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21.8 - 2022.6
閱讀媒介:kobo
閱讀時數:1.6小時
平均每次閱讀分鐘:4分鐘
平均每分鐘閱讀頁數:1.9頁
ISBN: 9789865251772
這本書在去年2021出版的時候,我聽的好幾個Podcast都有推薦,當時是用PChome的讀書金買的電子書,也是很拖了很久才看完,非常抱歉。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快思慢想》的作者Daniel Kahneman,與《賈伯斯傳》、《貝佐斯傳》的譯者廖月娟,看來對於作者跟譯者的感知又更多了。
首先先介紹不同的訊號,依照統計學的概念來說沒有很難理解。
雜訊的概念,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複雜,任何事情一但有了主觀的判斷,就一定會有雜訊的出現,同樣一個病人,不同人評估就會有不同判斷依據,而這樣的雜訊,不論是準確,抑或是其他系統雜訊、場合雜訊、水平雜訊和心理偏誤,最終都會影響判斷,而這樣的結果,最終會影響的是錢財、生命,雜訊,比你想像的還要巨大卻不易察覺。
我們往往會覺得「事情好的不可思議」、「狀況壞到不能再差」了,是因為許多棘手的不確定性,與訊息的不完整性,都會讓我們想要的預測變得不完美且不可能,而人最忌諱的就是「預測」了。25%的訊號夾帶75%的雜訊,我們很容易有錨定的現象,如果在事前有一個基準參照,那麼人的判斷會相當容易受影響,讓自己身陷雜訊的干擾之中,是非常危險的。
「精神科醫師對於是否患有嚴重憂鬱症的診斷很少會有相同的看法。」
如果我們為了降低生活中的雜訊,其實會消耗相當多的成本,比如上述的憂鬱症患者,為了解決這樣單一個案的偏誤診斷,而增加更多的人力介入,其實只會浪費資源;大考中心的作文批改,總不可能成千上萬份作文,都讓所有審查委員一一過目吧?因此,與雜訊共存是必然的。
後記:老實說我對這本書的共鳴有點少,讀後心得的肉變少了,也許是手邊正在看《黑天鵝效應》,有些觀念互通有無,我也覺得這樣的想法在臨床上其實已經屢見不鮮了,本來就會有不同人的想法不一樣,判斷上也會有所偏誤。最後一句話給自己: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成為未來人生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