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126 單本?系列作?哪個好??

《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126 單本?系列作?哪個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發現有些人會有取書名的障礙。

他們可能通篇都寫完了,甚至都已經寫完了,但還是想不到什麼這部作品到底要取什麼名字才好。

以往我都不太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因為通常一部作品開頭,我就已經決定了書名,頂多就只有微調而已,改動的機會幾乎沒有,除非出版社要求更名(掩面

raw-image

第一次讓我碰到取名的猶豫,是在寫《土地廟奇談──福德與雪哉》時候,之所以會這樣糾結,是因為我在思考要把寫成系列作,還是單本作品,所以才會這樣煩惱,畢竟它的結構與發展性,很適合那種單本相關聯的續集作品,就算是單獨看一本也不會覺得突兀。

簡單而言,類似福爾摩斯系列的那種感覺。

其實這次取名猶豫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我最一開始其實是想寫神之間的腐腐故事,但後來聽說這有很多麻煩的事情要處理,例如得拜拜之類的,而且現在台灣創作圈風氣還沒有那麼開放,出版社可能比較無法接受,所以後來我就打消了主意,書名自然也要變了。

最後經過多方考量,我就先寫一本,而且改成腐向,不是BL,只是沒想到這本作品似乎滿受大家歡迎的,之後打算要來寫續集,不過近期在寫新作,所以還得再延一陣子,但這是題外話了。

話說回來,我滿多作品都是偏向這樣的格式,第一冊已有完整脈絡,既可當作單本作品,但也有發展成系列作的潛力,這樣也比較有彈性,若受市場歡迎可以接著寫下篇,若無,斷在那邊也不會奇怪。

──可以說是毫無痕跡的超神斷尾大法呢!

不過如果可以還是希望能順利大賣,佔據圖書館架子啦(X

不過以上這些想法,是因為當時比較偏向於實體出版,所以才有這樣的策略,近期漸漸把主力搬到網路經營上,所以也打算改變作法了。

網路經營的話,更自由多元,也不再被字數和成本等東西所框架,所以我想回去寫以前愛用的長篇故事來經營IP,不過時間成本也會相對比較高就是了,可是,寫自己喜歡的故事還是很開心的。

若讓作品更長,也更能吸收到有興趣的讀者吧。

長篇作品若經營得好,就可能成為你的代表作,但需要耗費的時間與機會成本就更大,也就是說,若資方沒興趣的話,那你花費的這段時間就等於打水飄了,當然,這邊是更希望你能好好寫完作品,不管有沒有被資方看中。

畢竟現在就算沒有被看中,不代表它永遠沒機會。

重點是要不斷地完成作品,才是王道。

而短篇(這邊指單本作品),相較於系列作,它所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較小,但若被資方看中,就算是賣得好,因為規劃就一本,就無法繼續發展,我之前有一部作品《暴力黑牧師と求愛犬騎士》就是如此QQ

就算蟬聯好一陣子的排行榜,但也就這樣了,真的很可惜XD

你喜歡寫大長篇還是單本作品呢?


