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114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4/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良因曰:
內心安住,不被外境所干擾,如明鏡止水。
堅持節操,於逆順二境皆不動搖,如泰山喬嶽。
待人處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機巧,如白日青天。
雖說性格堅毅公正,但是心量開闊,性格溫潤,如和煦之霽月光風。
觀察大自然,可以明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良因曰: 如《佛所行讚》說: 「其不知足者,五欲境彌廣,猶更求無厭,長夜馳騁苦。」 所以不知足者,在爾虞我詐的追逐中,長夜馳騁, 且招來毀謗恥辱,豈非苦火常燒心? 而安住於知足,即是安住於法中,一切安樂。
2014/4/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良因曰: 凡事都是禍福相倚,有一利則有一弊。 唯有「謙」卦,萬象皆吉,無禍害之伏藏。 恕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謙,與佛法的無我相應;恕,與慈悲相應。 聖人所見略同,只是說法稍異罷了。 謙之與恕,終身可行,
2014/4/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 良因曰: 刻薄機巧,與功利主義相應; 而誠懇忠厚,與慈悲心相應。 但看外相,似乎刻與巧,為快速成功地捷徑; 若論因果,只有誠與忠,才能化育萬象。 如同溫潤而厚實的土壤,則果實繁茂。
2014/4/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良因曰: 眾生都被共業所牽引, 在此業力的漩渦中,會出現一個個的「真理」,為大眾忠實地遵循。 而歷史的經驗中得知,依循此「真理」的廣大群眾,最終永遠是輸家。 因此在群體中,應冷眼看世間,不願做業力的奴僕。 古人說: 宜深思之...
2014/4/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劉直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 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 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 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良因曰: 《無量壽經》說: 「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 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2014/4/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良因曰: 真正以慈悲心,即使只是在他人失意時,幾句溫馨鼓勵的話,一個微笑, 都可能鼓舞他人再次生起對未來的勇氣,而價值萬金。 相對的,有意無意間觸動對方的痛處,或許不是甚麼大事, 但深深地傷害,將生生世世結怨。
2014/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良因曰: 如《佛所行讚》說: 「其不知足者,五欲境彌廣,猶更求無厭,長夜馳騁苦。」 所以不知足者,在爾虞我詐的追逐中,長夜馳騁, 且招來毀謗恥辱,豈非苦火常燒心? 而安住於知足,即是安住於法中,一切安樂。
2014/4/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良因曰: 凡事都是禍福相倚,有一利則有一弊。 唯有「謙」卦,萬象皆吉,無禍害之伏藏。 恕者,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謙,與佛法的無我相應;恕,與慈悲相應。 聖人所見略同,只是說法稍異罷了。 謙之與恕,終身可行,
2014/4/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 良因曰: 刻薄機巧,與功利主義相應; 而誠懇忠厚,與慈悲心相應。 但看外相,似乎刻與巧,為快速成功地捷徑; 若論因果,只有誠與忠,才能化育萬象。 如同溫潤而厚實的土壤,則果實繁茂。
2014/4/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良因曰: 眾生都被共業所牽引, 在此業力的漩渦中,會出現一個個的「真理」,為大眾忠實地遵循。 而歷史的經驗中得知,依循此「真理」的廣大群眾,最終永遠是輸家。 因此在群體中,應冷眼看世間,不願做業力的奴僕。 古人說: 宜深思之...
2014/4/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劉直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 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 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 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 良因曰: 《無量壽經》說: 「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 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2014/4/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良因曰: 真正以慈悲心,即使只是在他人失意時,幾句溫馨鼓勵的話,一個微笑, 都可能鼓舞他人再次生起對未來的勇氣,而價值萬金。 相對的,有意無意間觸動對方的痛處,或許不是甚麼大事, 但深深地傷害,將生生世世結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寧靜才能致遠,從寧靜中可以找回自己; 無私才能容眾,從無私中可以擴大自我。 In tranquility seek your true nature. In selflessness find nobility and advancement.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文章談論如何像水一樣順勢而為,不與他人爭執,表現出善的行為,在工作職場環境中,通過自身的努力,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情,處處保持善行。
Thumbnail
阿彌陀佛大圓鏡 無量壽光體相用 我在光中念彌陀 字字光明從口出 光化甘露灌我頂 隨聲遍透諸毛孔 一一毛孔又放光 身心融現光明幢 光明即是如來藏 圓周法界含萬象 一真無妄絕名言 只以此光宣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 不離是光說此法 無邊無礙無等光 智慧常照清淨光 歡喜解脫安隱光 超日月光難思光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寧靜才能致遠,從寧靜中可以找回自己; 無私才能容眾,從無私中可以擴大自我。 In tranquility seek your true nature. In selflessness find nobility and advancement.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