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日本文化系列||鴨長明《方丈記》(3)-平安時代末期的露營達人

2022/06/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方丈記》的前半部,主要是鴨長明記者於800多年前,為大家在京都蹲點多年後寫下的新聞報導。這五大災害發生的時期,也正是鴨長明人生中最應該發光發熱的青少年時光,他會選擇在老後將這段報導內容寫下並貼在臉書上給大家看,我想,不光只是單純地記者魂作祟;他想表達的,應該是這些親身經歷,對他往後的生活態度與選擇,帶來了甚麼樣的影響。這次,讓我們一起進入《方丈記》的後半段,來看看他的老年生活與內心世界吧。
經歷過各種大災難的鴨長明,已經年過30,他選擇搬離了阿嬤家到外頭獨自生活,至於在搬家前是否有妻子?為什麼跟阿嬤家的人鬧翻了?他並沒有在方丈記裡提到,或許是這段回憶並不美麗,所以文中只用「緣份盡了」草草帶過。他在鴨川河畔的日子,雖然辛苦但也還算平靜,所以這段回憶他幾乎沒有描述,直接跳到到年近50發生空降事件後,他因徹底地心灰意冷、看破紅塵,剃髮出家後的生活。換句話說,他在30-50歲之間的人生,在《方丈記》中幾乎是快轉帶過,就像電影中常會出現出現的字幕「20年後...」,然後畫面就直接跳到他老年的生活場景一樣。

「20年後...」

如果《方丈記》是一部現代電影,那我們可以想像下半場的開場是這樣的一個畫面...
「在一座雲霧繚繞的深山裡,一位年約50歲的僧侶,正在一頂300公分*300公分的帳篷旁,帳篷裡除了一只睡袋、一把吉他與電子琴、還有一台IPAD之外,甚麼都沒有。衣衫不整、滿臉大鬍子的僧侶,正在堆疊著他剛剛撿來的樹枝,並忙著生火,好像準備要煮甚麼料理。接著,趁著等待料理的空檔,他回到帳篷裡拿起了心愛的吉他,出來坐在帳篷旁心血來潮地高歌一曲。今天,這個營區只有他這一帳,所以旁邊一個人也沒有,他就這樣唱給自己與樹上的鳥兒聽。料理完成也吃飽之後,僧侶滿足地摸摸肚子,突然想到今天還沒上臉書跟IG更新自己的限時動態呢,這可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於是他走回帳篷,拿起床頭旁的IPAD,選了張照片,想寫幾句話,卻怎麼也提不起勁。想了想,他又放下了IPAD,心想,算了吧,少PO一天好像也沒差。於是,他抓抓屁股,不知不覺地就在帳棚裡睡著了...。」
是的,如果鴨長明生活在現代,他的生活非常有可能就是這樣,而且讓人驚訝的是,他並非像現代的露營咖,只是假日的時候揪個三五好友一起去露營。鴨長明可是一個人、連續、露營了10幾年...,就憑著一只睡袋、一把吉他跟一台IPAD!光是這樣想像,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呢?
原來,就在空降事件之後,鴨長明就就剃髮出家,遠離紅塵,並思考著自己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如果是住在豪宅區,鄰居的五星級住戶動不動就會因為他彈吉他而告到管委會去,而且每當看到進進出出的貴婦對自己(貧窮)鄙視的眼神,又會動不動就想很多,心情想必一刻也無法寧靜。但如果搬到壅擠的平價住宅區,又因為住宅密度太高,只要發生火災就完蛋了(他回想起年輕時期所見到的火災);搬到郊區的話,要進城又得花上大把交通時間與成本,而且又容易遭小偷...。哎呀,總之好像住哪裡都有缺點,都無法安心。
下鴨神社境內,鴨長明的方丈(復原)/圖片來源:網頁資訊

