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佳瑩、林紀甄、王俞雯
「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玩的那個嗎?」長大後的你們是不是也很常說起這種憶當年的話題,然後一邊和手足同儕沉浸在那美好的童年時光,一邊感嘆自己已經老大不小了呢?如果談論童年的時候有不同世代的人在場,可能還會發現不同世代的童年長得很不一樣,本期走揣就要帶大家看看我們觀察到的三個世代的童年遊戲,回憶過去的同時,也來看看我們能從這些不同的遊戲中看出怎樣的時代變化吧!
不一樣的遊戲體驗
就地取材!自己的遊戲自己做
「細漢ê時陣阮lóng去竹林chhò竹仔,縛一條線就會使做釣篙tī pi仔[1]耍規晡--ah」這是一位受訪爸爸用美好語氣分享的童年經驗,那時候並不像現代現成的玩具隨手可得,常常是從環境裡就地取材,再製作成童玩。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奶粉罐燈籠,過年過節或是童年的探險時光總少不了在晚上「pha-pha走」,這時候就要到附近有嬰兒的鄰居家要些奶粉空罐子,在上面打幾個洞,最後再插上蠟燭綁在木棍上就是個燈籠了,其中兩位受訪的爸媽甚至有同樣的經驗,看來奶粉罐燈籠是那時代的潮流!另一位受訪的媽媽則分享了有關探險的童年經驗:「阮hit時lóng會去猶未起好ê工地探險,雖然足驚ê,毋過我猶是會tòe leh去。」在小孩子充滿好奇心的眼裡每個地方都值得來上一場大探險,不管是施工地還是樹林都適用這個的道理。
在我們爸媽那個年代,這些遊戲時間通常都是一群小朋友一起進行,玩伴就是左鄰右舍或家族裡的孩子們,可能也是因為多人同樂,就算只是拿條皮筋玩跳繩、在地上畫幾個格子跳一跳,或是在地上玩玩泥巴、灌灌蟋蟀就能玩上一整天。
遊戲大雜燴的世代
到了走揣成員和我們哥哥姐姐的8、90年代,在物質上就和爸媽那代有很大的差異,塑膠製的小玩具唾手可得,早餐店裡玻璃瓶裝的調味乳旁總用膠帶黏上一個個不同的小玩具,像是用兩個按鈕在小小的螢幕裡玩水中套圈圈,或是五顏六色的彈簧圈,還有曾經風靡一時的電子雞,這些入手難度低的簡單玩具充斥著我們這代的童年生活。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像爸媽那代有些就地取材的小遊戲,像是比賽誰先找到四葉幸運草、玩玩含羞草,或是用一朵朵紅色的仙丹花花圈串成飾品。而在電子遊戲機開始發展不久的時期,如果玩伴裡有人有一台紅白機或Game boy肯定會成為焦點,電腦也被大家搶著輪流玩,不管是遊戲網站上的Flash小遊戲還是需要買光碟安裝的遊戲,只要家中有一台電腦就會擁有數不盡的樂趣。
3C遊戲與精緻玩具
最後我們觀察到在約莫2010後出生的這些孩子大都十分熟悉使用3C產品,除了早期就有的電腦和遊戲機,隨著手機和平板普及,手機遊戲也成了孩子們遊戲時間的首選。除了電子產品外,現今也出現許多主打具教育性質的益智玩具,這類玩具通常有多樣玩法,或是帶有些基礎物理科學的原理,小孩在遊玩的過程中不只有更高的自由度,同時能在玩樂中學習,也因為這類玩具的難度較高,一開始通常會有家長陪同玩耍,增加了更多親子共玩的時間。
是什麼改變了童年遊戲?
