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8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1/2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先哲云: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良因曰:
能夠覺察他人之偽或受到他人之欺,而不動聲色,能吃點小虧者,
須有如日遍照的智慧,及大地慈育萬物之心者,方能致此。
能藉此積資懺淨,自然也就有無限受用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 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 良因曰:
2013/11/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 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 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良因曰: 因為迷失已久,所以人心漸漸遠離自然律,也因此招來種種的苦惱。 所以古聖先賢,無不要我們道法自然,回歸天真自性。
2013/11/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 無盡數其所失, 無對人,無峭直, 無長言,無累言。 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良因曰: 「無指摘其所忌」,是尊重他人的尊嚴與隱私。 「無盡數其所失」,是避免他人深陷於懊悔,而不可自拔。
2013/11/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良因曰: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但也不要隨意考驗一個人,即使是君子。
2013/11/1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良因曰: 莫要輕信一面之詞,而隨便評論,以免被他人誤導,或者利用, 這來自定慧的功夫。 激勵他人改過向善時,內心真誠的關懷多呢? 還是厭惡嫌棄的心理多呢? 如果負面情緒多,還是先看好自己的心吧!
2013/11/1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良因曰: 大乘行人,應當悲智雙運。 因為慈悲所以寬厚,但同時要有智慧,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保護他人不造惡業。 因為智慧所以精明,但同時不失慈悲, 所以常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而處處與人留餘地,不充滿肅殺之氣。
2013/1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辭婉; 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 隨事講說,隨時開導。 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 良因曰:
2013/11/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 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 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良因曰: 因為迷失已久,所以人心漸漸遠離自然律,也因此招來種種的苦惱。 所以古聖先賢,無不要我們道法自然,回歸天真自性。
2013/11/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 無盡數其所失, 無對人,無峭直, 無長言,無累言。 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良因曰: 「無指摘其所忌」,是尊重他人的尊嚴與隱私。 「無盡數其所失」,是避免他人深陷於懊悔,而不可自拔。
2013/11/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良因曰: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但也不要隨意考驗一個人,即使是君子。
2013/11/1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良因曰: 莫要輕信一面之詞,而隨便評論,以免被他人誤導,或者利用, 這來自定慧的功夫。 激勵他人改過向善時,內心真誠的關懷多呢? 還是厭惡嫌棄的心理多呢? 如果負面情緒多,還是先看好自己的心吧!
2013/11/1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良因曰: 大乘行人,應當悲智雙運。 因為慈悲所以寬厚,但同時要有智慧,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保護他人不造惡業。 因為智慧所以精明,但同時不失慈悲, 所以常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而處處與人留餘地,不充滿肅殺之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淨信眾生,聞佛教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悲心度生以添油,智心離相照法界,不墮諸有,不落斷滅,前念清淨,付囑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世間是虛偽的、變化的、無常的,任何人隨時有可能因此而造業、迷惑、受苦。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我們要做到「人心合天心,順佛意。」這就是有修。這個人修到他的心,上天看了都歡喜,諸佛都覺得都稱許,都覺得:「你做得還不錯,屬於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導讀: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淨信眾生,聞佛教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悲心度生以添油,智心離相照法界,不墮諸有,不落斷滅,前念清淨,付囑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世間是虛偽的、變化的、無常的,任何人隨時有可能因此而造業、迷惑、受苦。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人的心如果奸巧詭詐,就自以為很高明,其實不用這麼覺得。「上天不從,諸天不從。」諸天神聖只要有一尊認為你是奸巧人,用心機詭詐之人。祂念頭一動,就把你的前途給改掉了。我們要做到「人心合天心,順佛意。」這就是有修。這個人修到他的心,上天看了都歡喜,諸佛都覺得都稱許,都覺得:「你做得還不錯,屬於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