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10)帝國的幽靈:俄羅斯為何走到這一步

2023/04/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等於要更新整套戰略理論,以談判為主的國際關係論點要修正,全球化甚至要中止,重新建立冷戰期間壁壘分明的生產鏈,避免戰爭的技術節點被敵人掌握。十幾年前,若有人跟你說,半導體上鍍膜差幾奈米,會影響戰爭勝負,絕大多數的人都會當你神經病。現在呢?全球領導人都曉得,差那1奈米製程,真的就是飛彈打到跟打不到之差,幾百萬美金的先進飛彈與垃圾,一線之隔而已。
從政治面回歸傳統路徑,為何俄國要入侵烏克蘭?
最早筆者也說過,俄羅斯數百年的歷史,在地緣上有三大悲願:取得波羅的海、黑海、太平洋的不凍港。
波羅的海方向就是三小國,現在夾住的加里寧格勒,太平洋是海參崴,黑海就是克里米亞。可以說俄國百年來的經貿政策,圍繞在出海口的佔有上,沒有大型良港貿易,俄國會跌回過去中等國家的實力。
原因出在大航海時代發現好望角後,絲路開始不重要的道理。
  • 編: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的飛地,夾在立陶宛跟波蘭之間,是俄軍波羅的海艦隊總部所在地;海參崴俄語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征服東方,清帝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約割讓給俄國,俄羅遠東地區的重要港口,太平洋艦隊總部所在。「三大悲願」可參考〈戰略學進階──攻勢與守勢戰略(2)〉。

確保海運,蘇聯解體後只能以經濟換取鄰國忠誠

俄國的核心位置離海洋有段距離,廣大的西伯利亞雖富有開發潛力,現階段就是成本過高。工業革命後全球貿易就是得依靠海運,這是不變的事實,所以上海從大清後期就是世界大港,無論民國前後,只有共產中國鎖國這段期間才不重要,改革開放後就重回全球舞台。
這相對代表,俄國如果要掌握主動權,就必須採取各種手段,太平洋離歐洲核心太遠,至少要保持波羅的海與黑海的航線暢通。讓這兩個出海口被有敵意的國家控制,對俄國來說是不能想像,接近亡國的恐懼。
過去蘇聯時代,整個蘇維埃對烏克蘭的建設,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投入,無論從農工業的邏輯都具有承續帝國戰略的一致性。但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已經沒有嚴密控制周邊小國的實力了,那該怎麼辦?
一樣,遠交近攻。俄羅斯依然是軍事強國,也是原物料生產大國,全球霸權或許無法企及,區域霸主還是可以做到。併吞鄰國不再是選項,保持週邊國家親俄成為唯一選擇,就俄國的觀點而言,為了保持附庸國的忠誠可說是極為讓利。
但周邊國家真的這樣想?那也未必,至少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曾受共產主義荼毒的人民不是這樣,俄國保持一天沙俄影子,波蘭就難以安枕,在車臣的軍事活動早已讓曾遭受災難歷史的小國陰影重現。
編:2014年俄國打進克里米亞之後,立陶宛國防部就開始持續發行國防手冊,教導該國人民遇到強國人入侵時要如何防衛與自保。當然他們的強國是俄羅斯。

