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 - 短暫的統一政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晉武帝在後宮駕羊車挑選侍寢, 被視為昏庸的證據 (網絡圖片)
東漢晚年,地方割據,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所謂鼎立,不是強弱均衡的對峙,而是北方實力佔有絕對優勢,其後蜀國被魏所滅,吳國被晉所滅,但蜀吳亡國之間,魏國被權臣篡弒。因此,三國都不是勝利者,達至統一局面的是西晉政權。然而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51年,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西晉為何只有短暫的統一?晉武帝成為眾矢之的。晉武帝被指是依據祖父蔭,沒有個人的政治魄力。祖父司馬懿長期把持魏國朝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相繼專權,最後大權落在司馬炎手上,只是一位乘勢而來的開國君主。
晉武帝即位初期有「太初之治」的盛世,社會步向安定,經濟逐漸恢復,人口持續增長。或許正是沒有政治魄力的後果,晉武帝太快陶醉於盛世的美景中,以羊車挑選侍寢的故事,反映了不單單是沉迷聲色,更展現了過於安逸的心態。晉武帝不是沒有推行革新的措施,而是措施大多屬於與現實折衷的方案。
晉武帝為了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維持九品中正制,而且推行占田及蔭客制度,身份地位越高者,擁有更多的田地上限及寄居農戶,世家大族的權力得以鞏固。晉武帝又容許大臣的炫富鬥富的行為,富裕人家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晉武帝與世家大族的互利,帶來社會表現的安穩,安穩卻建立在相當脆弱的基礎上。
晉武帝認為魏國亡於宗室孤弱,於是大封宗室,諸王擁有軍權,坐鎮地方,本來屬於針對時弊的政策,但同時廢除地方政府的兵權,令諸王沒有受到節制。當時有大臣建議把漢末內徙的胡人遷出中原,被晉武帝拒絕,胡人成為地方諸王的兵源,為西晉的內亂製造了條件。
晉武帝被批評既未能「立德」,又未能「立功」,或許過於苛刻,但他的的確未能建立堅固的開國局面。西晉的短暫統一,不但指其只有51年的國祚,也指晉武帝以後的二十多年的戰亂。
晉武帝後,惠帝即位。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未必反映惠帝真的癡愚,但肯定他完全不明白民間面貌。皇后賈南風積極干預朝政,煽動了一番宮廷內鬥。地方諸王不滿,先後起兵,奪取中央控制權,被稱為「八王之亂」,最終由東海王越控制朝政。定居中原的胡族在亂事中興起,割據稱王,被稱為「五胡亂華」現象。繼而有匈奴的漢趙政權,先攻佔洛陽,擄走懷帝,被稱為「永嘉之亂」,五年後再攻佔長安,擄走愍帝,西晉政權滅亡。
西晉的瓦解,代表東漢晚年開始的分裂局面延續下去,統一下的太平盛世只是曇花一現。胡人在北方建立多個政權,晉室南渡建立東晉政權,從此陷入南北對峙的局面,直至隋朝統一,經歷二百多年的分崩離析才告一段落。
avatar-img
21會員
88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i Shi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漢亡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戚宦相爭是步向亡國的起點,那麼,黃巾之亂就是由緩緩倒下至榱崩棟折的轉捩點,漢獻帝被擁立,更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宣告。即使如此,漢獻帝先被董卓和李傕挾持,後被曹操控制,讓他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東漢政權仍然「名存」了三十多年,直至曹丕正式篡漢稱帝,東漢才真正的結束。
宦官指被閹割的男性,從事宮廷或宗室的僕役。宦官現象早於商周出現,也普遍存在古代世界。宦官形成一股足以長期操控朝政的政治勢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分別在東漢、唐代和明代。東漢是宦禍的第一浪,其特色在於宦官是皇帝權力鬥爭的工具。 外戚干政是西漢的政治常態,也是東漢的政治常態。自漢武帝設立內朝,外朝三公
西漢經武漢帝的多方面改革,奠定了盛世,盛世被昭帝與宣帝所延續。漢元帝被視為西漢衰落的轉捩點,經歷元、成、哀、平四帝,西漢政權步向衰落,最終王莽成功取代西漢政權,建立新朝。 如何理解「西漢」的衰落?雖然盛世不再,但西漢的滅亡沒有經歷漫天烽火,沒有被民變與外患所困迫,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暴虐,沒有浮現「哭崩
