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世-北伐之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史稱東晉。
自秦始皇以來,「統一中國」的魔咒,就縈繞在每個權力者的心頭。
東晉一百多年來,不停的試圖北伐收復失土,恢復中華。
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北伐大將。
從一無所有的祖逖開始,後來每個北伐者,都必然成為東晉最大的權臣。
想驅動需要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的大型戰爭,能不權臣嗎?
看看諸葛亮吧。
最後的劉裕,不是最成功的北伐大將,但他也趁機篡奪晉室,創立了新的王朝:宋。
劉宋初立,內部即混亂不堪。
跟漢朝滅亡不一樣,跟清兵入關也不一樣。
沒有人要匡復漢室,沒有人要反清復明。
因為晉朝特別垃圾嗎?
不,是因為統一的架構不一樣。
一個王朝如果是依靠無數的親王親侯來維繫地方統治,在中央垮台後,在成千上百的王侯中,總是有人會想要奪回往日榮耀。
但東晉卻是靠著異姓世族所成立的政權。
更不要說劉裕在篡位之前,司馬家差不多都給他趕跑了。
劉宋面對的,顯然是世族勢力在背後的爭奪。
最終,由宋文帝與經營荊州二十年的大將勝出。
大將名叫到彥之。
不稱軍閥,因為從他就任荊州到宋文帝時代,到彥之都是為了劉氏一族服務,檯面上看不出任何異心的。
平服政爭與境內不安後,宋文帝遣到彥之發起了北伐。
就跟諸葛亮一樣,北伐不能不打。
這些個半壁王朝,就像跟銀行貸款蓋房子一樣。
蓋房子當然要花錢啊,錢如流水般灑出去誰開心了?
金主看的,是房子蓋好之後的收益。
但業主就未必了。
有時候,你只是得做做樣子給銀行看,表示你有蓋房子的決心。
嚴格說起來,西元430年,宋文帝正式執政不到四年,並不是個適合開啟北伐的時間點。
根據《南史.到彥之傳》的說法,宋文帝很大部分是為了增加到彥之的威信。
軍閥跟皇帝的緊密合作,在一般三國論述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但其實更合理。
即使是曹操跟漢獻帝,也必然有過這樣的蜜月期。
「簡甲卒五萬,給右將軍到彥之,統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驍騎將軍段宏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勁勇一萬,以相掎角;後將軍長沙王義欣可權假節,率見力三萬,監征討諸軍事。便速備辦,月內悉發。」
當時到彥之率領五萬大軍,從淮河水路北上接泗水進軍。
水軍北伐有沒有?
很不幸的,當時碰到泗水氾濫,使得南軍進展甚緩。
也給了北魏時間。
劉宋的仁義之師,出兵前就先跟北魏宣告:「河南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現在我們要拿回來了,勿擾。」
北魏世祖,三代目拓跋燾大怒:「我剛出生頭毛都還溼答答的時候,我媽就說河南是我們的了。先說好,不要以為你們用水軍,我們就沒皮條了!」
拓跋燾立刻下令造船三千,進入黃河區域準備迎戰。
因為南軍真的走很慢,拓跋燾還去討伐了一下北邊高車蠻族。
七月,南軍終於抵達東平(山東濟寧)。
就在這時,異變陡生。
原本北魏已經佈署迎敵的北岸,發生了叛亂。
魏軍防線潰散,宋軍,進入了黃河。
北魏原本打算在這邊決戰,是以洛陽周遭並無重兵。
如今宋軍長驅直入,拓跋燾立刻決定撤守洛陽,並且開始在後方召集鎮守四方的部隊。
到彥之派出三將,輕鬆取下洛陽虎牢一帶。
他自己則帶兵強渡黃河,卻遭魏軍擊退。
自古以來,北伐要訣,不在於兵多將廣。
更在乎「縱橫」二字。
舉凡韓信諸葛亮,姜維桓溫,大家都知道,北伐最重外交謀略。
劉宋這次北伐,其實也搭配了赫連匈奴的進軍。
但拓跋燾指揮若定,緊守黃河防線,西退匈奴,隨即反攻洛陽。
走他們擅長的陸路回擊就可以了。
十月,宋軍三將兵敗如山倒。
這時間很是關鍵:黃河,已經開始結冰。
宋軍的船運補給狀況變差,洛陽前線各軍糧食不足,城池修復工程也尚未完成,如何能守?
