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力去強迫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輕輕鬆鬆地坐著,不要用力去強迫心,也不要有不悅的情緒,
維持心的清涼從容、透明清澈,
像一位有功德者、一位名門望族般恬靜地坐著。
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我們都已經一起圓滿累積了各項功德,
這些功德都將協助我們,讓我們得以靜定下來,
能夠很容易地證得法球,證入內在的三寶。
meditation card 31
meditation card chinese TWN 31
meditation card chinese 31
不要用力去强迫心
轻轻松松地坐着,不要用力去强迫心,也不要有不悦的情绪,
维持心的清凉从容、透明清澈,
像一位有功德者、一位名门望族般恬静地坐着。
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我们都已经一起圆满累积了各项功德,
这些功德都将协助我们,让我们得以静定下来,
能够很容易地证得法球,证入内在的三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法身法門很簡單,與所學過的事物相比是不可思議的, 無法去猜想:居然可以用如此簡單的方法,去學習那樣偉大深奧的事物。 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這一定很困難、很複雜,但事實並非如此。 或許有些深奧的事物確實會很困難,可是法身法門不是這樣的。 法身法門是很簡單的,只要單純地靜止下來,如此即可。
必須牢記:內在的中道,是從一開始修行直到成為阿羅漢之修行道路, 且不是難行之道,乃是有功德者之修行道路。 因此,是很簡單容易的,沒有所謂的困難。 很簡單、很容易,極其簡單且容易。 如果一開始修行就覺得很困難、窒礙難行、緊繃僵硬, 就表示用錯方法了。 方法正确便简单容易 就表示用错方法了。
如何判斷靜心方法是否正確? 若方法正確,將會得到獎勵。也就是: 身體會放鬆,感到輕鬆舒適,心也會跟著放鬆舒服起來, 即使還沒看到任何內在的畫面,也會滿意於當下的靜心感受。 覺得空曠開闊、寬廣舒暢、空空盪盪、舒舒服服, 這便是靜心方法正確了所得到的初步獎勵。 正确静止,将轻松舒适,心满意足
想一直持續著這樣的心情,對這樣的狀態感到滿足,不期待要有何內在經驗。 不憂心即將發生或不發生什麼事情,靜心時所見是黑暗或光亮都無所謂, 有沒有見到內在的修行畫面也都沒關係。 「對任何事物都不憂心」就是「到位、做對了」。 心開始變得柔軟、不堅硬,可以觸及到心的柔和軟綿, 我們會有柔柔軟軟的感覺。
憶念觀想所緣的方法,適合那些能夠如法做到的人。 也就是憶念觀想了之後,能感覺放鬆不緊繃,便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練習。 但若是會感到緊繃不舒服,會過度用力、有壓迫感,會過度凝視或緊盯, 那就要換其他方法了,不必憶念或觀想。 只要把心靜止在身體中央的第七點, 或只是將心靜止在肚子中間, 忆不忆念都行
法身法門很簡單,與所學過的事物相比是不可思議的, 無法去猜想:居然可以用如此簡單的方法,去學習那樣偉大深奧的事物。 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這一定很困難、很複雜,但事實並非如此。 或許有些深奧的事物確實會很困難,可是法身法門不是這樣的。 法身法門是很簡單的,只要單純地靜止下來,如此即可。
必須牢記:內在的中道,是從一開始修行直到成為阿羅漢之修行道路, 且不是難行之道,乃是有功德者之修行道路。 因此,是很簡單容易的,沒有所謂的困難。 很簡單、很容易,極其簡單且容易。 如果一開始修行就覺得很困難、窒礙難行、緊繃僵硬, 就表示用錯方法了。 方法正确便简单容易 就表示用错方法了。
如何判斷靜心方法是否正確? 若方法正確,將會得到獎勵。也就是: 身體會放鬆,感到輕鬆舒適,心也會跟著放鬆舒服起來, 即使還沒看到任何內在的畫面,也會滿意於當下的靜心感受。 覺得空曠開闊、寬廣舒暢、空空盪盪、舒舒服服, 這便是靜心方法正確了所得到的初步獎勵。 正确静止,将轻松舒适,心满意足
想一直持續著這樣的心情,對這樣的狀態感到滿足,不期待要有何內在經驗。 不憂心即將發生或不發生什麼事情,靜心時所見是黑暗或光亮都無所謂, 有沒有見到內在的修行畫面也都沒關係。 「對任何事物都不憂心」就是「到位、做對了」。 心開始變得柔軟、不堅硬,可以觸及到心的柔和軟綿, 我們會有柔柔軟軟的感覺。
憶念觀想所緣的方法,適合那些能夠如法做到的人。 也就是憶念觀想了之後,能感覺放鬆不緊繃,便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練習。 但若是會感到緊繃不舒服,會過度用力、有壓迫感,會過度凝視或緊盯, 那就要換其他方法了,不必憶念或觀想。 只要把心靜止在身體中央的第七點, 或只是將心靜止在肚子中間, 忆不忆念都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