透過上述的小故事可以發現,不同世代的童年遊戲有著明顯的差異,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的娛樂活動有所改變呢?以下將從生產技術、生活模式、教育方式三個面向,觀察影響童年遊戲的可能因素。
日益發達的生產技術
在工業技術剛剛起步的年代,台灣玩具產業尚未成形,孩子們大多是從大自然中取材,或是利用家中的雜物製成玩具。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台灣成為玩具生產大國,塑膠、白鐵製的玩具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並與當時在孩子間流行的卡通結合,例如: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小叮噹等,推出許多周邊商品,成為童年記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各類電子產品推陳出新,從紅白機、怪獸對打機、寵物電子機,到連接厚重映像管螢幕的電腦,再到現今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平板,越來越精密的生產技術使孩子有更多的選擇,不僅如此,網際網路及人工智慧也參與了孩子的生活,孩子們同時擁有實體及虛擬的玩具,也因為資訊能透過網路方便取得,現今的家長更需要為孩子把關,篩選適合孩子遊玩的網路遊戲。
個人化的生活模式
早期的農業社會為了提高人力資源,幾乎每一戶人家都養育許多孩子,孩子們的生活重心大多是幫忙家裡的農作,家長為了養家餬口也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因此在非農忙的時間總是能看見街坊鄰居同輩的孩子玩在一起,當時以群體的遊戲為主,並且需要較廣闊的室外空間才能進行,例如:跳格子、橡皮筋跳繩。
隨著少子化的浪潮,每個家庭中的孩子越來越少,原本在童年時期能接觸到的同儕是一大群街坊鄰居,接著只剩下少數的兄弟姊妹,甚至有許多孩子是家中的獨生子,再加上不斷的都市化,獨立的住宅、公寓越來越多,少有與同輩相處的機會。因此,童年遊戲也越來越個人化,不需要一大群孩子一起進行,遊玩空間也從戶外轉向室內,即使獨自一人也能玩得不亦樂乎。
注重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
如同前段所述,在農、工業為主的時期,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並不充裕,家長專注於工作賺取生活所需,較沒有充足的時間與心力關注孩子的教育。進入科技化的社會後,除了各種現代化思潮進入生活,家長也較有餘裕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再加上當時家長對孩子獲得高學歷的期許,楊淑珠、蔡佳燕於2010的研究中提到:「至於民國83年起一連串的教改措施,其中多元入學方案目的在打破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壓力,只不過多元入學的結果,孩子需要更多才多藝,無疑地是將升學壓力向下延伸至國小學童身上,因此,孩子下課後的時間就是到補習班、才藝班或安親班,孩子的生活早就被補習及才藝填滿,兒童遊戲的時間相對壓縮了。」[2]
時代持續發展,到了現在「升學」漸漸不是所有孩子唯一的方向,年輕一輩的家長們更注重孩子的多元發展,除了讓孩子多方嘗試外,玩具也變得兼具娛樂性及教育意義,例如人際關係、邏輯思考、創意發想等,強調從遊戲中提早習得適應社會的技能。
人與世界的距離又遠又近
從手做遊戲到如今的電子遊戲,我們可以發現由於習慣的遊戲媒材不同,孩子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讓他們的成長過程以及童年回憶有了不同的特色。
在六、七年級受訪者的記憶中,小時候的遊戲多是走向戶外與其他孩子們互動,這與過去人們的生活型態有關。過去的社會型態是較為開放的農村,鄰里之間的感情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活圈,孩子們也會互相熟識玩在一起,加上當時社會經濟條件較為不足,也因而讓孩子們的遊戲媒材與生活環境更貼近大自然,除了能夠親身體驗這些實體的人事物,也能從中學習如何適應長大後的團體生活。
現在因快速都市化及小家庭的出現,人們多居住在較為封閉的公寓大樓,遇見鄰居的次數少之又少,在電梯中相遇也可能不會交談。楊淑珠、蔡佳燕的研究中提到,孩子因都市生活中的安全考量、遊戲產品的創新,以及戶外空間的壓縮,遊戲環境轉移到了室內,再加上生育率逐年降低,讓孩子們的遊戲型態逐漸轉變為以個人為主的單獨遊戲。不過,雖然較少親近大自然的條件,也缺乏與同儕相處的機會,但是因網路、電子遊戲的發達,讓現在的孩子破除過去空間所帶來的限制,能透過科技產品學習更大範圍的知識,也能夠透過網際網路接觸到更多元樣貌的人事物。
找回你的童年記憶
近年來,有許多「回憶殺」陸續出現,這些回憶殺讓人們想起了過去的美好童年,或是青春洋溢的少年時期。其實在不同的時代脈絡下會有不同的童年特色,就比如2000年左右出生的年輕人們幾乎都知道的「蕃薯藤」,就是在網路剛走向流行的年代,為了推廣幼兒網路教育所創辦的入口網站,這也讓「蕃薯寶寶」成了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共同回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型態逐漸改變,當初為了網路教育的「蕃薯藤」因為網路的普及而慢慢走入歷史,在此之後功能更多元、便利的Google、Yahoo等大型搜尋引擎是更符合需求的存在,成為現代人們的共同記憶。
童年遊戲的發展就像是台灣社會的縮影,文化隨著時代的推進而有所改變,有些被留在記憶裡,也有些被繼承下來,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經典。遊戲所帶來的美好童年是不可抹滅的,哪一個時期的遊戲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這些意義由孩子們去進行定義。過去的遊戲並不是消失了,也沒有被完全摧毀,它們正在記憶的某個角落,等待人們將它們重新拾起、創造!
[1]pi仔:池塘
[2]楊淑朱、蔡佳燕,〈戰後台灣社會生態對兒童遊戲的影響〉,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第5期,2010,頁14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