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及新冠長期症―多近自然增加免疫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期(2022年5月)的科學人雜誌有篇報導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康復後,有些人還會有長期的症狀,包括疲倦,腦霧、心悸、呼吸困難和疼痛等各種讓人衰弱的症狀,這就可能跟得到流感痊癒後,就完全康復沒有後遺症不同了。據估計,未接受疫苗的染病者大約百分之十到五十會出現長期症狀,接種疫苗後最多可降低百分之五十的風險。
與病毒共存及新冠長期症
有人說,假如你身邊沒有朋友確診新冠病毒,那表示你認識的朋友太少了。
也有專家說,如果你今年沒有確診新冠病毒,那明年也會確診,不然就是後年,反正遲早一定會感染上的。
隨著這波疫情的急劇發展,眼看是擋不了的,再加上終究必須開放邊境,跟國際接軌,所以與病毒共存恐怕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幸好高傳染力與低致命性的omicron病毒株,符合所有流行性病毒演化的定律,大家也期盼它最終能像流感一樣,雖然永遠存在,但不影響社會的正常運作。
不過這期(2022年5月)的科學人雜誌有篇報導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康復後,有些人還會有長期的症狀,包括疲倦,腦霧、心悸、呼吸困難和疼痛等各種讓人衰弱的症狀,這就可能跟得到流感痊癒後,就完全康復沒有後遺症不同了。
據估計,未接受疫苗的染病者大約百分之十到五十會出現長期症狀,接種疫苗後最多可降低百分之五十的風險。
作者也提到,各國政府在公衛宣導時很少談到新冠長期症,官員的焦點總是放在重症與死亡率,而醫學界向來也喜歡治療能痊癒的疾病,假如患者呈現慢性病或者無法量化的系統性症狀,而且醫生也沒有辦法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時,就會忽略它,甚至可能把這些慢性疼痛的患者視為裝病或者罹患身心症。
作者憂心,若是新冠病毒可能會造成身體衰弱,甚至威脅性命的長期效應,對於這一整個染病的青壯世代又會有何影響?看了這篇報導有點無奈之餘,也只能以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來自求多福了!
多近自然增加免疫力
疫情控制期間,政府為了避免民眾群聚,所有遊樂設施與熱門觀光景點全都封閉與管制。
前兩天宜蘭縣政府開出第一張罰單,這是一位勸導不聽,還是擅自進入已貼出公告不開放的五峰旗瀑布風景區,網路上有民眾上傳的影片,呼籲大家「風景不會跑走,不要在這時候到如日月潭等風景名勝散心。」
的確,這次疫情傳播方式就是人與人接觸,所以為了阻絕病毒散播,避免群聚是還沒施打疫苗下,唯一的選擇。但是長期關在家裡對健康也會形成另一種風險,除了精神鬱悶之外,活動量不足對身體生理上也不好。
其實若能常到戶外,多到大自然走走,還有另外我們較少知道的好處,尤其對於對抗病毒入侵人體時,扮演重要角色的「天然殺手細胞」。
這是人體第一線的免疫防禦力,平常身體裡就有許多天然殺手細胞在四處巡邏著,只要發現有病變的細胞,比如分裂時突變的癌化細胞,就直接將這個有問題的細胞吞入殺死。人體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這些病毒會入侵我們的正常細胞,然後利用這個細胞大量複製病毒它自己,複製到數百數千個病毒之後,細胞會破裂,這數以千計的病毒跑出來後就會再去尋找數以千計的細胞,如此不斷複製它自己。
而天然殺手細胞如果夠多,就會在第一時間,也就是吸入的病毒進到第一批細胞時,就把這些病毒以及已被病毒入侵的細胞一口吞掉,整個殺死,讓病毒無法複製而擴散。
因此,你如果體內巡邏的天然殺手細胞夠多的話,即使和另一個人同時被確診者感染,但是進入你身體的病毒就立刻被殺死,沒有機會作怪。
假如身體的天然殺手細胞不夠多或入侵的病毒太多,有漏網份子已開始大量製造,這時只好寄託於第二線的「後天免疫細胞」來對抗,我們打的疫苗就是提前訓練我們的後天免疫細胞,這種後天免疫細胞是有針對性的,就像用不同武器來對付不同的病毒。而天然殺手細胞是沒有針對性的,任何已被感染的細胞及其他有問題的外來病菌,不分青紅皂白,全部一口吞下破壞了事,這也是它的命名來源,殺手細胞,不管是誰,都殺了再說。
近年有許多設計得很嚴謹的研究一再證明,在大自然裡活動,會增加我們天然殺手細胞的數量,最多可達原先的一倍,而且效果可以維持將近一星期才逐漸降至原本的水準,也就是只要固定每個假日到大自然裡走一走,就有不錯的好處。
而且也有研究發現,即便在陽台種花,或者單純只是常常看看大自然的風景,甚至只是看大自然的相片,也能增加天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只是增加的數量沒有到森林走來得多。
也有研究證明,當我們大笑之後,天然殺手細胞會增加,另外還有研究發現,當我們與心愛的人手握手,或者當志工為別人服務,天然殺手細胞也會增加。
當我們還沒打到疫苗,與其擔心不知何時被病毒感染,不如從以上這麼多種方法中,找些能做到的,增加自己的天然殺手細胞吧!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永續點燈─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2006年4月 原來不只學校要推廣永續精神,永續的觀念也必須走出教室,在生活中扎根。 行政院研考會葉俊榮主委觀察到,台灣許多的發展是從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 小記者懷著崇敬感激的心情,前往荒野保護協會採訪。 思源埡口的一盆火 一萬會員,十萬小時 溫柔的堅持
疫情這二年多不能出國旅行,所以國內旅遊大爆發,除了熱門觀光景點當然人滿為患之外,因為有更多的需求尚待滿足,所以一些較高價的深度旅遊及特殊領域的見學參訪也逐漸形成,那麼蝸行跟這些旅遊方式有何不同? 後面附上2015年12月所寫的文章,收錄在「活得興高采烈」書中。 輕重平衡的生活
