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世界:果戈里的外套與歐亞草原之路(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北歐五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冰島)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社會經濟發展上表現相當優秀,成為許多經濟學家研究的對象,也成為許多重視經濟建設的國家自我反省的對照:「這些國家緯度如此之高,照說應該鳥不生蛋,為何卻可以取得如此令人稱羨的成就?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很多,而且可能和回答者的文化或專業背景有關,不過,值此俄烏戰爭未了,瑞典和芬蘭申請加入北約之際,我們不妨從比較歷史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北歐國家雖然不大,卻可以如此迅速地從海盜變成模範生,但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卻成為眾多歐洲國家抵制的對象,連與其關係密切的烏克蘭都想加入北約?」

細心的讀者當可領會,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是個地理問題,所以我們不妨從「比較地理」的角度來切入這問題,看看同樣處於高緯度,為什麼「北歐的發展可以如此讓人驚艷,而北亞的發展卻遠遠不如?」

首先,就地理而言,歐洲其實是許多半島的集合體,所以海岸線很長而且深入內陸,但是,亞洲的地形構造就極端而複雜多了。就北亞而言,西伯利亞和北歐相當,但是,北歐的波羅的海由於在七千年前曾是湖泊,所以不僅使鄰近地區的氣候相對溫和,而且還因為洋流成為豐富的漁場,所以很早就有城鎮形成。

當然,這是相對西伯利亞的比較,北歐地區相對地中海的氣候當然還是冷的,只是,因為波羅的海有很多淡水河注入,鹽度較低,所以讓此地區緯度雖高,但氣候比歐洲許多內陸城市要溫和得多。從這角度觀之,波羅的海可謂這些地區的「護國神海」。

(下圖顯示二十世紀初的荷蘭歷史作家房龍所畫的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的東歐平原。)

raw-image

相較之下,北亞有許多地區真的就是冬天苦寒,夏天卻意外地酷熱,若非長期居住而發展出高度適應力的人很難待得下去。(基本上,這是連相當有壯志雄心的鮮卑族也棄守的地方,而現在「西伯利亞」的名稱,其實就是「鮮卑利亞」。)當然,或許也因為這地區生活條件的艱困,才讓這個地區的針葉林得以保留至今。

只是,既然這個地區的生活條件讓鮮卑人與後來的柔然人都棄守,為何活動範圍原在東歐平原的羅斯人卻非要拿下經營權或治理權呢?答案可能與「獸皮」或「毛皮」有關。羅斯人之所以離開斯堪地納半島的村落,到諾夫哥羅德建國,有一部分原因應該也是看中當地是重要的毛皮集散中心,後來遷到基輔,也是因為當地是更好的貨物交易中心。由於諾夫哥羅德和基輔都可以算是位在第聶伯河上,所以第聶伯河應該可以算是羅斯人(或東斯拉夫人)的母親河。(注:這可能有點像黃河算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的意思,如果把洛陽比做諾夫哥羅德,那麼基輔可能就有點像長安。)

無論如何,對於羅斯人而言,第聶伯河(或者譯作聶伯河)是一條意義深遠的河,而從很早以前,斯堪地那半島鄰近波羅的海的居民最想從住在靠近北極圈的居民拿到的貨物就是毛皮了。畢竟,歐洲城市的緯度普遍比亞洲高,沒有好的毛皮禦寒,冬天是很難過的。

在沒有發現西伯利亞之前,波羅的海沿岸居民雖可從(住在北極圈附近、駕著馴鹿的)「聖誕老公公」那兒得到毛皮,可是大概供不應求,有時急了、大概還會用搶的,所以當羅斯人發現西伯利亞有上好的海狸皮時,想必是非常興奮,決定要將那個地方據為己有。

只是,羅斯人雖然在欽察汗國「學習」過一陣子,但他們究竟是水手,不是善於騎射的遊牧民,所以,他們勢必要尋找結盟對象,幫他們拿下西伯利亞。原本被俄羅斯沙皇視為草寇土匪的哥薩克人就因此找到「為國效力」,遠征西伯利亞的機會。

