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很少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是我常在個案中觀察到的情況。
當我們被問到「你想要什麼」時,常出現的答案有兩種:
  1.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比如說「我不要生病」「我不要貧窮」「我不要再看到這個人」等等。
  2. 想要某一個客體,比如說:想要美好的房子、理想的職務、居住的環境、想像中的伴侶......。
單就第二點來講,這是種與客體掛勾在一起的想要,是一種將目標鎖定在唯物取向上的一種朝向未來的看。這種看會造成一些困難,主要是一來這種目標要變成現實需要時間,二來即便獲得這種目標了,滿足感維持的時間也不長久。
這也反映人心常在追逐這件事,不是正在追逐的過程中,就是追逐到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後,發現自己獲得的,其實是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我已經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了,可是我怎麼還是不滿足?」
《常清靜經》裡面這樣描述「人心常在追逐」這種情況: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心智常常處在經文中所提到的這種狀態:忙碌、不安,而且躁動。我們不僅在追逐的時候躁動、不安、緊張;就算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了,我們仍會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我所得到的東西。
得到或者沒有得到想要的事物,兩者都是苦,這兩種苦可以歸結為二:愛別離(想到要離開自己所貪渴的事物,或者要與自己所愛的人別離,因而產生苦),以及求不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智,容易流於對外物的時常追求。而就根源上來講,這是我們的心智對於無常難以接受,因而形塑的一種展現。
讓我們再回歸到標題那個問題,我們想邀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試著去感覺、探索,或者摸索這個問題:「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佛教在探索這個問題上時,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觀點:先放下這個問題,試著深入地看清楚這個問著「我想要」的這個「我」究竟是什麼。可能你已經讀過某些關於三法印的說法,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無我」;然而,這是否只是心智上的了解?換句話講,是否我在心智上了解了「沒有我」,卻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展現著「有我」?
除了誠實地探看自己以外,宗薩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中提到自我的六種貪愛,也可以當作一個探看的線索。這六種貪愛是「有我」常見的六種偏愛,分別如下:
  • 對於麻煩、複雜化、「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這種觀點的偏愛
  • 對於貧窮、空洞、「我不夠」「我要更多」的偏愛
  • 對於怠惰、散亂與漠不關心的偏愛
  • 對於情緒化與容易受到鼓動的偏愛
  • 對於容易被人、事、物、環境因素控制的偏愛
  • 對於種種使我們無法實然地看見現實情況的極端觀點(邪見)的偏愛
在這裡,我覺得我們可以讓這個問題往後拉一步,也就是從「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上往後再退一步,想想看「這個在想要的我是誰」。
讓這個問題-「我想要什麼」-變得難以回答的情形,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狀況:我們太過習慣關注狀態的變化結果,過程反而很少被關注。舉個最小的例子,就只是在看螢幕的當下,對於我們身體的感受是什麼呢?通常來講,我們不太會去留意手指滑動的過程,肩膀的肌肉收縮與延長的過程,或者身體各處不同的過程。
我們在關注螢幕時,常常只是不太經心地滑動著手指,或者移動著滑鼠。我們關注著螢幕是不是移動到我想要看的地方,或者就只是很專心地盯著某段畫面或文字看。
這種對自己的漫不經心,也加深了我們回答「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的困難度-因為我們不太常注意自己要什麼。
所以,現在我們在身體上,在周圍的空間上,感覺到了什麼呢?就只是簡單地、開放地觀看著一切,而不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在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了什麼呢?
avatar-img
16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我們比較難在當代大師的著作中,讀到如這本書裡所描寫的,一名大修行者面對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與擔憂,以及如何用無住之心來面對這一切。對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言,這都是本少見而值得一讀的書。
當我們最深處的傷被看見,痂就會脫落,陳舊、固著的人格就會開始鬆動。我們會開始意會到:原來我不需要如此用力地抵抗自己,或者防衛外界。原來生命有著這種簡單的樣態。願這篇能給予某些人支持,或者慰藉。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重新讓自己安頓,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去做任何事;相反地,當我們帶著安頓的內在態度做好那些所謂的小事-打掃、乘車、走路、說話;或者,感受著這個世界的流動-風的吹撫、陽光的照撫、空氣的溫度、周圍的空間,這就是調頻至祈禱。而能夠全然地臨在在這些小事中,就是在每一件事中體現愛的質性。
「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主流觀點。然而,「愛自己」本身就阻礙著愛的自湧動被留意與覺察。當我們能從「是否愛自己」這種判斷之中放鬆下來,我們就從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慌亂之中放鬆下來,愛的湧現也就更容易被發現。