漢武帝的強勢國防政策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武帝採取強勢的國防政策,對內鞏固了疆土。漢武帝放棄對割據勢力的放任態度,除了削藩,也對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新」經濟政策,當然相對於「舊」經濟。漢初對經濟採取放任態度,經濟迅速從秦末的匱乏中恢復過來,卻帶來地方勢力的過度活躍。商賈豪強以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但是管理政策,更是是治國理念,不但鞏固漢室統治,更塑造了整個中國政治與文化傳統。 漢武帝為甚麼
東漢亡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戚宦相爭是步向亡國的起點,那麼,黃巾之亂就是由緩緩倒下至榱崩棟折的轉捩點,漢獻帝被擁立,更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宣告。即使如此,漢獻帝先被董卓和李傕挾持,後被曹操控制,讓他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東漢政權仍然「名存」了三十多年,直至曹丕正式篡漢稱帝,東漢才真正的結束。
宦官指被閹割的男性,從事宮廷或宗室的僕役。宦官現象早於商周出現,也普遍存在古代世界。宦官形成一股足以長期操控朝政的政治勢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分別在東漢、唐代和明代。東漢是宦禍的第一浪,其特色在於宦官是皇帝權力鬥爭的工具。 外戚干政是西漢的政治常態,也是東漢的政治常態。自漢武帝設立內朝,外朝三公
西漢經武漢帝的多方面改革,奠定了盛世,盛世被昭帝與宣帝所延續。漢元帝被視為西漢衰落的轉捩點,經歷元、成、哀、平四帝,西漢政權步向衰落,最終王莽成功取代西漢政權,建立新朝。 如何理解「西漢」的衰落?雖然盛世不再,但西漢的滅亡沒有經歷漫天烽火,沒有被民變與外患所困迫,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暴虐,沒有浮現「哭崩
漢武帝的強勢國防政策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在國力強盛的基礎上,漢武帝採取強勢的國防政策,對內鞏固了疆土。漢武帝放棄對割據勢力的放任態度,除了削藩,也對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新」經濟政策,當然相對於「舊」經濟。漢初對經濟採取放任態度,經濟迅速從秦末的匱乏中恢復過來,卻帶來地方勢力的過度活躍。商賈豪強以
漢武帝十六歲即位,在位五十四年,是勇於有所作為的君主,從治國理念、中央集權,經濟改革及國防外交四方面帶來新氣象,化解了漢初七十年無為而治帶來的政治危機,鞏固了西漢政權。 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但是管理政策,更是是治國理念,不但鞏固漢室統治,更塑造了整個中國政治與文化傳統。 漢武帝為甚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我才把魏書十一走完。 這是一個以「山東世族」為主的傳記,背後的伏線則是曹操與曹丕之間的關係,還有跟稱帝相關的部分。我們將會看到曹魏世族各式各樣不同的組成,以及世族力量的根源。這個力量,就是他們的「天子選票」。 前面還不太懂,打發時間寫心得的可能有點亂,多包涵。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我才把魏書十一走完。 這是一個以「山東世族」為主的傳記,背後的伏線則是曹操與曹丕之間的關係,還有跟稱帝相關的部分。我們將會看到曹魏世族各式各樣不同的組成,以及世族力量的根源。這個力量,就是他們的「天子選票」。 前面還不太懂,打發時間寫心得的可能有點亂,多包涵。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做人不要丟掉善良;世界可以混亂,內心不可以骯髒。」 老天才是鐵算盤! 司馬晉的嫡系至此晉愍帝告終、絕祀、滅族,東晉已非司馬懿嫡系!唐朝名相房玄齡主持修撰的《晉書》中就有明確記載:東晉的首位皇帝晉元皇帝乃皇妃與小王所。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二十四史之一,跟《三國志魏書》不是一回事)亦有明確記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