平安時代末期的露營達人

最終,鴨長明決定在京都東邊山林裡的不同營區裡,蓋起了自己的「方丈」。這棟方丈的四面是以一丈(約3公尺)長的木板所圍成,高度只有七尺(約200多公分),而且這棟「方丈」可不像一般的房子有打地基、搞個停車場甚麼的,只是簡單地「放」在地面的基石上而已。同時,這棟「方丈」最厲害的是房屋裡所有的組成元件,都可以拆卸再組裝,因此,只要這個山頭住膩了,他便可以直接叫搬家公司來幫忙,僅需兩台牛車就可以輕鬆搬家。如此一來,就不用怕火災、地震等各種災難,隨時都可以逃命;同時,搬家的時候也不用像之前那些蠢蛋在遷都時一樣,還要花錢重新裝潢,因為「方丈」的移動,除了搬家公司的花費之外,其他一律免費(鴨長明:「嘿嘿~我是不是很聰明啊~」)。這樣看起來,「方丈」無論是在大小、高度、架設與搬遷的方式等等,是不是都跟我們現代人在露營很像呢?或是,這也讓我想到藝人宥勝一家人所住的迷你屋,簡直就是抄襲「方丈」的概念啊?!
鴨長明的露營區,都在京都東邊的山區裡/圖片來源:網頁資訊

露營生活的日常

那麼,鴨長明在他的「方丈」裡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簡單來說,整個方丈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區域,一個是睡覺區、一個是興趣區(放著心愛的琵琶、古琴與吟和歌的區域)以及信仰區(阿彌陀佛與普賢菩薩的海報+法華經一本)。也就是除了興趣與信仰以外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身外之物,棄之而不覺得可惜,反而執著於這些身外之物時,還得每天提心吊膽地怕會失去,這真是太痛苦。而且,方丈雖小,但外頭的世界卻是無限寬闊的,營區的附近就有水源、也有山林可以撿些樹枝來生火,生活不成問題。且因為方丈坐落於東邊的山區,所以往西邊眺望的景色很美,就還能把這景色想像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模樣吧。他每天看著大自然在四季裡變換的景色,興致來時就彈琴或琵琶,唱唱歌,反正也沒人聽,自己爽就好。
此外,雖然身為和尚每天要念經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了,就像我們每天都要上臉書或IG上刷一下一樣,但偶而他懶惰的時候,反正也沒人看、也沒礙著誰,所以索性鬍子也不用刮、經也不念,偷懶睡個午覺也無妨。偶爾,山腳下住戶的一個10歲男孩會來山上找我玩(看看我是不是還活著?),我這個年近60歲的老翁,跟他雖然相差了半個世紀的年紀,但卻意外地相處得來,我們一起摘果子、散步、看看風景,如此而已。現在的我不必看人臉色、不必為了誰而工作、不必顧及其他人的感受,而且為了每天的基本生活所需,必須勞動筋骨,身體反而比以前更健康了(以前的貴族幾乎是不走路、不騎馬、能不移動就不移動的)。這樣粗茶淡飯的生活過慣了,雖然偶而進城時還是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心裡不太舒服,但只要一回到我這間小小的方丈裡,那種俗世間的煩惱馬上又煙消雲散。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鴨長明認為,每一個人的世界觀,其實都是由自己如何看待世界的心態而定。如果心態不正確的話,就算擁有豪宅跑車、每天吃山珍海味,也都無法快樂起來。這並不是在對有錢的富貴人家嗆聲,而是現在的我跟以前的我在對話。雖然現在的我,在面積還不到三坪大的空間裡生活著,看似窘困,但這樣的日子真的是非常輕鬆快活,甚至可以說,我愛上了現在這樣的生活,且希望可以一直這樣下去。或許有人聽到我這麼說會很不以為然,但請你看看水裡的魚與天上的鳥,魚從來不會覺得老是住在水裡很膩、鳥也總是希望可以住在山林裡。如果你不是鳥跟魚,你是永遠不會知道他的快樂的,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某天,窗外天剛破曉,鴨長明繼續思考著這些問題,年近60歲的我(當時的平均年齡約29歲),剩餘的時間應該也不多了。當初決定隱居山林、剃髮修行,不也正是為了學習捨棄對萬物的「執念」而來嗎?但我現在竟然愛上了這間小小的草庵,放不下在這裡的生活?哎呀,罪惡啊~我到底這些年都修到哪裡去了?怎會讓自己的心如此煩亂呢?
鴨長明搖搖頭,面對著阿彌陀佛的海報,念誦了兩三遍「南無阿彌陀佛」...。

