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20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4/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良因曰:
以清淨心自處,但面對眾生時依舊慈悲不失。
無事時心如明鏡,遇事方能分明果斷。
於順境內心恬淡,逆境來時自能泰然處之。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當了知萬法唯識,則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4/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良因曰: 逆境來時,不動瞋的涵養很重要,但是不能只靠壓抑,必須配合明理。 當了解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因果所感,自能隨緣無求。
2013/ 4/1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念台云: 「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良因曰: 佛門中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並非只是為了形儀端莊,更是為了攝護道念。 如《菩薩善戒經》云:「菩薩若行若坐,晝夜常調惡業之心… 正思惟義,如法而住。 分別法界,修奢摩他、毘婆舍那。」
2013/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 良因曰: 當心中沒有主,就必須從外境中尋求安住; 而外境不過是心所現之影,因此無論怎麼攀緣, 終究也只是渴鹿追求陽焰,至死方休。 只有找到生命的方向,自己的定位,方能以從容的心,去面對這世間。
2013/4/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念台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良因曰: 業力與習氣,就像一隻無形的大網,拖拉著網中的魚群; 眾生因此茫然而急促地,向前急奔……. 所以越是忙亂,越要看住自己的念頭。 常常提醒自己:「到底在急甚麼?世間哪有一件事情是真的?」
2013/4/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良因曰: 常觀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自然內心恬淡、謙退; 觀眾生處於濁世,仍樂此不疲,苦中作樂,則能涵容一切;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2013/3/3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良因曰: 雖說屋漏人所不見,但一切鬼神鑑之,神明記識。 在此若仍為自己負責,則照耀古今之節義,由此而生。 雖有恢宏的氣度,但仍兢兢業業地善養此心。 則驚天動地的文章,必自真性流露。
2013/4/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良因曰: 逆境來時,不動瞋的涵養很重要,但是不能只靠壓抑,必須配合明理。 當了解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因果所感,自能隨緣無求。
2013/ 4/1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念台云: 「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良因曰: 佛門中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並非只是為了形儀端莊,更是為了攝護道念。 如《菩薩善戒經》云:「菩薩若行若坐,晝夜常調惡業之心… 正思惟義,如法而住。 分別法界,修奢摩他、毘婆舍那。」
2013/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 良因曰: 當心中沒有主,就必須從外境中尋求安住; 而外境不過是心所現之影,因此無論怎麼攀緣, 終究也只是渴鹿追求陽焰,至死方休。 只有找到生命的方向,自己的定位,方能以從容的心,去面對這世間。
2013/4/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念台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良因曰: 業力與習氣,就像一隻無形的大網,拖拉著網中的魚群; 眾生因此茫然而急促地,向前急奔……. 所以越是忙亂,越要看住自己的念頭。 常常提醒自己:「到底在急甚麼?世間哪有一件事情是真的?」
2013/4/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良因曰: 常觀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自然內心恬淡、謙退; 觀眾生處於濁世,仍樂此不疲,苦中作樂,則能涵容一切;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2013/3/3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良因曰: 雖說屋漏人所不見,但一切鬼神鑑之,神明記識。 在此若仍為自己負責,則照耀古今之節義,由此而生。 雖有恢宏的氣度,但仍兢兢業業地善養此心。 則驚天動地的文章,必自真性流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