偶爾會覺得人還蠻有趣的,有時候朋友住得很近,想說隨時可以見到面,一晃眼多年沒見,反而長居國外的朋友,只要一回國,總是會排出時間彼此碰個面。 因為距CK出的第二本書「小國大想像」已有五年多,這次見面特別問他何時出第三本書? 他回答:「應該不會有第三本書了!」 人為什麼要寫作? 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
今年是我們這群荒野保護協會老伙伴蝸行滿十年。 在二0一二年二月,大伙依慣例在大年初一時刻到我家聚會團拜。老婆大人有感而發:「我們不能每次碰面都是吃吃喝喝的,太不健康了!」 二0一二年初,也是我剛滿五十歲沒多久,我呼應老婆大人的話:「從今年起,我要慢下腳步,每個月花幾天的時間徒步旅行台灣。」
一青是我在2004年1月出版的「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中的一位主角。(書中介紹她的文章附在後面)。 好多年前她就移居英國,但是每年總會有幾次回台灣看家人,每次回來我們也會一起喝個下午茶聊聊天。 不受騙的環境記者―鄭一青 寫於2003年9月 我要報導「真相」 改革的關鍵在社會價值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一隻船槳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是彎的,但實際上它卻是直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必須釐清在什麼情況下看到的!」 其實類似的概念,在二千多年前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經說:「對一切萬物,重要的不是看,而是怎麼看。」 通常我們除了很直覺地看之外,還有一種「看」,稱為「觀察」。
為永續點燈─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2006年4月 原來不只學校要推廣永續精神,永續的觀念也必須走出教室,在生活中扎根。 行政院研考會葉俊榮主委觀察到,台灣許多的發展是從台灣土地上長出來的。 小記者懷著崇敬感激的心情,前往荒野保護協會採訪。 思源埡口的一盆火 一萬會員,十萬小時 溫柔的堅持
疫情這二年多不能出國旅行,所以國內旅遊大爆發,除了熱門觀光景點當然人滿為患之外,因為有更多的需求尚待滿足,所以一些較高價的深度旅遊及特殊領域的見學參訪也逐漸形成,那麼蝸行跟這些旅遊方式有何不同? 後面附上2015年12月所寫的文章,收錄在「活得興高采烈」書中。 輕重平衡的生活
偶爾會覺得人還蠻有趣的,有時候朋友住得很近,想說隨時可以見到面,一晃眼多年沒見,反而長居國外的朋友,只要一回國,總是會排出時間彼此碰個面。 因為距CK出的第二本書「小國大想像」已有五年多,這次見面特別問他何時出第三本書? 他回答:「應該不會有第三本書了!」 人為什麼要寫作? 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
今年是我們這群荒野保護協會老伙伴蝸行滿十年。 在二0一二年二月,大伙依慣例在大年初一時刻到我家聚會團拜。老婆大人有感而發:「我們不能每次碰面都是吃吃喝喝的,太不健康了!」 二0一二年初,也是我剛滿五十歲沒多久,我呼應老婆大人的話:「從今年起,我要慢下腳步,每個月花幾天的時間徒步旅行台灣。」
一青是我在2004年1月出版的「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中的一位主角。(書中介紹她的文章附在後面)。 好多年前她就移居英國,但是每年總會有幾次回台灣看家人,每次回來我們也會一起喝個下午茶聊聊天。 不受騙的環境記者―鄭一青 寫於2003年9月 我要報導「真相」 改革的關鍵在社會價值
法國哲學家蒙田說:「一隻船槳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是彎的,但實際上它卻是直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必須釐清在什麼情況下看到的!」 其實類似的概念,在二千多年前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曾經說:「對一切萬物,重要的不是看,而是怎麼看。」 通常我們除了很直覺地看之外,還有一種「看」,稱為「觀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2024年1月《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新冠中的免疫損傷(Immune damage)可能來自先天免疫防禦系統中「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的局部啟動誘發血栓炎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過去科學說: 身體自製的流氓抗體是新冠重症原因之一; 現在,《自然》在2024年的6月13日說: 流氓抗體可能導致長新冠。台灣此刻又進入新冠夏季波,感染新冠後產生的自身抗體,還會耍流氓,不僅可能造成重症,也可能長期的胡攪蠻纏的糾纏3年以上,要嘛糊里糊涂的長新冠腦霧,要嘛。。。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新冠病毒本身並沒有直接修剪突觸連接,而是啟動了小膠質細胞。”...
Thumbnail
2024年1月《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發現,長新冠中的免疫損傷(Immune damage)可能來自先天免疫防禦系統中「補體系統」(Complement System)的局部啟動誘發血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