小說點評第五屆精華~



avatar-img
鬱兔的金幣窩
130會員
287內容數
商業實體出版近40冊的小說家鬱兔,以幽默的筆法,記錄自己在業界的所見所聞與心得,希望能給予同行或心人一些想法與方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鬱兔的金幣窩 的其他內容
以個人理解來說,扁型人物指的是比較狹隘的人物性格,一般而言常出現在搞笑類型的作品,把某個特色放到最大,甚至到超乎常理的地步,只剩下某個特定個性,很容易讓人記住。 嗯,現實中若有這種人好像挺可怕的XD 這樣的人物,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所以給人感覺輕飄飄的,不實際的,但也因此有獨特的魅力。
曾經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 老實說,幾個月前的我根本不知道,畢竟和和出版社打交道,基本上只需要這幾種東西:作品本文、大綱人設,頂多再來個履歷,更多的情況是直接與編輯討論開會,除此之外,根本不知道企劃為何物。 企劃,可能是某種聽起來不太好吃的東西吧(X 聽起來確實滿商業的,但我也有點困惑。 故事背景:
若想要寫出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節奏的掌握是相當重要的。 雖然說緊湊的故事,會讓人迫不及待想要追著看下去,但是若這位主角殺了第一張地圖的BOSS之後,連休息整頓,或者和同隊伍裡的女生談個戀愛都沒有,就直接喊著要打下一張地圖,然後無限輪迴,一直把魔王打死才停,結局。 當改正這些缺點之後,就會慢慢進步。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很糾結過,但要討論這個議題,我想應該還是應該要從各種利弊來看比較好。 所謂的視角呢,主要分為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這樣是為了避免造成讀者的視角混亂,若全盤使用第三人稱的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那,你擅長怎樣的人稱呢? 上次點評活動的剪輯出爐啦
  遙想以前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問題,基本上聽到的回答大概一次發文約3000~5000字左右,當然也有一萬多字的大長篇,那種滑鼠滾輪拉不到底的感覺真棒。   不過那個時候很流行網文,而且一次看都可以看很久,再加上專注力很夠(?),一整篇洋洋灑灑地看下來還意猶未盡,而且當時讀者多,所以聊天室以及作品互動
  雖然我不是出版社的選稿人,但是身為被選稿的撰稿人(?),也有和一些出版社合作或談話的經驗,還是有些東西能分享的。   在輕小說這塊領域上,我自己遇過的,除了最傳統的「投稿」(這部分,以後再獨立談談),還有以下這幾種類型: 1.三審制   就是有三層的審稿,要過三關才能算過稿喔~   不過我也遇過
以個人理解來說,扁型人物指的是比較狹隘的人物性格,一般而言常出現在搞笑類型的作品,把某個特色放到最大,甚至到超乎常理的地步,只剩下某個特定個性,很容易讓人記住。 嗯,現實中若有這種人好像挺可怕的XD 這樣的人物,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所以給人感覺輕飄飄的,不實際的,但也因此有獨特的魅力。
曾經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 老實說,幾個月前的我根本不知道,畢竟和和出版社打交道,基本上只需要這幾種東西:作品本文、大綱人設,頂多再來個履歷,更多的情況是直接與編輯討論開會,除此之外,根本不知道企劃為何物。 企劃,可能是某種聽起來不太好吃的東西吧(X 聽起來確實滿商業的,但我也有點困惑。 故事背景:
若想要寫出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節奏的掌握是相當重要的。 雖然說緊湊的故事,會讓人迫不及待想要追著看下去,但是若這位主角殺了第一張地圖的BOSS之後,連休息整頓,或者和同隊伍裡的女生談個戀愛都沒有,就直接喊著要打下一張地圖,然後無限輪迴,一直把魔王打死才停,結局。 當改正這些缺點之後,就會慢慢進步。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很糾結過,但要討論這個議題,我想應該還是應該要從各種利弊來看比較好。 所謂的視角呢,主要分為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這樣是為了避免造成讀者的視角混亂,若全盤使用第三人稱的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那,你擅長怎樣的人稱呢? 上次點評活動的剪輯出爐啦
  遙想以前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問題,基本上聽到的回答大概一次發文約3000~5000字左右,當然也有一萬多字的大長篇,那種滑鼠滾輪拉不到底的感覺真棒。   不過那個時候很流行網文,而且一次看都可以看很久,再加上專注力很夠(?),一整篇洋洋灑灑地看下來還意猶未盡,而且當時讀者多,所以聊天室以及作品互動
  雖然我不是出版社的選稿人,但是身為被選稿的撰稿人(?),也有和一些出版社合作或談話的經驗,還是有些東西能分享的。   在輕小說這塊領域上,我自己遇過的,除了最傳統的「投稿」(這部分,以後再獨立談談),還有以下這幾種類型: 1.三審制   就是有三層的審稿,要過三關才能算過稿喔~   不過我也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