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在後宮駕羊車挑選侍寢, 被視為昏庸的證據 (網絡圖片)
東漢晚年,地方割據,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所謂鼎立,不是強弱均衡的對峙,而是北方實力佔有絕對優勢,其後蜀國被魏所滅,吳國被晉所滅,但蜀吳亡國之間,魏國被權臣篡弒。因此,三國都不是勝利者,達至統一局面的是西晉政權。然而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51年,中國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西晉為何只有短暫的統一?晉武帝成為眾矢之的。晉武帝被指是依據祖父蔭,沒有個人的政治魄力。祖父司馬懿長期把持魏國朝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相繼專權,最後大權落在司馬炎手上,只是一位乘勢而來的開國君主。
晉武帝即位初期有「太初之治」的盛世,社會步向安定,經濟逐漸恢復,人口持續增長。或許正是沒有政治魄力的後果,晉武帝太快陶醉於盛世的美景中,以羊車挑選侍寢的故事,反映了不單單是沉迷聲色,更展現了過於安逸的心態。晉武帝不是沒有推行革新的措施,而是措施大多屬於與現實折衷的方案。
晉武帝為了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維持九品中正制,而且推行占田及蔭客制度,身份地位越高者,擁有更多的田地上限及寄居農戶,世家大族的權力得以鞏固。晉武帝又容許大臣的炫富鬥富的行為,富裕人家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晉武帝與世家大族的互利,帶來社會表現的安穩,安穩卻建立在相當脆弱的基礎上。
晉武帝認為魏國亡於宗室孤弱,於是大封宗室,諸王擁有軍權,坐鎮地方,本來屬於針對時弊的政策,但同時廢除地方政府的兵權,令諸王沒有受到節制。當時有大臣建議把漢末內徙的胡人遷出中原,被晉武帝拒絕,胡人成為地方諸王的兵源,為西晉的內亂製造了條件。
晉武帝被批評既未能「立德」,又未能「立功」,或許過於苛刻,但他的的確未能建立堅固的開國局面。西晉的短暫統一,不但指其只有51年的國祚,也指晉武帝以後的二十多年的戰亂。
晉武帝後,惠帝即位。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未必反映惠帝真的癡愚,但肯定他完全不明白民間面貌。皇后賈南風積極干預朝政,煽動了一番宮廷內鬥。地方諸王不滿,先後起兵,奪取中央控制權,被稱為「八王之亂」,最終由東海王越控制朝政。定居中原的胡族在亂事中興起,割據稱王,被稱為「五胡亂華」現象。繼而有匈奴的漢趙政權,先攻佔洛陽,擄走懷帝,被稱為「永嘉之亂」,五年後再攻佔長安,擄走愍帝,西晉政權滅亡。
西晉的瓦解,代表東漢晚年開始的分裂局面延續下去,統一下的太平盛世只是曇花一現。胡人在北方建立多個政權,晉室南渡建立東晉政權,從此陷入南北對峙的局面,直至隋朝統一,經歷二百多年的分崩離析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