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5/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舛謬戾,可勝言哉?」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
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
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良因曰:
當思諸法如夢,而不執取,自然以和氣迎人,又不失其正氣與浩氣。
當氣和且正,夜寐自是吉祥,也必遠離褊急心粗與神昏矣!
二相了然不生,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4/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 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 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良因曰: 世間不乏聰明人,但一生成敗的關鍵, 宜思之!
2015.5.1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先師聞真淨遷化,設位辦供,哀哭過禮。 歎曰:斯人難得,見道根柢,不帶枝葉,惜其早亡,殊未聞有繼其道者。 江西叢林,自此寂寥耳。 《日錄》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當年先師法演和尚聽說真淨克文禪師圓寂,便為真淨禪師設立靈位上供,哀哭過禮。
2015.5.14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先師節儉,一缽囊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棄置。 嘗曰:此二物相從出關,僅五十年矣。詎肯中道棄之。 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綴①,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溫,夏服則涼。 先師曰:老僧寒有柴炭紙衾,熱有松風水石,蓄此奚為?終卻之。 《日錄》 【注釋】 良因贊曰:
2015.5.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昞首座曰: 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 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 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①則嗟怨之聲作。 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 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
2015.5.12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珣佛燈①曰: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 其有承恩而效力,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為。」 《日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佛燈守珣禪師說: 「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士,雖有聲名地位不以為榮耀。 良因贊曰:
2015.5.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勤和尚自太平遷智海。郡守曾西元禮問: 「孰可繼住持?」佛鑒舉昺首座①。 公欲得一見。佛鑒曰: 昺為人剛正。於世邈然,無所嗜好。請之猶恐弗從,詎肯自來耶? 公固邀之。昺曰: 「此所謂呈身長老也。」竟逃於司空山②。 公顧謂佛鑒曰: 《蟾侍者日錄》 【注釋】
2013/4/28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 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 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良因曰: 世間不乏聰明人,但一生成敗的關鍵, 宜思之!
2015.5.1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先師聞真淨遷化,設位辦供,哀哭過禮。 歎曰:斯人難得,見道根柢,不帶枝葉,惜其早亡,殊未聞有繼其道者。 江西叢林,自此寂寥耳。 《日錄》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當年先師法演和尚聽說真淨克文禪師圓寂,便為真淨禪師設立靈位上供,哀哭過禮。
2015.5.14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先師節儉,一缽囊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棄置。 嘗曰:此二物相從出關,僅五十年矣。詎肯中道棄之。 有泉南悟上座,送褐布綴①,自言得之海外。冬服則溫,夏服則涼。 先師曰:老僧寒有柴炭紙衾,熱有松風水石,蓄此奚為?終卻之。 《日錄》 【注釋】 良因贊曰:
2015.5.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昞首座曰: 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 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 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①則嗟怨之聲作。 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 平生所得,莫越於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
2015.5.12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謂珣佛燈①曰: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榮,達理之人,不為抑挫所困。 其有承恩而效力,見利而輸誠,皆中人以下之所為。」 《日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對佛燈守珣禪師說: 「凡是品德高尚的人士,雖有聲名地位不以為榮耀。 良因贊曰:
2015.5.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勤和尚自太平遷智海。郡守曾西元禮問: 「孰可繼住持?」佛鑒舉昺首座①。 公欲得一見。佛鑒曰: 昺為人剛正。於世邈然,無所嗜好。請之猶恐弗從,詎肯自來耶? 公固邀之。昺曰: 「此所謂呈身長老也。」竟逃於司空山②。 公顧謂佛鑒曰: 《蟾侍者日錄》 【注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我們看「欲放逸」的文: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是譬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分的煩惱,而且毒蛇、惡獸這些頂多就是傷害我們的色身,它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更不會讓我們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內心的煩惱比毒蛇、惡獸還要厲害。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大川隆法著 2011 信實文化 ❍ ❍ ❍ ❍ ❍❍ ❍ ❍ ❍ ❍❍ ❍ 準備工作即是「呼吸法」。 宇宙之和諧,正確而平衡,當遭受破壞之時,宇宙就會朝著恢復其均衡的方向運動。對於在思想和行動上體現了和諧的人而言,可享安然之幸福。 雖然有原諒對方的念頭,但自己的痛苦卻無法消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我們看「欲放逸」的文: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是譬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分的煩惱,而且毒蛇、惡獸這些頂多就是傷害我們的色身,它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更不會讓我們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內心的煩惱比毒蛇、惡獸還要厲害。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大川隆法著 2011 信實文化 ❍ ❍ ❍ ❍ ❍❍ ❍ ❍ ❍ ❍❍ ❍ 準備工作即是「呼吸法」。 宇宙之和諧,正確而平衡,當遭受破壞之時,宇宙就會朝著恢復其均衡的方向運動。對於在思想和行動上體現了和諧的人而言,可享安然之幸福。 雖然有原諒對方的念頭,但自己的痛苦卻無法消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