往摔得鼻青臉腫。因此,我想提醒大家,經濟學所教的是研究經濟的方法,並不是投資的方法。學習各種經濟理論、模型、專有名詞,可以增加我們知識、培養我們面對世界的不同觀點,但如果我們接觸經濟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就必須分清楚我們的資訊來源是在「評論經濟」,還是在「評論投資」。我們必須專注在「經濟趨勢」對於「投資」的影響上,並且對於金融市場「非理性」、不照著劇本走的可能抱持一些敬畏之心,投資的功課才會做得更有效率。
原則二:重要的不是歷史故事,而是「前瞻性」的思考
如果你時常閱讀報紙的財經版、關注投資理財的相關新聞,一定會發現,許多的財經新聞,其實都不是「新」聞,而是「舊」聞。每次市場大漲,新聞就會告訴你為什麼漲;市場大跌了,大家又開始拼命為下跌找理由。同樣是「聯準會升息」這件事,可能在這星期是利空,到下星期又變成利多,常常讓人沒有頭緒。我想建議大家,尤其是初學投資的朋友,在一頭栽進新聞、資訊之前,可以先花個一兩分鐘,判斷一下自己所閱讀的文章是上面這種「看著走勢圖說故事」,還是能夠根據現有的資訊對未來趨勢做理性的分析、預判,如果是屬於後者,那麼這篇文章才有閱讀的價值。
原則三:重要的是長期趨勢,不是短期波動
景氣循環投資雖然是根據經濟走勢去適時地調整自己的部位,但請大家記得,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景氣循環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才會走完,而且每個循環的階段都會慢慢的過渡、演變,絕對不會今天是成長期,明天突然變衰退期,後天又變成復甦期。因此,股債部位的調節,可能每季、每半年、甚至每年一次就夠了。有些朋友開始學習總經分析之後,可能會變得有點神經兮兮,每天守著聯準會官員講話,或是重要經濟數據發佈的時刻,想從中判讀出最「精微」的風吹草動。如果你是法人機構的外匯交易員,或是跑財經新聞的媒體記者,這樣當然是無可厚非,但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這樣就有點走火入魔了。請大家不要忘記,說到最後我們終究還是在做「被動投資」,放輕鬆一點,乘著景氣循環長期的潮汐撒網、收網,不要去理會在岸邊拍打的小浪花;多花一些時間,顧好自己的本業、生活、家人,才是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