這對西伯利亞的原住民民當然不是件好消息,不過,原本不羈的(頓河)哥薩克人也因為拿下了西伯利亞,從十六世紀末開始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重要軍團。

不過,哥薩克人應該不算是一個民族,他們之所以聚集在一起主要是反對當地貴族的農奴化政策,並堅持自己原本自由人的身份,所以以「攜帶輕武器的尋寶者」(哥薩克在突厥語中的意義)自號,成員族群成分複雜,很難定義。

至於,這麼多各路英雄聚在一起,彼此要怎麼交談,如何共同生活,這對在農業定居文化中成長的腦袋自然是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對歷史文化的愛好者大約也不至於毫無頭緒。

如前所述,「地理是歷史之母」,關於哥薩克人的組織運作方式,也許我們還是可以從地理找答案。

當然,既然俄羅斯人還是關鍵角色,所以,我們不妨從另一句歐洲諺語(據說來源是拿破崙)「剝開一個俄羅斯人,就可以看見一個韃靼人在裡頭。」(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rtar.)來探討。

既然在歐洲人的眼中,韃靼人和俄羅斯人關係如此密切,什麼樣的人是韃靼人?韃靼人和哥薩克人有關係嗎?

雖然,法國料理中有韃靼牛肉、韃靼雞肉、韃靼水果塔、但法國人不見得了解韃靼的起源,就像二十世紀終末期的東亞很多人一看見西方面孔,就覺得他們是美國人一樣,拿破崙的時代可能也有很多西歐人看見亞洲面孔的特徵、就覺得他們是韃靼人。

雖然,按照東亞歷史學家的說法,最早的韃靼一詞,應是來自(唐朝起)在興安嶺一帶活動的塔塔爾部。不過,對西方歷史學家而言,韃靼指的應該是欽察汗國的統治階級、也就是往東遷的羅斯人曾經結盟的對象。只是,後來欽察汗國衰弱了,莫斯科公國也毫不猶疑地取而代之。

總之,就地緣關係而言,歐洲人也知道羅斯人主要是在歐洲活動,但他們和韃靼人混了這麼久,其實也相當「韃靼化」了。只是,囿於大多歐洲人對韃靼的印象並不好,連帶連累了羅斯人在歐洲人的印象。舉例來說,就連二十世紀初、主張寬容的荷蘭裔美國歷史作家防龍(van Loon)都在自己的著作「人類的故事」中說「大家都知道韃靼人善於破壞,卻缺乏建設的政治才能。他們征服領土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財政收入、而為了以徵稅方式來擴大財務不得不允許舊政府組織的殘餘勢力繼續存在。」也許就是這類的評語,讓蘇聯時代的俄國人之間出現了「韃靼之軛」的說法。至於這「韃靼之軛」要怎麼解釋,可能也和文化背景有關,但總之二十世紀的蘇聯人或俄羅斯人大概也知道很多西方人覺得他們不夠歐洲。

另一方面,現在在法國料理中,「韃靼」(tartar) 指的卻是生食的高級料理,這點倒是與一般東亞人印象中的「蒙古料理」或「土耳其料理」相差很大,可見「韃靼」這詞彙雖然很常見,但意義卻很多變。某種程度,這種現象其實也跟歐亞草原上的語言狀況有關。雖然,語言學家勉強將歐亞大陸上草原語言兜在一起,稱其為阿爾泰系語言,但其實草原上的語言流通方式可能和農業地區大相徑庭,不可一概而論。

下圖是一種很簡單的「阿爾泰語系」示意圖:

raw-image

基本上,「阿爾泰語系」的概念是一種假設性的學說,沒有定論,但其主要的觀察是現在歐亞大陸北部許多通行的語言(包括蒙古語系、突厥語系、通古斯語系、甚至包括日語、韓語),都可能受到一種源自阿爾泰山的語言的影響,所以統稱為「阿爾泰語系」。