NANA濕婦的方丈記私記:不負責任感想與後記

以上,鴨長明的《方丈記》就結束在好似悟透了人生,卻又沒完全參透的一句話上,尤其是最後那一幕,鴨長明搖搖頭彷彿在對自己說:「你啊~修行還不夠啊~」的畫面,讓我覺得他其實跟我們常常在教科書上讀到的、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聖人」不同,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素人」的親近感,才許多人對《方丈記》有所共鳴。而且鴨長明一定沒想到,他在過世前幾年所寫下的《方丈記》,竟然到了800多年後還被一個歪國人(就是NANA在下本人我)持續地在翻閱與傳閱著,如果這本書有版稅的話,你的收入鐵定可以勝過J·K·羅琳。
最後,看完了《方丈記》,以下想記錄下一些自己的感想,想回饋給鴨長明,也想與你/妳分享。
  1. 內向者的實力:即使鴨長明所處的年代距今有800年之久,但我相信具有超凡觀察能力、兼具藝術家與作家的寫作能力的鴨長明,肯定是個非常有實力的內向者,所以才會被當時的後鳥羽上皇如此看重。但最後卻也因為他的某種「執念」(一心只想像爸爸一樣當河和神社的神官,其他一概不要),錯失了人生中最後可能再往上爬的機運,雖然後來他非常享受在方丈裡的生活,但還是忍不住要幫他可惜啊。
  2. 災難帶給我們的教訓:這本《方丈記》之所以每每會在災難之後被拿出來重讀,正是因為他的前半部所描寫的景象,是可以觸動每個曾經歷經劫難的人們的心,並藉以警惕自己,千萬不要再次重蹈覆轍。例如在二戰後,日本就曾經有一位叫做堀田善衛的作家,他在著作《方丈記私記》中,以1945年的東京大空襲與鴨長明所描述的火災場景做比對,同時,也以鴨長明所描述的人禍「福原遷都」來諷刺戰後的日本政府在政策上的愚蠢,這本書在1970年代因此而大受好評。
  3. 斷捨離的極簡生活:《方丈記》中所描寫的元曆大地震這一段,讓許多經歷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災民非常感同身受,因此當時許多地方都辦起了「方丈記讀書會」。許多人(尤其是年齡跟鴨長明相近的老人家)透過《方丈記》的內容體悟到,身旁其實有許多東西(包括不動產),都是身外之物,擁有的越多,煩惱也就越多(因為災害發生時,一切都會在瞬間歸零),因而也間接地引起了一股「斷捨離」的風潮,唯有極簡的生活才能真正讓心安頓下來。
  4. 珍惜每一個生活中的小確幸: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每當我坐在火車上,看著路旁一片片平凡無奇的稻田時都會想,這一幕日本與台灣的鄉下隨處可見的畫面,對於福島的人來說可能都是非常奢侈的平凡。這不是要我們時時抱著災難時的痛苦不放,而是要我們知道這一切的小確幸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要維持這樣的平凡生活並不簡單,而且是需要被珍惜的。
  5. 亂世之中的「無常力」:「諸行無常」與「捨棄對萬物的執著」,大概是許多人看完《方丈記》後的心得吧?但NANA濕婦覺得,所謂的其實所謂的「無常」,不光是指我們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是應該回來看看自己的心中是否有個自以為的「常」(這裡指的是常識的「常」)?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我們應該捨棄心中原有的「常」,並順應著時態的變化,隨時注入新的體驗與知識後,重新組成新的思考模式,才得以應對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環境。例如,最近這兩年的新冠肺炎,不正是讓許多人都激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無常力」。滾動修正、校正回歸、停課、停班、線上會議、視訊演講、清零、與病毒共存、N+N的一堆不知道該不該關?該關在哪裡?搶口罩、搶快篩...這些,都是我們正在一同體驗、且從未經歷的「無常」。雖然過程並不舒服,而且疫情結束後的日常,也不再會是以前的日常,就像鴨長明在《方丈記》一開頭所提到的流水一樣...。但,我相信我們在這每天的無常中所培養出來的「無常力」,一定會像鴨長明所發明的「方丈」一樣酷,可以適應未來的任何變動與新世界。或許,這才是鴨長明想要告訴我們的。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2會員
167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