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
《小偷家族》這本小說,一開始是因為工作接觸到大量的電影清單,所以知道這部電影的評價很不錯,討論度也高,所以去年就把書從圖書館抱回家;但開始唸護理系之後忙到沒空看小說,又默默還回去。最近剛開學,課程暫時比較輕鬆,又把這本挖出來看。我看到一半的時候覺得真的滿衝擊的,怕像有些書一樣看完會睡不著,需要挑個良辰吉時來承受它(
像《怪物來敲門》),就問看過電影的阿貓,結果她說「你看完就知道了」……
我前後花了大概2小時看完這本小說,一開始有種被衝擊到的混亂感;小說、電影討論度那麼高,原本想說就什麼都不寫了,不過靜下來之後,卻有種感覺湧上心頭—這本書,很值得更生人閱讀。
說在前頭,是枝裕和的作品有種特色,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塞進很多資訊,然後大量留白,讓你感受當中的衝突感,就像看影像畫面一樣。我在讀《橫山家之味》的時候就領教過,這一部也是如此。在故事結束時,雖然作者已經掀了很多牌了,但要掀的話還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說的,不過就讓讀者自己想像吧。這本書不是讓你看完笑著睡的。
從小說的名稱
《小偷家族》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主角們並不「一般」;這群人,包括帶著「兒子」祥太去偷商店的「父親」阿治,「妻子」信代和「信代的異母妹妹」亞紀,共同生活在「祖母」初枝的房子裡。那是個「三面被高樓大廈包圍的獨棟平房」,「周圍的房屋在經濟泡沬時期全都改建為高樓大廈,只有這棟平房宛若凹陷的肚臍般留下來。」
某日,阿治和祥太在超市「工作」完回家路上,發現一位因家暴被趕出門的6歲女孩「樹里」,便把她帶回家。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也是這樣結束的。以下小雷心得。
很多小說都強調角色的聰明、怪癖,或者就單純很普通之類的,希望讓讀者留下鮮明印象;而這本書的角色,卻是在輕描淡寫之間,知道每個人不為人知的過去,還有心靈上的傷口與疤痕,而我覺得這比許多小說都更貼近真實的人生。
這個故事說的是這群一般人所謂的「社會底層」的人的生活—獨居老人、有一餐沒一餐的偷竊慣兼賭徒、酒家女,還有被家暴、賭博的父母忽略的孩子;而無論是酒家女還是賭徒,他們都來自不完整的家庭,愛沒有被滿足的家庭。他們機緣巧合之下遇上了彼此,並決定要擔當彼此的「親人」,也各自擔起家庭成員的角色;而在付出的背後—無論是初枝,阿治還是信代—其實都是為了彌補自己過去無法在血親身上獲得的愛;透過愛別人,讓別人不會受到和自己一樣的苦,讓內在小孩也一併被安撫和療癒。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貌,一個人犯過錯,不代表他永遠不會改變;犯錯的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有生理心理社會的需求,這是不能也不應被剝奪的,而且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信代對凜、阿治對祥太的疼愛背後,都是在讓自己回到最初的起點,在他們的人生發生一切紛亂之前的童年。其實很多人都是一樣,自己走了多少冤枉路,於是希望別人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不是嗎?
故事中最開心的一幕,應該是一家人一起去海邊的時候,阿治不改「泥棒」本色,為家人偷來一枝陽傘;阿治在水中,對初熟男孩祥太講著青春期身體發育的事,阿治回憶起當年沒有父親可以這樣教育自己;信代則和這些自己所選的深愛家人一起跳浪,而當中最重要的是那個改名為「凜」的女孩,她穿著新買的黃色泳衣,享受著原生家庭所未曾給予的愛和快樂;信代疼愛她,有如憐惜著年幼時的自己。而在海灘上看著這一切的年老的初枝,默唸著感謝。
對我來說,這一幕是感動的,這群人都暫時將過去的創傷放下,和身邊的人一起盡情活在當下。有什麼比這樣的事情更美好呢?很多人都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有著很多難以啟齒的過去,不願提起卻不時在記憶中咬你一口的傷,時間無法痊癒的創傷;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止痛,例如這樣。
而故事的最後,這個家庭隨著意外事件的發生,眾人不得不四散;一心扛下所有刑責的信代和警員對話,警員代表著一般的世俗眼光質問信代,無法了解她因什麼而快樂或悲傷,也毫不在乎她與這些家人之間的關係。信代也深知自己無法被對方所瞭解,所以不如不說。我卻由信代身上,更深感受到世俗眼光是如何傷人,如何抹殺一個更生人的努力。
其實,我們在認識每個人的時候,根本不會知道當下以外的事情;他若不說,誰會知道他們過了怎麼樣的童年?同樣,要是我不說,誰會知道我過去做過什麼,因什麼事悲傷快樂,在誰的生命中留下過痕跡?無奈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有人會因為這些過去,而不接受現在、當下的這個人。
不知不覺由這本書中Murmur了很多,總之,
《小偷家族》是題材較少見的好故事,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