下圖是冒頓時代的匈奴帝國版圖,如果和所謂的阿爾泰語系的版圖相比對的話,可以發現阿爾泰語系的形成和傳開,大約可溯自匈奴帝國時期。(下圖圖片來自杉山正明所著遊牧民的世界史。)

raw-image

這意味著,就地理而言,阿爾泰語系最初的形成和傳佈於中亞的「草原遊牧民族」很有關係。而就歷史上來說,在匈奴帝國解體後,歐亞草原上出現的數個帝國體制也都與匈奴帝國的體制類似,可見匈奴帝國對草原民族就像漢帝國對華夏帝國或羅馬帝國對歐洲民族一般意義深遠。只是,歐亞草原上的生活型態基本上是「逐水草而居」,夏天在寬闊的草原上放牧,冬天則到山麓過冬,所以,他們的語言發展模式應該也與定居民族大不相同,他們對於音韻和語法的感覺都很敏銳,很習慣將聽到的各種新詞彙混搭在一起,而且,很會活學活用,自創一格。(事實上,華夏民族所喜愛的唐詩能夠形成與蔚為風潮,這些活潑的草原民族絕對貢獻良多。)

至於哥薩克人和韃靼人的關係就複雜多了⋯⋯畢竟,這是兩個「定義不清」的族群啊!

不過,從地理上而言,哥薩克人的起源地應該可以算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南部的草原,所以,就語言上而言,他們講的語言應該可算是斯拉夫語系,而且,所謂的「烏克蘭語」和「俄羅斯語」的關係應該非常近,所以烏克蘭人要學俄語,應該就像荷蘭人要學英語一樣,it's a piece of cake (非常簡單的)!

raw-image

當然,因為有一段時間,烏克蘭西部地區是被波蘭-立陶宛公國所統治的,所以,哥薩克人也曾經積極反抗過波蘭人的農奴制,於是,有些(後來的)烏克蘭人就把當時反抗波蘭的哥薩克首領當作是烏克蘭國父。問題是,這位哥薩克首領後來也和克里米亞汗國的韃靼人結盟以取得馬匹與武器,而這些韃靼人不但是許多物品的貿易商,而且是重要的白奴供應商。

因此,如果我們追問,克里米亞汗國的白奴是從哪來時,答案就有點詭異了⋯⋯

因為克里米亞的白奴,除了戰俘之外,大該也有很多是從斯拉夫人聚集的鄉村偷抓來的。從這點看,斯拉夫人和克里米亞的韃靼人關係緊張,大概也是其來有自。

在這種情況下,(波蘭統治下的)哥薩克首領與克里米亞韃靼人的結盟,對當時(十七世紀中葉)的斯拉夫人來說,恐怕真的是五味雜陳吧!

至於十九世紀初期成長的果戈里又是怎麼看待這段烏克蘭的歷史呢?他的文化認同與政治意向又是如何呢?

也許我們可以果戈里的聖彼得堡故事集、他後來的書信與他所處的時代中窺得一二。

raw-image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下集的探討。)

推薦參考書籍:

