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個暖呼呼的牛皮紙袋,就是幸福的滋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自己做的炸旗魚條

我自己做的炸旗魚條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媽媽記得她小時候,外公替人做保負了債,有一天實在沒錢買點心,他就拿一顆蛋攤了張蛋皮,灑上白糖,切一切,全家分著吃。

有這樣的遺傳,媽媽也喜歡吃各種點心。所以,我很小就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有些自己買得到,有些自己買不了,還有一些得自己家裡做。

買得到的,是和平西路「國語日報」旁邊攤子的雞蛋糕,「國際學舍」門前老兵推車賣的高粱餅,瑞安街腳踏車店對面公園攤子的炸臭豆腐,和平東路新生南路附近巷口的蘿蔔絲餅。但凡口袋有一點點錢,恰好經過其中任何一個舖子,而又恰好不是吃得太飽,我一定會買一份。

臭豆腐得坐在攤子上現炸現吃,雞蛋糕、蘿蔔絲餅也最好現吃,涼了就不是那個意思,只好邊走邊吃。雞蛋糕好辦,兩口吞掉一個,剛走過兩條街,牛皮紙袋已經空了。然而剛煎好的蘿蔔絲餅內餡極燙,不能心急。先咬一個洞,嘬起嘴猛吹,逼出熱騰騰的蒸氣,再小口小口地吃。

高粱餅這個東西已經多少年沒有看到了。除了國際學舍門口老兵的攤子,也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過。它長得像山東大餅,但揉麵用的是高粱麵粉。大餅圓墩墩、二指厚,我們多半是切半個回家分。入口甘甜,鬆軟耐嚼,吃起來隱約有一股薄荷樣的涼感。啊,那老兵若還活著,也快一百歲了吧。

再說自己買不了,得靠大人才吃得到的。

外公家常備一罐「萊陽桃酥」,小朋友一次只能吃一片甚至半片,外公總說吃多了「上火」。我的童年夢想之一,就是一口氣吃掉那罐桃酥。後來外公過世多年,我也長大了,去「萊陽桃酥」買了一整包,沏了一大杯茶準備開戰,結果才吃完一片,就覺得也很可以了。

小時候,媽媽下班回家,常會拎一個「福利麵包」或「世運麵包」的提袋,我們就知道有口福了。她帶回來的麵包經常這裡缺一角、那裡少一塊,原來是半路嘴饞,不及到家就先撕著吃了。媽媽說:外婆以前下班回家,也總是樂孜孜提一袋麵包。她會一面吃一面嘆息: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東西!還好來了台灣!

「牛力」現在叫做「台式馬卡龍」,我從小嗜此物,每家店配方不同,有脆有軟有大有小,「福利」的個頭最大,口感鬆軟,是「牛力」的絕品。「世運」的倫教糕是十分古風的糕點,半透明,彈牙帶微酸,一口咬下,斷面滿是發酵的孔洞。一定要趁還沒發餿馬上吃,放冰箱就硬掉了。「世運」的三明治是我小學校外教學「定番」的野餐內容,等到中午抵達目的地,從書包拿出來,三明治永遠都是壓扁了的。無所謂,壓扁了一樣好吃。

媽媽去菜場,偶爾會買一小包炸旗魚條給我們吃。酥酥的麵衣,甜甜的魚肉,世界上不可能有更好吃的東西了。然而那小小一撮,我和弟弟兩三下就吃光,總是意猶未盡,恨不能連吃三袋。媽媽卻從不多買,總是說馬上就要吃中飯,點心都吃飽了還吃什麼飯。長大之後,我買了油炸鍋,自己調麵糊,炸了一大盤旗魚條,配著啤酒吃。妻大贊美味,我卻覺得,還是小時候安東市場賣的比較好吃。

秋天小芋頭(芋艿)上市,看到就會買。洗淨盛一大鍋,電鍋蒸熟,趁熱剝皮,蘸白糖吃。黏黏糯糯的芋頭裹上糖粒,好吃死了。小時候一碟糖全家輪流蘸,吃到最後糖總是不夠。吃不完的芋頭冰起來,蘸蜂蜜也很美。小芋頭可做各種料理:蜜芋頭、燉雞、蔥燒、紅燒小排、燉肉......,我卻始終覺得,清蒸蘸白糖最好吃,那幾乎是我味覺記憶的原點。