我們比較難在當代大師的著作中,讀到如這本書裡所描寫的,一名大修行者面對位於未知的恐懼、焦慮與擔憂,以及如何用無住之心來面對這一切。對任何對自己有興趣的人而言,這都是本少見而值得一讀的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追求目標與害怕失去之間的掙扎。雖然人們通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因為恐懼後果而猶豫不決,特別是對自己要求極高的人。缺乏接受失敗的勇氣可能導致未戰先敗。文中鼓勵讀者勇敢追尋渴望,放下安全感,並提醒無所作為雖能帶來安定,但無法實現心中的變化和目標。因此,應勇敢面對挑戰,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Can we have all it? 我們能擁有一切嗎?』 產出很慢、消化很慢、整理很慢,腦中的思緒不像斷捨離房間的雜物,說丟就丟、說歸位就歸位… - 『更新腦袋』 依然是思緒整理的篇章,期望下一週的分享就是好好將累積已久的觀後感、讀後感慢慢筆記出來。 自身的狀態相當好(簡直完美)、但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好像很多人都很渴望可以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但在一個人真正充分了解自己之前,想看到、得到什麼就能如願所償其實事件很瘋狂的事情。許多人因此大起、因此大落。 你怎麼知道自己想看到的真的就是心裡真正想要的? 很多時候看見、得到了,卻沒有相應的下一步配套,結局往往就是發覺不知道為什麼...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你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什麼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說是為了過上好生活、幸福、環遊世界等... 但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之所以努力,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被看扁,或是符合社會的標準,而不是打從心底「想要」這件事。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追求太多,往往在追尋的旅程中迷失了自己。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懂得放下物質的貪求,轉而專注於心靈的富足。這種轉變,不再是對外在的慾望,而是對內心深處的探索。 我的妻子問我,是否有什麼是我真正渴望的?有什麼能夠令我心生喜悅? 對此,我無言以對。然而
Thumbnail
之前都會聽到關於對宇宙許願正確的方式,在閱讀與神對話之後,才更明白這個說法的邏輯。 感恩的祈禱才會讓願望實現,因為這是在提醒神尚未讓你擁有應得的一切。"渴望"事物成真最大的念頭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缺乏,既然你相信自己是缺乏的,那又怎麼會相信自己是擁有的,同時擁有又缺乏一件事物是一個矛盾的概念。 未
Thumbnail
總有人向你索取一份他們想要的關係。卻很少有人問過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自己也無法具體描述,還是只要能借由任意的角色來擁有對方就已足夠。 在得知無法得到想要的關係時,以為退而求其次就能合理的保有對方的給予。 感情的世界就是這麼「個人主義」。但真的得到了卻又想要更進一步的擁有。 不自覺的就陷
有時我會想 這世界還缺少什麼 我在尋覓的過程中 焦急緊張興奮的這些情緒才未停止過 我認為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需要一份勇氣 我更認為人生這條路是門自我修行課 需要不斷精進與修改 才能更上一層樓 在所有從我人生階段經過的過客中 我看過不少各種不同的面孔與個性 他們有些人只是匆匆與我談天幾句 便從此與我擦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追求目標與害怕失去之間的掙扎。雖然人們通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因為恐懼後果而猶豫不決,特別是對自己要求極高的人。缺乏接受失敗的勇氣可能導致未戰先敗。文中鼓勵讀者勇敢追尋渴望,放下安全感,並提醒無所作為雖能帶來安定,但無法實現心中的變化和目標。因此,應勇敢面對挑戰,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Can we have all it? 我們能擁有一切嗎?』 產出很慢、消化很慢、整理很慢,腦中的思緒不像斷捨離房間的雜物,說丟就丟、說歸位就歸位… - 『更新腦袋』 依然是思緒整理的篇章,期望下一週的分享就是好好將累積已久的觀後感、讀後感慢慢筆記出來。 自身的狀態相當好(簡直完美)、但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好像很多人都很渴望可以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但在一個人真正充分了解自己之前,想看到、得到什麼就能如願所償其實事件很瘋狂的事情。許多人因此大起、因此大落。 你怎麼知道自己想看到的真的就是心裡真正想要的? 很多時候看見、得到了,卻沒有相應的下一步配套,結局往往就是發覺不知道為什麼...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你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什麼呢?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說是為了過上好生活、幸福、環遊世界等... 但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之所以努力,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被看扁,或是符合社會的標準,而不是打從心底「想要」這件事。
Thumbnail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追求太多,往往在追尋的旅程中迷失了自己。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懂得放下物質的貪求,轉而專注於心靈的富足。這種轉變,不再是對外在的慾望,而是對內心深處的探索。 我的妻子問我,是否有什麼是我真正渴望的?有什麼能夠令我心生喜悅? 對此,我無言以對。然而
Thumbnail
之前都會聽到關於對宇宙許願正確的方式,在閱讀與神對話之後,才更明白這個說法的邏輯。 感恩的祈禱才會讓願望實現,因為這是在提醒神尚未讓你擁有應得的一切。"渴望"事物成真最大的念頭就是你明確知道自己缺乏,既然你相信自己是缺乏的,那又怎麼會相信自己是擁有的,同時擁有又缺乏一件事物是一個矛盾的概念。 未
Thumbnail
總有人向你索取一份他們想要的關係。卻很少有人問過你想要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自己也無法具體描述,還是只要能借由任意的角色來擁有對方就已足夠。 在得知無法得到想要的關係時,以為退而求其次就能合理的保有對方的給予。 感情的世界就是這麼「個人主義」。但真的得到了卻又想要更進一步的擁有。 不自覺的就陷
有時我會想 這世界還缺少什麼 我在尋覓的過程中 焦急緊張興奮的這些情緒才未停止過 我認為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需要一份勇氣 我更認為人生這條路是門自我修行課 需要不斷精進與修改 才能更上一層樓 在所有從我人生階段經過的過客中 我看過不少各種不同的面孔與個性 他們有些人只是匆匆與我談天幾句 便從此與我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