遊牧民的世界史:作者:杉山正明 出版社:廣場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3/04/27
雖然佛羅倫斯在十四、十五世紀時是歐洲的人文藝術重心,但是其在中世紀盛期的社會發展並不穩定。到底,佛羅倫斯的盛期是如何出現的呢?本文試從其政治體制出發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3/04/27
雖然佛羅倫斯在十四、十五世紀時是歐洲的人文藝術重心,但是其在中世紀盛期的社會發展並不穩定。到底,佛羅倫斯的盛期是如何出現的呢?本文試從其政治體制出發做一探討。
Thumbnail
2023/04/21
文藝復興之前的一段時間北義大利其實已開始興起城邦文化,如果參照這段期間的歐洲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正是羅馬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互相角力的階段,而這對北義大利的計算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探討把!
Thumbnail
2023/04/21
文藝復興之前的一段時間北義大利其實已開始興起城邦文化,如果參照這段期間的歐洲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正是羅馬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互相角力的階段,而這對北義大利的計算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探討把!
Thumbnail
2023/04/14
雖然梅第奇家族經常被視為佛羅倫斯得以興起的關鍵,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免要問:佛羅倫斯又是如何在北義大利諸邦中脫穎而出,成為文藝復興的源頭呢?
Thumbnail
2023/04/14
雖然梅第奇家族經常被視為佛羅倫斯得以興起的關鍵,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免要問:佛羅倫斯又是如何在北義大利諸邦中脫穎而出,成為文藝復興的源頭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來自瑞典的維京人是怎樣處境艱難又安分守己(?)不過,為什麼不也叫他們維京人就好了,還要說是「羅斯」(Rus) 呢?說明之前先強調一件事;這群古斯堪地那維亞水上暴徒冠有怎樣的稱呼,往往是源自於接觸到的是哪些人,而非他們親切地自我介紹。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來自瑞典的維京人是怎樣處境艱難又安分守己(?)不過,為什麼不也叫他們維京人就好了,還要說是「羅斯」(Rus) 呢?說明之前先強調一件事;這群古斯堪地那維亞水上暴徒冠有怎樣的稱呼,往往是源自於接觸到的是哪些人,而非他們親切地自我介紹。
Thumbnail
「俄羅斯」的英語名稱 (Russia) 中沒有「俄」音線索,中文有此稱呼是由於 13 世紀蒙古西征至東歐時,不習慣「r/l」字首的發音,於是額外加了元音在字首,當時中國地區亦在蒙古統治期間而承襲了音譯。「Russia」是來自「羅斯」(Rusĭ) 的拉丁化讀法;第一手打造「羅斯」的,是維京人。
Thumbnail
「俄羅斯」的英語名稱 (Russia) 中沒有「俄」音線索,中文有此稱呼是由於 13 世紀蒙古西征至東歐時,不習慣「r/l」字首的發音,於是額外加了元音在字首,當時中國地區亦在蒙古統治期間而承襲了音譯。「Russia」是來自「羅斯」(Rusĭ) 的拉丁化讀法;第一手打造「羅斯」的,是維京人。
Thumbnail
這是一部厚到令人自我懷疑的歷史巨作,在借書預約的追殺下,只看到卷二結束,也就是哥薩克國的終結。然而短短兩卷,就已經道出,為何烏克蘭絕對是個不仔細認識很可惜的偉大國家。 聶伯河沿岸,曾建立過一個強大的國家,史稱基輔羅斯,或古羅斯。這也是羅斯世界開始在大陸中心開枝散葉的根源....
Thumbnail
這是一部厚到令人自我懷疑的歷史巨作,在借書預約的追殺下,只看到卷二結束,也就是哥薩克國的終結。然而短短兩卷,就已經道出,為何烏克蘭絕對是個不仔細認識很可惜的偉大國家。 聶伯河沿岸,曾建立過一個強大的國家,史稱基輔羅斯,或古羅斯。這也是羅斯世界開始在大陸中心開枝散葉的根源....
Thumbnail
說到維京人與他們的產地,一般都會聯想到古北歐地方;丹麥、挪威、瑞典、冰島之類的,不會特別聯想到芬蘭,至於為什麼詳細講來有點複雜,但芬蘭有自己的神話與歷史脈絡,與以古日耳曼文化為主體的其他北歐國家不太一樣。
Thumbnail
說到維京人與他們的產地,一般都會聯想到古北歐地方;丹麥、挪威、瑞典、冰島之類的,不會特別聯想到芬蘭,至於為什麼詳細講來有點複雜,但芬蘭有自己的神話與歷史脈絡,與以古日耳曼文化為主體的其他北歐國家不太一樣。
