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五期】訪舊基隆河河道 尋找士林水跡

2022/05/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7/005《前山報》
◎文/ 黃飛霖 、帶路人/ 呂慶炎
由對士林在地水文熟識的呂慶炎老師引路,一同走訪基隆河舊河道,從圓山水神社到士林新街,看見士林超過一甲子的好水歲月。
一個城市的建設,最重要就是水,在台北士林擁有大屯山系的水源,曾是享譽世界的頂級水源,台灣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改革派於台北地區引進丹麥、蘇格蘭技師的技術,再輔以歷屆日本設計師設計自來水系統,奠定台北地區的衛生工事。

草山水道系統

1920年代台北人口上升,原有水道系統的給水能力即將無法負擔,思考以大屯山優良的水源興建草山水道。192自來水系統引進士林,大幅降低因飲用井水、河水得到傳染病的機會,此時的公共衛生也大為提升,也提升了士林在交通、飲食、建築上的日式歐風化。
佇立在劍潭山山腰上的「圓山貯水池」就在劍潭捷運站對面,中山北路五段台北自來水公司陽明營業處後山上,其建築是草山水道系統的一部分,貯存來自大屯山的水源,其建築格局方正,於入口處留有當初台北市尹(現今所稱之市長)武藤針五郎所提之「活水頭」三字,現今從門外看入室內,而可窺內部講究之結構。
有許多日本人現在來士林總有一種懷鄉之情,而「圓山水神社」即為一景
「圓山水神社」興建於1938年,距今已屆79年,位在「圓山貯水池」右側地,由當時的自來水廠水道課現業員所興建,用來敬拜水神祭祀所用。水神社的規模分做上、中、下三層,有社名碑、參道、手水缽、石燈籠、一對石狛犬、主殿。在我們探訪之時,石狛犬依然靜靜守候這座精小神社,直至2017年8月15日神社遭到不法人士破壞,而公狛犬至本刊出版之前仍然下落不明實為可惜,也請讀者們留意協尋。

基隆河舊河道

劍潭捷運站
捷運劍潭站以龍舟造型為設計概念,也有一說是以士林吊橋造型為設計概念,不管是怎樣的說法,都在在顯示這裡與水的連結很深。
清領時代士林的對外交通以水路為主,當時有一個見面寒暄的習慣用語說著:「什麼風把你吹過來?」冬天的東北季風與夏天的西南季風讓風帆船可以往返中國沿海,而縮影至三腳渡,這裡以劍潭、葫蘆堵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作為一個基隆河內陸河港碼頭,反映的是移民社會下落地生根,討海人對生活樂觀進取的外顯個性。
福德宮廟壁
從劍潭捷運站沿著基河路前進,這裡是過往基隆河舊河道,來到大南路與基河路交叉口的士林街福德宮,廟壁上歷史沿革提及這間廟宇興建於1861年,是士林新街擘劃之初即啟造之土地公廟。而大南街口,在過去更是士林新街渡船頭,外地的蔬果貨物即從此處上岸直入士林新街集散買賣。

走入士林新街

1858漳泉械鬥後,士林舊街遭到敵方燒毀,而在械鬥之後又遭逢大雨淹水,在地頭人潘永清偕同在地族人思考營造一個永不被攻下的堡壘,建立士林新街。
其格局是長方形的街市,是今天的大北路、大東路、大南路、大西路所圈出來的範圍,並以慈諴宮廣場為核心。
進入大南路往慈諴宮方向,街道彎曲不能直透,敵方無法長驅直入攻擊,反映清領時代,老城建造難攻易守的特性,慈諴宮左右兩方的頂水檔與下水檔控制閥,看見水路在老城圍出一個護城河的格局,以海神媽祖信仰為核心,以水護佑新士林近160年繁榮。
士林帶路人─呂慶炎
  • 士林帶路人─呂慶炎﹝鴨子老師﹞
說古早的故事,尋覓老城巷弄有人情味的生活日常。熟悉台灣在地風情與俚語,擔任漢聲電台「台灣味真趣味」主持人;大自然戶外健行會、新北市登山會與台灣登山研究所專屬人文史蹟導覽;於艋舺地區關注弱勢街友議題,參與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擔任街友導覽培訓老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