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寫不出來?編劇吉丸圭佑的無情節生活》:比才華更重要的是敬業

劇評《寫不出來?編劇吉丸圭佑的無情節生活》:比才華更重要的是敬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寫不出來!?編劇吉丸圭佑的無劇本生活》宣傳照。圖/朝日電視台

《寫不出來!?編劇吉丸圭佑的無劇本生活》宣傳照。圖/朝日電視台


「困難的要寫到簡單;簡單的要寫到深奧;深奧的要寫到好看;好看的要寫到正經;正經的要寫到愉快。」

這是引用自《編輯這一行》的一段話,被作者(資深商業書編輯)奉為圭臬;雖然談的是書,或許也能作為觀賞電視劇的參考。

我認為,優秀的電視劇即使情節荒唐浮誇,依然在帶來歡樂的同時,傳遞觸及人心的感動和意涵──《寫不出來?編劇吉丸圭佑的無情節生活》(以下稱《寫不出來?》)正是這樣的電視劇。

《寫不出來?》是部跟「創作」有關的故事,主角是身兼家庭主夫的三流編劇吉丸圭佑,因意外接到熱門時段電視劇的編劇委託,繼而展開有笑有淚的編劇創作歷程。

作為文字工作者和創作者,我很樂意把它推荐給大家。

以下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劇情安排。


▍電視劇VS小說!?


一個不紅的編劇,太太卻是天才型的一流小說家。

這樣的設定,不僅鋪陳出「創作者」「個人」間的競爭意識,擴大視之,也是「電視劇VS小說」文本形式的較量。

本劇不但透過角色對白討論「電視劇和小說的差異」,也指出兩者在本質上的不同──至少,在我看來,電視劇的娛樂成分多一些,小說相對偏重藝術性的表現;吃飯時也能輕鬆觀看電視劇,小說則須投入時間和精神「沉浸」文字裡。

我不否認電視劇也能拍得很「藝術」,小說也可以很「娛樂」,但純粹以本劇的脈絡來看,「電視劇VS小說」似乎可以約略等於「大眾化VS藝術化」,背後意味著不同的受眾基數。

《寫不出來?》中,暢銷小說家吉丸奈美(主角之妻)對此耿耿於懷。

作為文學界一流人物,她光靠版稅收入,在寸土寸金的東京買下房子,並養活一家四口,作品暢銷的程度可見一斑,是人們公認「成功」的小說家。

然而,她看著丈夫的編劇事業漸有起色,知道收視率1%相當於一百萬人收看時,不免受到衝擊──連非常暢銷的小說,也很難賣掉一百萬本!(我的認知是,在日本要賣掉十萬本才算「暢銷」,在臺灣則是一萬本)

當兩名就讀中學和小學的孩子一致認為爸爸的電視劇更有趣;還有心理諮商師看過先生的電視劇,卻不知道她的筆名,一向自信從容的奈美焦慮起來……。


▍作品價值和影響力,無法完全被量化


不過,正因電視劇和小說本質上的不同(可以進一步參考《娛樂至死》這本書),個人認為,不該以同樣的標準衡量兩者的優劣;一部作品對一個人的影響,更無法被量化。

假設有一部電視劇供一百個人輕鬆觀賞,看完僅止於娛樂;另一部小說只有十個人閱讀,卻對某個人的生命產生深遠的影響……那麼,到底哪部作品更具價值?

好作品受人歡迎,當然是大家樂見的,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不過,受人歡迎未必是一流作品;不受歡迎,也未必是差勁的作品。

在這一點上,我挺認同《編輯這一行》的作者對「暢銷書」的看法(雖然談的是書,但也適於討論其他文化商品):「暢銷」的前提,理想上是內容好。

內容淺薄的書即使一時暢銷,沒多久銷售量也會下滑;反觀有一些書,銷量起初不亮眼,但因為內容好,後來也會變成長銷書(雖然也有好書淪為絕版書)。


▍藉日劇反思臺灣出版產業現狀


比起日本,臺灣的作家們或許面臨更大的挑戰。

畢竟臺灣市場小很多,又要面臨各國翻譯書的競爭,成為專職作家實屬困難,作品要賣掉幾萬本也是(據我所知,臺灣出版社首刷數量很難超過兩千五百本,而且可能要好幾年才賣得完)。

我時常在認識的作家身上,感受到決絕的精神和不滅的理想;儘管市場現實如此,感慨之餘,他們還是繼續寫作。

即使很多現實牢不可破,很多時候甚至「難抵大勢」(比如:閱讀人口越來越少,圖書市場萎縮;書價偏低;讀者不一定能透過現有的通路買到真正需要的書等),不過,我依然相信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力」無法完全被量化。


▍創作,比才華更重要的是敬業


每名創作者的背景和條件不同,也有不同的創作理想、風格和習慣。

儘管極盡天賦和努力,然而「時運」在某些時候,可能扮演更關鍵的因素,左右著一個人的創作生涯。

唯有「做到底才能被看見」;堅持,是實現理想的必要條件,也是左右作家「是否專業」的態度(敬業)。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該文作家回顧過往,跟他一起出道的作家裡,不乏才華洋溢者。不過,那位新銳作家因為被退稿的次數多了,漸漸變得消沉,因而失去寫作的動力和熱忱,最終消失在文壇上。

相較之下,儘管同樣屢次被退稿,那位作家罵歸罵,還是會埋頭修改稿件,慢慢打磨文章,久而久之累積了作品和名氣,才能在文壇存活下來。

他不是最有才華的,但是他筆耕不輟。


▍打破才華迷思,重新定義


回到《寫不出來?》這部電視劇,坦白說,相較於吉丸奈美,我不認為吉丸圭佑的「才華」很出眾。不過,他很「敬業」。

吉丸圭佑為了完成委託,不但願意放下個人好惡,也總是全力以赴(他對作品的用心甚至超過資深編劇);無論是準時繳交或修改劇本,或是因應製作方各式各樣的需求調整戲劇方向和細節……比起「才華」,「敬業」更加重要。

最後,吉丸圭佑獨自完成黃金時段的電視劇劇本,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他鼓起勇氣詢問製作人,自己究竟算不算有才華。

比起明確地回應「是」或「不是」,製作人的答覆十分耐人尋味:

「當編劇的才華是,如果十年後你還能好好做這份工作,那你就是有才華。」

這不但適用所有領域,也成為我的精神之一。

我時常告訴自己:不要一上場就想打全壘打,更重要的是一壘一壘持續前進。

將來,要是《寫不出來?》推出第二季,我如果是編劇,就會以「如月翔」(本來也是編劇團隊之一,卻因不滿演員對劇本的介入而退出)為主角展開續集;看看這位天賦過人的年輕編劇,怎樣消磨傲氣,邁向真正成熟而專業的編劇之路。



avatar-img
鴿白妮的沙龍
45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鴿白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
兒童離家的冒險故事,不難聯想到童書著名的「情節公式」之一:「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不過,離家主題儘管普遍,隨著細節的不同,依然可見每部作品的特殊之處:小主人公來自哪裡?何故出走?目的地是何處?與誰同行?途經哪些困難,又如何克服?還有,作家怎麼著筆,又怎麼詮釋這趟歷程?
這個故事與羅德.達爾收錄於成人短篇小說集《啊,美妙神秘的生命》一書中的〈世界冠軍〉基本上是同一個故事,只是一個面向小孩,一個取悅的是大人。而作家預設並期望的讀者,是文本呈現而經作者建構的讀者形象,稱為「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那麼,同一個故事作為兒童版與成人版,它們有何異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