不得不提一下,劉裕的戰爭方式,就是一邊築城一邊前進,穩紮穩打,所以他比較不會碰上這種問題。
好死不死,到彥之本軍爆發疫情,他自己的眼疾也發作,只能灑下沿岸守軍,自行後撤。
這時,到彥之收到消息,知道魏軍正在黃河北岸集結。
見勢不可守,到彥之索性下令把船支都燒掉,拋下東平守軍,步行撤退彭城。
雖然南北都有水軍,但不可否認,南人的造船工藝與技術還是比較高明的。
這些南船一旦落入敵軍手中,到彥之此次長驅直入的大門,只怕就將成為魏軍南下的康莊大道。
說到底,燒船不能算錯。
問題是此行損兵折將,船隻盡墨,你要宋文帝怎麼跟銀行交代?
宋文帝連忙再派大將檀道濟前往支援。
檀道濟到的正是時候,不但拯救了東平守軍,更往西推進,分兵夾擊魏軍,斬其先鋒。
但在洛陽東側被截住,魏軍增援源源不絕。
二十多天後,檀道濟同樣只能選擇撤退。
但卻是「全軍而返」,更救出兩名大將。
高下立判。
檀道濟加官晉爵,到彥之下獄,免官。
不過宋文帝也只是在給交代,隔年就再次起用到彥之,並且打算恢復他的爵位。
到彥之卻推辭了。
西元433年,到彥之過世。
大致上是這樣,不過我們要加看一此戰的重要配角:王仲德。
仲德其實是表字,本名王懿。
他本是北朝人士,祖父是後趙大官,父親也在前秦食二千石。
前秦苻堅敗亡時,十七歲的王懿跟哥哥王睿一起帶兵抵抗慕容垂的叛亂失敗,輾轉去到南朝。
南朝是晉室,懿是司馬懿,睿是司馬睿,這兩兄弟的名,恰恰好跟東西晉開國君主一樣,自然是不能再用了。
所以才以表字行世。
反正南朝雙名者多,倒也不奇怪。
王家兄弟聽說南朝人對於北方同鄉特別照顧,就前往投靠同為太原出身的江州刺史王愉。
沒想到王愉卻不怎麼把他們放在心上。
太原王氏,東晉時其實是受三吳世族控制的僑姓。
當時配合司馬道子從陳郡謝家手中奪回政權,反對北伐。
仲德兄弟志在北侵,自然只能受人白眼,遂又改投荊州軍閥:桓玄。
巧的是,王睿與劉裕相交,後來劉裕起兵反桓玄,王家兄弟就做為內應,卻遭識破。
王睿被殺,仲德逃出生天,自此為劉裕所重,隨之征討。
伐燕之後,南方盧循亂起,劉裕本打算趁這個機會,把東晉首都北遷。
但王仲德表示反對:「你的威名是因為輔佐晉室而生,一旦逃避賊人,只怕威信全失啊。」
仲德說的沒錯。
東晉全靠吳地世族支撐朝廷,若是遷都北上,吳郡還會當你是皇室嗎?
不僅如此,後來北伐後秦,也有一樣的爭議出現。
很奧妙的是,這顯示出劉裕陣營對於世族力量的認知,其實是不足的。
事實上,東晉長期以來,皇室為傀儡政權,多為荊州軍閥所挾。
不是全面性的觀察,認為「兵馬=權力」再自然也不過了。
但王仲德是北方來的。
後趙,前燕,前秦都產生過一模一樣的問題--沒錢,寸步難行。
北方政權如此激烈交替,在其中始終能夠屹立不搖的王家,自然明白其中關竅。
當然,認知上會比較偏向:大的「民心所向」。
這是現實與理論的差距。
身在局中跟上帝視角,終是不同。
王仲德在盧循之亂中,練得了一身水軍好本領。
用來北伐,更是事半功倍。
劉裕也知道他志在北伐,最終命其留守宋國,為徐州刺史。
就這樣,王仲德避過了劉宋初期的政爭。
到彥之的北伐,王仲德其實是做為徐州前線軍支援。
當魏軍迅速撤退,宋軍歡欣鼓舞之際,也只有王仲德一個人感到不妥。
更詳細一點說,當時到彥之算是使用了「黃河奇襲」戰術先搶下洛陽。
整個十萬大軍其實還沒辦法在洛陽會合。
一旦黃河水路被阻,洛陽守軍能不能守?
事實證明不能。
當到彥之判斷應該燒船撤退時,王仲德更表示:洛陽跟虎牢守不住,但滑臺還行,我們應該先進兵瞭解局勢才對。
到彥之沒理他,王仲德便獨斷獨行,先往濟南確認之後,才同樣撤往彭城。
注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王仲德的想法跟報告,本來應該是會被隱沒的。
但檀道濟的援軍前來時,首先往彭城逮捕這些敗軍之將。
到彥之無話可說,王仲德卻手握軍情。
第一時間,兩個人的將軍職都被拔除,但檀道濟卻不得不讓王仲德加入援助部隊。
事後報功,又怎能少了王仲德一份?