「偉大復興」單一想像下,俄國無法容忍烏克蘭漸趨親歐

烏克蘭本來應該不是這樣,但隨著北約逐漸東擴,歐盟經濟整合到東歐,俄羅斯無法持續透過在經濟上輸血掌控的狀況下,只能改採古老的手段,啟動我們現在稱呼的「資訊戰」,透過收買、威嚇、欺詐、媒體操作、網路社群操弄的方式,讓親俄派領導人可以掌權。
然而俄國政治體制的腐敗,注定會惹火一般民眾,在俄國無法重演以武裝入侵阻止布拉格之春(編:1968年捷克的民主革命)的現在,只能眼睜睜看著烏克蘭鬧顏色革命(編: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舞弊引發的橘色革命,最終逼迫烏克蘭最高法院宣佈當選無效,再度重選後反對黨領袖順利當選)。
要說西方後面沒有加油添醋是太離譜,然而指控全部都是歐美情報單位的陰謀就太超過,民主國家的邏輯是只能推拉其他國家政治,21世紀後歐美的情治單位越來越像是情報分析師,而不是詹姆士龐德。
可就俄羅斯的角度來說,這活脫脫是弱化俄國的陰謀,西方全面性的要削弱俄國到滅亡。
其實,這也是俄國政治面的問題,因為專制體制不容反對聲音,不然俄國內部是有不少人,對如何「強兵富國」、「俄羅斯再興」的想像,是完全不同於普京等人的。但誰敢公開說?用台灣政治來比喻,就是國家未來路線有統獨之爭,然後蔡英文把主張統一的通通抓去關起來或是暗殺掉,接著連民進黨內反對英獨路線的其他獨派也都比照辦理。
這膝蓋想也知道有問題,一億多人的國家居然對國家未來路線,想像如此單一,那鐵定是教育跟媒體都受到一條龍式的干預,刻意塑造出的民族性。我們也不要覺得不可思議,看看對岸中國怎樣看待台灣,從來沒踏上台灣土地過的小粉紅,幻想著台灣是他不惜代價都要打下的「固有疆域」。
俄國人有其他選擇嗎?不是沒有,但只要普京跟軍頭多掌權一年,就可能讓未來的俄國改革後更加動盪。

俄羅斯為何無法「脫亞入歐」、「悶聲發財」?

說穿了,俄國要改變也不是不能,就是向西方體制認輸,開始真正的歐化,做東歐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徹底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貿易體制。
這在蘇聯解體後幾年還可以,後來就很難做到了,民族主義被激起後更難,如果您認為普京為了俄羅斯長期著想應該要這樣做,那去看看習近平吧,為何要挑戰美國海權?乖乖當資本主義的工廠,賺錢發財改善生活豈不是很好?
我們都知道,在台灣有大中國意識形態的人立刻就會跳起來大喊,為何只有美國可以當霸主,美國人很壞這樣那樣。
是啊,那羅馬和平的意義在哪?大英國協的全球海上秩序為何長達百年?
這就是帝國邏輯,認不認同是一回事,俄國確實有很多人認清這個狀況,並認為持續對抗西方並不正確。說到底,如果國家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民過得更好,那俄國花幾十年時間發展經貿,打造出更強大的工業,擁有領先世界的科技。再看看西歐的衰退,誰說五十年後不會東風壓倒西風,和平再起的新俄羅斯會成為歐洲的領袖?
不過人就是這樣,認同普京等領導階層邏輯的台灣人,都會認為為何只能給美國當老大,但要這些人去參加俄羅斯的聖戰,為抵抗邪惡美帝盡一份心力,沒有一個願意。

缺乏監督制衡,獨裁政體更容易以戰爭解決問題

回到正題,所以俄國必須入侵烏克蘭,因為就俄國的地緣霸權邏輯來說,「親西方的烏克蘭」無法接受,無論如何都得要阻止這個趨勢。
但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俄國要使用軍事手段解決政治問題,也得要服膺一個原則:「打一場軍隊可以打的戰爭,而不是想要打的戰爭」。所謂想不想、會不會、能不能三個層面中的能不能,看能力。
  • 大體上所有的戰略元素都可以拆解成三大項,「意圖」、「資源」、「行為」,其外顯的表現是「想不想」、「能不能」、「會不會」。
俄國有打贏這場戰爭的能力嗎?這端看劇本怎樣設定,客觀上的各種評估,俄國要全面以武力侵占烏克蘭是做不到的,就算可以做到,多年以內都要面對反抗軍、游擊隊、不聽話的民眾。俄國得要用超過新疆集中營規模好幾倍的方式,整個洗掉烏克蘭人口。
若只是要建立傀儡政權,普京手頭上的兵力是可以的,關鍵在快狠準的外科手術式戰爭。然而俄國體制讓領導階層接觸不到真實基層情況,不管是一般士兵還是產業技術,才會誤以為加權計算的結果,俄國可以輕易取得勝利。
如果普京打一開始就知道,戰爭機器中有一半的技術來自國外,不少關鍵零件還是西方生產,俄國並沒有自產能力。那麼他們可能採取的方式,就是繼續資訊戰滲透,小規模的軍事騷擾,不停的在烏東擴大親俄派範圍,同時擾亂西方政治,降低干擾力道。
而不是選擇大規模入侵。
這是政治制度欠缺監督後的結果,獨裁者會傾向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那個年輕時會聽同事好好解說工作事項的普京已經不在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7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