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什麼?」

「我想要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很少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是我常在個案中觀察到的情況。

當我們被問到「你想要什麼」時,常出現的答案有兩種:

  1.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比如說「我不要生病」「我不要貧窮」「我不要再看到這個人」等等。
  2. 想要某一個客體,比如說:想要美好的房子、理想的職務、居住的環境、想像中的伴侶......。

單就第二點來講,這是種與客體掛勾在一起的想要,是一種將目標鎖定在唯物取向上的一種朝向未來的看。這種看會造成一些困難,主要是一來這種目標要變成現實需要時間,二來即便獲得這種目標了,滿足感維持的時間也不長久。

這也反映人心常在追逐這件事,不是正在追逐的過程中,就是追逐到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後,發現自己獲得的,其實是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我已經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了,可是我怎麼還是不滿足?」

《常清靜經》裡面這樣描述「人心常在追逐」這種情況: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心智常常處在經文中所提到的這種狀態:忙碌、不安,而且躁動。我們不僅在追逐的時候躁動、不安、緊張;就算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了,我們仍會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我所得到的東西。

得到或者沒有得到想要的事物,兩者都是苦,這兩種苦可以歸結為二:愛別離(想到要離開自己所貪渴的事物,或者要與自己所愛的人別離,因而產生苦),以及求不得(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智,容易流於對外物的時常追求。而就根源上來講,這是我們的心智對於無常難以接受,因而形塑的一種展現。

讓我們再回歸到標題那個問題,我們想邀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試著去感覺、探索,或者摸索這個問題:「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佛教在探索這個問題上時,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觀點:先放下這個問題,試著深入地看清楚這個問著「我想要」的這個「我」究竟是什麼。可能你已經讀過某些關於三法印的說法,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無我」;然而,這是否只是心智上的了解?換句話講,是否我在心智上了解了「沒有我」,卻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展現著「有我」?

除了誠實地探看自己以外,宗薩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中提到自我的六種貪愛,也可以當作一個探看的線索。這六種貪愛是「有我」常見的六種偏愛,分別如下:

  • 對於麻煩、複雜化、「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這種觀點的偏愛
  • 對於貧窮、空洞、「我不夠」「我要更多」的偏愛
  • 對於怠惰、散亂與漠不關心的偏愛
  • 對於情緒化與容易受到鼓動的偏愛
  • 對於容易被人、事、物、環境因素控制的偏愛
  • 對於種種使我們無法實然地看見現實情況的極端觀點(邪見)的偏愛

在這裡,我覺得我們可以讓這個問題往後拉一步,也就是從「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上往後再退一步,想想看「這個在想要的我是誰」。

讓這個問題-「我想要什麼」-變得難以回答的情形,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狀況:我們太過習慣關注狀態的變化結果,過程反而很少被關注。舉個最小的例子,就只是在看螢幕的當下,對於我們身體的感受是什麼呢?通常來講,我們不太會去留意手指滑動的過程,肩膀的肌肉收縮與延長的過程,或者身體各處不同的過程。

我們在關注螢幕時,常常只是不太經心地滑動著手指,或者移動著滑鼠。我們關注著螢幕是不是移動到我想要看的地方,或者就只是很專心地盯著某段畫面或文字看。

這種對自己的漫不經心,也加深了我們回答「我想要什麼」這個問題的困難度-因為我們不太常注意自己要什麼。

所以,現在我們在身體上,在周圍的空間上,感覺到了什麼呢?就只是簡單地、開放地觀看著一切,而不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在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了什麼呢?

avatar-img
羅大軒的沙龍
17會員
28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的路是種人生的冒險。我們偏離了傳統的工作,偏離了有穩定指標的評估方式,並且轉向不確定的懷抱。 這是一條富含非傳統挑戰的道路,諸如推出產品的方式、建立流程、稅務、現實評估,或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與自己的想像中達到某種平衡的結果。 有些前輩已在前面走過,這個專題則是一個整理,也是一個試著書寫我自己行於此的過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羅大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戀愛是如此普遍而常見,這件事似乎具有一種呼喚的特性,似乎有一種拉力或渴望存在,讓我們不斷地朝那個地方尋去。我們尋找,卻又會在戀愛可能出現時開始遲疑。戀愛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那麼矛盾:我們對此充滿憧憬,裡面卻又似乎充滿矛盾。 羅伯特‧強森的《戀愛中的人》,是一本從榮格取向出發,從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來試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 會這樣講,主要與猴子本身的特性有關。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
戀愛是如此普遍而常見,這件事似乎具有一種呼喚的特性,似乎有一種拉力或渴望存在,讓我們不斷地朝那個地方尋去。我們尋找,卻又會在戀愛可能出現時開始遲疑。戀愛對我們來說似乎是那麼矛盾:我們對此充滿憧憬,裡面卻又似乎充滿矛盾。 羅伯特‧強森的《戀愛中的人》,是一本從榮格取向出發,從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來試
在傳統佛教裡,一種主要鍛鍊注意力的方式是奢摩它(śamatha)。透過帶領者介紹的方式,不同的修驗者大體上在走奢摩它之路時,會經驗到大體上類似的經驗。雖然說這些經驗並不具必然性-亦即,不一定會經驗到這些;然則,這些經驗通常有個出現的次序。 會這樣講,主要與猴子本身的特性有關。
讓整個情況變得再更複雜一些的因素是,追逐快樂或開心的行為,常常伴隨著「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好讓自己不用去感覺那些過往的煩躁、苦痛與不適」。我們生命中好像已經有太多的苦難、哀痛、苦痛與心碎。這些過往太過沉重,至少我們透過某些方式,還能夠暫時從這些苦痛與心碎中脫身一會。 喜悅似乎是我們遺忘許久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