Thumbnail
文/羅伯特.阿爾德利克(Robert Aldrich,雪梨大學歐洲史學者,教授研究現代歐洲與殖民歷史) 現代初期的斯堪地那維亞是由兩個大型的國家構成:包含芬蘭在內的瑞典王國,以及丹麥-挪威雙王國,由丹麥的奧登伯格(Oldenborg)王室統治。 北大西洋遺產 前進美洲的瑞典
Thumbnail
文/羅伯特.阿爾德利克(Robert Aldrich,雪梨大學歐洲史學者,教授研究現代歐洲與殖民歷史) 現代初期的斯堪地那維亞是由兩個大型的國家構成:包含芬蘭在內的瑞典王國,以及丹麥-挪威雙王國,由丹麥的奧登伯格(Oldenborg)王室統治。 北大西洋遺產 前進美洲的瑞典
Thumbnail
相對於北歐波羅的海的生活環境,北亞的西伯利亞地區狀況可就極端而艱難多了,而多是在歐洲活動的羅斯人又為什麼一定要取得這塊土地呢?還有,歐洲人所說的「剝開一個俄羅斯人,裡頭其實是一個韃靼人」是什麼意思?韃靼人和哥薩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從地理看歷史吧!
Thumbnail
相對於北歐波羅的海的生活環境,北亞的西伯利亞地區狀況可就極端而艱難多了,而多是在歐洲活動的羅斯人又為什麼一定要取得這塊土地呢?還有,歐洲人所說的「剝開一個俄羅斯人,裡頭其實是一個韃靼人」是什麼意思?韃靼人和哥薩克人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一起從地理看歷史吧!
Thumbnail
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中葉,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聯合成為聯邦、莫斯科沙皇國崛起、顎圖曼帝國對東南歐的征服,導致了長達三個世紀的政治與宗教紛爭,和地緣政治的風雲詭譎,期間烏克蘭王公的應對,以及哥薩克人的崛起與能動性,深刻影響了烏克蘭的命運,也埋下十七世紀中葉後,烏克蘭各地區劇烈變化的種子。
Thumbnail
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中葉,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聯合成為聯邦、莫斯科沙皇國崛起、顎圖曼帝國對東南歐的征服,導致了長達三個世紀的政治與宗教紛爭,和地緣政治的風雲詭譎,期間烏克蘭王公的應對,以及哥薩克人的崛起與能動性,深刻影響了烏克蘭的命運,也埋下十七世紀中葉後,烏克蘭各地區劇烈變化的種子。
Thumbnail
是說俄羅斯總統普丁雖然講了很多理由,企圖合理化侵略烏克蘭的行為,不過俄羅斯長期以來,不斷侵略鄰國的原因,絕不是普丁表面上講的那些原因。因為俄羅斯向外擴張的歷史,遠從彼得大帝或凱薩琳一世開始,就從未間斷過。也因為歐洲國家,特別是東歐與北歐國家,對於俄羅斯始終懷有很大的戒心........
Thumbnail
是說俄羅斯總統普丁雖然講了很多理由,企圖合理化侵略烏克蘭的行為,不過俄羅斯長期以來,不斷侵略鄰國的原因,絕不是普丁表面上講的那些原因。因為俄羅斯向外擴張的歷史,遠從彼得大帝或凱薩琳一世開始,就從未間斷過。也因為歐洲國家,特別是東歐與北歐國家,對於俄羅斯始終懷有很大的戒心........
Thumbnail
東歐大平原的「易攻難守」還不止出現在西方與西南方。南方與東南方一樣面臨著強大的威脅,歷史上從這兩個方向而來的敵人,曾多次讓俄羅斯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也讓俄羅斯認為無論如何都要在這兩個方向,取得關鍵的防禦據點。
Thumbnail
東歐大平原的「易攻難守」還不止出現在西方與西南方。南方與東南方一樣面臨著強大的威脅,歷史上從這兩個方向而來的敵人,曾多次讓俄羅斯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也讓俄羅斯認為無論如何都要在這兩個方向,取得關鍵的防禦據點。
Thumbnail
俄羅斯長期以來,往往被視為好戰且充滿侵略性,不斷向外擴張,也因此被稱為「戰鬥民族」。但俄羅斯人為什麼要發動這些戰爭,其實有其不得不為的歷史與地緣戰略原因,在俄羅斯舉行西方-2017演習,而讓北約盟國感到緊張之際,或許進一步瞭解俄羅斯的戰略焦慮,有助於我們分析未來俄羅斯在世界局勢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俄羅斯長期以來,往往被視為好戰且充滿侵略性,不斷向外擴張,也因此被稱為「戰鬥民族」。但俄羅斯人為什麼要發動這些戰爭,其實有其不得不為的歷史與地緣戰略原因,在俄羅斯舉行西方-2017演習,而讓北約盟國感到緊張之際,或許進一步瞭解俄羅斯的戰略焦慮,有助於我們分析未來俄羅斯在世界局勢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