我懷念小時候的點心,一個暖呼呼的牛皮紙袋,就是幸福的滋味。我也懷念那個還是小朋友的我,他的快樂,似乎總是觸手可及。

(寫給《小日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29
很多江浙館子都有這道盆頭菜,涼吃。自家做,掌握去籽、塞肉技巧就不難,熱吃也好吃,非常下飯。
Thumbnail
2024/01/29
很多江浙館子都有這道盆頭菜,涼吃。自家做,掌握去籽、塞肉技巧就不難,熱吃也好吃,非常下飯。
Thumbnail
2024/01/08
願我們的社會能朝文明進步的方向挪動,哪怕只是一點點。
Thumbnail
2024/01/08
願我們的社會能朝文明進步的方向挪動,哪怕只是一點點。
Thumbnail
2023/10/30
甘香糯嫩,一口上天堂。
Thumbnail
2023/10/30
甘香糯嫩,一口上天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味道的記憶治癒了許多人的鄉愁和想念,想念再也回不去的那個地方,想念那時去過的那個地方,想念你在我最低潮的時候遞上一碗熱湯的無聲撫慰…彼時情彼時境不復返,可是我還能在食物的味道裡,懷念你。
Thumbnail
味道的記憶治癒了許多人的鄉愁和想念,想念再也回不去的那個地方,想念那時去過的那個地方,想念你在我最低潮的時候遞上一碗熱湯的無聲撫慰…彼時情彼時境不復返,可是我還能在食物的味道裡,懷念你。
Thumbnail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媽媽記得她小時候,外公替人做保負了債,有一天實在沒錢買點心,他就拿一顆蛋攤了張蛋皮,灑上白糖,切一切,全家分著吃。
Thumbnail
外公外婆是蘇州人,對生活有不能妥協的講究。再苦再窮,點心不能不吃。媽媽記得她小時候,外公替人做保負了債,有一天實在沒錢買點心,他就拿一顆蛋攤了張蛋皮,灑上白糖,切一切,全家分著吃。
Thumbnail
一直以為奶油夾心麵包只有花生和草莓口味。 有回,在一家老牌傳統麵包店吃到「椰子」口味,真是又驚又喜。濃厚的鮮奶油和椰子香氣在嘴裡化開,簡直是太美味了!立馬登上我心目中邪惡麵包的冠軍。只是這口味並不是每間麵包店都有,加上傳統口味的台式麵包店是越來越少了......
Thumbnail
一直以為奶油夾心麵包只有花生和草莓口味。 有回,在一家老牌傳統麵包店吃到「椰子」口味,真是又驚又喜。濃厚的鮮奶油和椰子香氣在嘴裡化開,簡直是太美味了!立馬登上我心目中邪惡麵包的冠軍。只是這口味並不是每間麵包店都有,加上傳統口味的台式麵包店是越來越少了......
Thumbnail
麵包的香氣,小時候的記憶。
Thumbnail
麵包的香氣,小時候的記憶。
Thumbnail
圖。文/布恣芽朵 在台灣這塊寶地上,「美食」真的無所不在,四處都有好吃的食物
Thumbnail
圖。文/布恣芽朵 在台灣這塊寶地上,「美食」真的無所不在,四處都有好吃的食物
Thumbnail
我第一次吃到鹹的米糕,是我上國中、離開外婆的羽翼之後,我家附近巷子有個賣筒仔米糕的攤子。母親忙碌無力炊事時,那家攤子的筒仔米糕,配肉羹湯或排骨酥湯,就成了我的正餐。18歲離開原生家庭來台北後,我的生活圈和筒仔米糕沒有交集,想來這是台灣中南部比較常見的口味。
Thumbnail
我第一次吃到鹹的米糕,是我上國中、離開外婆的羽翼之後,我家附近巷子有個賣筒仔米糕的攤子。母親忙碌無力炊事時,那家攤子的筒仔米糕,配肉羹湯或排骨酥湯,就成了我的正餐。18歲離開原生家庭來台北後,我的生活圈和筒仔米糕沒有交集,想來這是台灣中南部比較常見的口味。
Thumbnail
五月疫情急轉直下後,便開啟禁足的日子,雖然我本就喜歡獨處,但負面新聞接踵而來,在家也漸增厭世感。網路成了與外界溝通的唯一窗口,食物成了心靈療癒的泉源,而比起精緻、複雜技法的美食,我更喜愛老派風味的中式點心,那是對舊日回憶致敬的一種方式。 你喜歡什麼點心?學弟說他喜歡地瓜球,他嚐得出阿嬤的愛心;朋友說
Thumbnail
五月疫情急轉直下後,便開啟禁足的日子,雖然我本就喜歡獨處,但負面新聞接踵而來,在家也漸增厭世感。網路成了與外界溝通的唯一窗口,食物成了心靈療癒的泉源,而比起精緻、複雜技法的美食,我更喜愛老派風味的中式點心,那是對舊日回憶致敬的一種方式。 你喜歡什麼點心?學弟說他喜歡地瓜球,他嚐得出阿嬤的愛心;朋友說
Thumbnail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Thumbnail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Thumbnail
我採買食物時,不免受限於孩子喜好,例如,大兒子不喜歡葡萄乾,我就多買蔓越莓;因此當我要烘焙堅果類麵包時,必然出現蔓越莓吐司。 倘若有一天,人們談起媽媽的味道,我想,那不全然屬於媽媽個人承傳,而是一個家庭親情交融的滋味。
Thumbnail
我採買食物時,不免受限於孩子喜好,例如,大兒子不喜歡葡萄乾,我就多買蔓越莓;因此當我要烘焙堅果類麵包時,必然出現蔓越莓吐司。 倘若有一天,人們談起媽媽的味道,我想,那不全然屬於媽媽個人承傳,而是一個家庭親情交融的滋味。
Thumbnail
雖然它的招牌是鹹豆漿,但我更偏愛燒餅。為了爭取時間,我常常外帶剛出爐的燒餅或餡餅邊走邊吃,一個不小心就被燙到。幾位老兵爺爺有時會問我好不好吃?他們濃重的鄉音讓我必須費力才聽得清楚,我一個勁點頭直說好吃,他們就會笑得很開心,要我明天再來。
Thumbnail
雖然它的招牌是鹹豆漿,但我更偏愛燒餅。為了爭取時間,我常常外帶剛出爐的燒餅或餡餅邊走邊吃,一個不小心就被燙到。幾位老兵爺爺有時會問我好不好吃?他們濃重的鄉音讓我必須費力才聽得清楚,我一個勁點頭直說好吃,他們就會笑得很開心,要我明天再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