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3)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了解戰略上的攻勢守勢,不能單單從軍備去看,更要從歷史跟現狀的格局,著眼「萬一現狀改變後會怎樣」的思維,去探討變化的可能性。


實際的作為

最後,看待攻勢跟守勢戰略,要以實際作為去看。不能只看意圖,或是表面宣稱的樣子,不然現代各國的軍事指導單位都叫做「國家防衛部」,你看過哪個主要國家有「戰爭部」的?

只是,最困難的也是實際作為,因為並非光看做了什麼,就能說對方抱持何種野心。這也是前兩節要看大環境的背景,梳理歷史脈絡的連貫,才能去理解攻守差異。

舉一個最簡單的概念,要走向海洋戰略,那麼必須要做什麼?答案是,要取得補給港。像葡萄牙發現好望角後,歐洲諸國競相在非洲沿岸找尋可靠的港口,幾十上百年後,發展成各國的殖民地。其主因就是,要維持這條賺大錢的貿易航道,船隻總要有補給港,而越遠的航線就得要海軍保護,勢必要有軍港可以常態性的維持治安。平時防範海盜,戰時防守敵國侵犯。

舉一個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例子,鄭成功攻陷荷蘭人聚首的台灣,荷蘭母國顯然在遙遠的西歐,那台南的荷蘭人是向哪裡求援?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意思是荷蘭在遙遠的東南亞,主要軍事基地是在此。

這種海權強兵富國是個循環,擁有越好的貿易航路越賺錢,越賺錢就能投資在本國的工商業與提高軍事能力,國家軍力越強盛就越可以投射兵力到海外保護更多的貿易航線。其中玩到爐火純青的就是大英帝國,以及後來繼承的美國。

從歷史脈絡來看布局的意圖

講這麼多,是要讓各位理解,歷史淵源有其意義。如果今天你已經是個貿易強國,全球海岸到處都是你的補給港跟基地,那麼我們可以說你宣稱要打造新的艦隊,會是「攻勢戰略」的一種,打算要征服全世界?

當然不能如此武斷,還得看你打造怎樣的艦隊,若很明顯就是護衛艦,而且預定的配置都是全球各地,那這看來就會屬於既有利益圈的維持,嚴格講要算是守勢的延伸。只不過就被威脅到的國家來說,不會感到有趣就是,可我們能說你就是打算來侵略?

以俄羅斯從帝俄時代的發展,就不難看出其大戰略意圖,是要朝向海洋成為強國。從地理來看,俄羅斯核心遠離海洋,吃不到太多現代貿易利益,所以帝俄年代的悲願,東邊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統治東方之意;海參崴),西邊朝向波羅的海是聖彼得堡,然後延伸到現在的波羅的海艦隊所在地,也就是加里寧格勒。南邊則是克里米亞,掌握黑海後朝向伊斯坦堡,打通通往地中海的路線。

加里寧格勒是蘇聯從德國割取的飛地,目的在延伸對波羅的海的控制

加里寧格勒是蘇聯從德國割取的飛地,目的在延伸對波羅的海的控制

而在前蘇聯年代,很明顯的全球布局,都是在拉攏各地沿海國家,到處爭取港口,目標朝向最終取代美國的全球海權。這種海軍的打造就是攻勢型,因為是在挑戰既有的國際利益,但俄國自己會覺得應該是守勢,畢竟面對美國海軍,弱小的俄國艦隊要取勝太難,當然是以先防備被攻擊為先。

這我們只能說,從意圖跟行為來看,前蘇聯的發展無疑就是攻勢戰略為主,不然就不會去發展全球的海上布局。這道理一如現在中國的海上發展,若是單純的陸權思維,也不想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何必去印度洋插旗子?為何要打造挑戰美軍的艦隊?

這明顯是「過剩防禦」,就算是要以收復台灣為悲願,也太超過。說白了就是中國近年的戰略意圖就是攻勢發展,建軍也是一樣,實際作為也是如此。中國當然可以建立自己的秩序範圍,但要說是和平改變,絕無軍事侵略意圖,就顯然是胡說了。美國都可以在自己利益受到影響下,斷然侵略其他國家,中國取代了現有秩序後,絕對不會這樣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3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1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解釋所謂的攻勢、守勢戰略,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完全沒有反攻大陸的打算,現階段也沒有想過侵略福建省取得土地,那麼要將武器解釋成為進攻性用途,就沒有說服力。換句話說,要解釋攻勢跟守勢,我們要先了解「現狀」。 歷史無法放棄 回到近年最夯的範例,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許多人無法理解,何必大動干戈?
戰略學上,在談論攻勢跟守勢時,非常難以區分,畢竟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公布戰略時,會明擺著要侵略他國領土,或是明言重訂國際規則的。所以,我們就無法看出,其戰略的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那絕對不是這樣。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海空軍的作戰半徑一直都不小,海軍在大海上巡弋,航母問世前的砲戰就已經拉開到十數公里,到後來目視不了的距離,還規畫過用水上機去觀測修正彈道過,只是此一概念還沒實現就已經被雷達跟航母消滅;戰機則是打一開始就把戰場放大到數百公里的空中。但從波灣戰爭前後,我們仍可看出一些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解釋所謂的攻勢、守勢戰略,意圖是非常重要的,台灣完全沒有反攻大陸的打算,現階段也沒有想過侵略福建省取得土地,那麼要將武器解釋成為進攻性用途,就沒有說服力。換句話說,要解釋攻勢跟守勢,我們要先了解「現狀」。 歷史無法放棄 回到近年最夯的範例,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許多人無法理解,何必大動干戈?
戰略學上,在談論攻勢跟守勢時,非常難以區分,畢竟沒有一個現代國家在公布戰略時,會明擺著要侵略他國領土,或是明言重訂國際規則的。所以,我們就無法看出,其戰略的布局是攻勢還是守勢?那絕對不是這樣。
陣形的意義,就是一種加成,讓各別單位的火力可以交叉、射程可以涵蓋、防守能夠嚴密。如果單位自己就有所有的能力,陣形就沒有必要,反之若技術已經達到可以超越陣形加成,那麼陣不陣也就沒意義。
海空軍的作戰半徑一直都不小,海軍在大海上巡弋,航母問世前的砲戰就已經拉開到十數公里,到後來目視不了的距離,還規畫過用水上機去觀測修正彈道過,只是此一概念還沒實現就已經被雷達跟航母消滅;戰機則是打一開始就把戰場放大到數百公里的空中。但從波灣戰爭前後,我們仍可看出一些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波灣戰爭,聯軍聚集了五十萬大軍,聯合陸海空三軍,以摧枯拉朽之姿擊敗伊拉克。這可以說是陣形迷的最後榮光,因為在此之後的戰役,幾乎就不存在所謂的陣形,只剩下概念。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