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82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1/1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

良因曰:
大乘行人,應當悲智雙運。
因為慈悲所以寬厚,但同時要有智慧,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保護他人不造惡業。
因為智慧所以精明,但同時不失慈悲,
所以常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而處處與人留餘地,不充滿肅殺之氣。
只有平時多用功、觀心者方能如此。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恩怕先益後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 威怕先鬆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良因曰: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所以一開始的態度,就決定了未來。 例如父母一開始對孩子就是溺愛, 當子女被驕慣的自私自利,認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沒有感恩之心時;
2013/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良因曰: 為何如此?除了基於慈悲之外,也是保身之法, 因此必須給他人留下迴旋的餘地。 肅殺之氣不僅傷人,往往也給自己帶來災禍, 如歷史上商鞅、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都是死於非命。 由此前車之鑑,為了慈悲他人,與自身的安危,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2013/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 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良因曰: 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以慈悲待人; 義者,合宜,亦即該盡的本分和義務。 以仁心為懷,方能待人以義。 因此所謂的吃虧忍讓,並非一味癡呆,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2013/1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恩怕先益後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 威怕先鬆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良因曰: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所以一開始的態度,就決定了未來。 例如父母一開始對孩子就是溺愛, 當子女被驕慣的自私自利,認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沒有感恩之心時;
2013/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良因曰: 為何如此?除了基於慈悲之外,也是保身之法, 因此必須給他人留下迴旋的餘地。 肅殺之氣不僅傷人,往往也給自己帶來災禍, 如歷史上商鞅、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都是死於非命。 由此前車之鑑,為了慈悲他人,與自身的安危,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2013/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 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良因曰: 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以慈悲待人; 義者,合宜,亦即該盡的本分和義務。 以仁心為懷,方能待人以義。 因此所謂的吃虧忍讓,並非一味癡呆,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縱容他人,是對自己殘忍。 「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一昧忍讓,只會把自己憋成內傷,我非常認同。 求學時期,曾經有個同學這麼評價我:「你真是一個好人。」 「好人,我嗎?」鮮少被用「好人」這個詞彙形容的我,當下有點動容,我暗自想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有一些人,私心比較淡薄,容易因為善知識一句好話深覺有理,便義無反顧的去做。也有一些人,私心比較重,善知識的一句話並不能影響他什麼,也不能使他心開意解,反而覺得對方有些雞婆多管閒事。 這便是心念的不同,念頭習慣往善的方向思考,就能百福叢生,就算是惡人故意咀咒,也不覺得是咀咒,反而感謝對方提醒自己
Thumbnail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縱容他人,是對自己殘忍。 「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一昧忍讓,只會把自己憋成內傷,我非常認同。 求學時期,曾經有個同學這麼評價我:「你真是一個好人。」 「好人,我嗎?」鮮少被用「好人」這個詞彙形容的我,當下有點動容,我暗自想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有一些人,私心比較淡薄,容易因為善知識一句好話深覺有理,便義無反顧的去做。也有一些人,私心比較重,善知識的一句話並不能影響他什麼,也不能使他心開意解,反而覺得對方有些雞婆多管閒事。 這便是心念的不同,念頭習慣往善的方向思考,就能百福叢生,就算是惡人故意咀咒,也不覺得是咀咒,反而感謝對方提醒自己
Thumbnail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