由於篇幅限制,到彥之早年經歷寫在前一篇。
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有北伐經驗的將領,也沒有所謂的北伐之志。
到彥之是宋文帝最親信的將軍,且擁有荊州民心。
這場北伐,原本就是宋文帝為了整合劉宋而發起。
如果到彥之能夠取得北伐實績,宋文帝的權力跟地位都將是無可動搖的。
反過來說,如果一開始宋文帝就讓有北伐經驗的檀道濟跟王仲德領軍呢?
「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
簡單說就是這麼一回事。
那為什麼要扯王仲德?甘王仲德屁事?
王仲德只是做為一個代表。
事實上,竺靈秀也曾是劉裕北伐時,王仲德的下屬。
段宏則是曾經陪同宋文帝二哥鎮守關中,背著他逃回彭城的親信。
檀道濟後來就是帶著王仲德跟段宏,去救援滑臺。
沒錯,這個是段氏鮮卑,跟北方政權也是有仇的。
劉德武這個人不明,劉義欣則是劉義慶的哥哥。
詔令六將,劉德武跟竺靈秀的資料少。後者有北伐經驗。
段宏跟王仲德則是有經驗,與北方有仇怨的戰將。
主帥到彥之跟殿軍劉義欣,則擺明去刷戰功的。
正因為有王仲德這些「不屬於檀道濟派系」的戰將,這一次「元嘉北伐」才得以成立。
而他們的背景,也顯示出只要完成這次北伐,必能為宋文帝所用。
可惜這場背負眾人「悲願」的北伐,仍是以慘敗收場。
北魏還大大嘲笑了一番宋文帝「見笑轉生氣」嚴懲諸將的行為。
北伐首重縱橫。
但當政治角力凌駕於運籌帷幄之時,北伐這件事還有什麼意義嗎?
看看姜維,想想南朝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91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才是。
最早的《木蘭詩》,據說收錄在南朝陳的一本《古今樂錄》中。 嗯,就是歌詞大全啦。 編者是一個沙門,最近沙門和尚有點不敢亂寫。 原書不存,只有清朝人在整理《漢魏遺書鈔》收錄的部分。 嗯,就好像《三國志注》裡面很多原書都沒有了,幾乎都靠著三國志留下來的感覺。 靠北,那是誰說的? 是宋朝人郭茂倩說的。
每當標題寫到「北魏」,就要不厭其煩的提醒。 這是一個來自外國的中土政權,他們的史書,是後來才開始寫的。 他們的注記官,或做柱記,在柱子旁邊記錄大殿中發生事件與對話的那個人,也是後來才有的。 始自三代目,所以前面全靠吹。 吹三代目的爺爺爸爸列祖列宗都是皇帝,媽媽奶奶曾曾曾祖母都是皇后。 都是假的。
到彥之,是一個人名。 《宋書》的目錄,有這個名字,實際的篇幅卻從缺。 這就是「到彥之闕」。 還好,有好心的唐朝人把宋齊梁陳書,合編為南史。 所以我們還能來看《南史.到彥之傳》。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人。 又是一個之道輩。 跟劉裕一樣,祖籍彭城但是不住在彭城,都是東晉時的不過江僑民。 到彥之才是。
最早的《木蘭詩》,據說收錄在南朝陳的一本《古今樂錄》中。 嗯,就是歌詞大全啦。 編者是一個沙門,最近沙門和尚有點不敢亂寫。 原書不存,只有清朝人在整理《漢魏遺書鈔》收錄的部分。 嗯,就好像《三國志注》裡面很多原書都沒有了,幾乎都靠著三國志留下來的感覺。 靠北,那是誰說的? 是宋朝人郭茂倩說的。
每當標題寫到「北魏」,就要不厭其煩的提醒。 這是一個來自外國的中土政權,他們的史書,是後來才開始寫的。 他們的注記官,或做柱記,在柱子旁邊記錄大殿中發生事件與對話的那個人,也是後來才有的。 始自三代目,所以前面全靠吹。 吹三代目的爺爺爸爸列祖列宗都是皇帝,媽媽奶奶曾曾曾祖母都是皇后。 都是假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元朝是外族統治的統一政權,雖是客觀描述,卻是重要的歷史標記。蒙古不是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外族政權。魏晉南北朝近三百年,外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政權,都只限於北方。氐族前秦苻堅採取統一南方的軍事行動,卻在淝水之戰受挫。鮮卑族北魏孝文帝期望推動改革,為統一南方打好基礎,但事與願違。蒙古族吞金滅宋,成為第一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