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下】島嶼南方的三重境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語錄

語錄


[以下內容純為個人意見]
【大武山下】 心得

●作者

龍應台,另有筆名胡美麗,臺灣作家、文學學者、政治人物。是臺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長和文化部首任部長,亦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的多所大學任職。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產生一定影響。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近年代表作為《走路:獨處的實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綱

一位自覺「身心脫臼」的中年作家,返回闊別半世紀的大武山鄉村生活,遇見各種底層辛酸小人物,也漸漸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神祕事物,包括一個永遠停留在14歲的少女靈魂,以及一件塵封已久的殺人案......。最後作家解開了殺人案謎底,並解開了少女無法和母親告別的心結,作家也徹底理解何為所謂「世上所有事,一一塵中見。」。書中大量描繪的動、植物多為臺灣特有種與原生種,還有龍應台親繪插圖,呈現她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

●心得整理

這本書藉由龍應台在大武山下的種種經歷,濃縮,彙整成一趟尋找自我的旅程。

豐子愷先生曾經講過,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別主真、主美、主善。

對我而言,人生的這三重境界是遁序漸行的。

我們先由最純樸的心出發,用純淨的眼光吸收且交融於周遭的物質世界,在認知尚未健全時,建立起這一生的價值觀,並依照這個價值觀去追求物質層面上的理想生活。

在這種必須藉由物質的真實來滿足自我的境界,我們通常只會顧慮到客觀層面上的事實,並理性的分析整起事件的利弊。且透過金錢、名望、尊榮去享受外在的富裕,這種真實的享受,也就是「求真」的境界。

然而,當我們經歷世事之後,才會驚覺:外在層面上的快樂終究無法造成內在世界的充實,我們的總會缺乏飽足感,生活也因此感到匱乏。

因此我們開始欣賞藝術,因為藝術品它不能以一種固定形式的角度去鑑賞,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經驗、教育、想法的差異而對一件作品有迥然不同的詮釋。

而這也不能用全然世俗的眼光看待,必須要把理性和感性交融在一起,才能完整的欣賞整幅作品,且在整個審美的過程中,內心的心靈也會因心緒感情與思想的碰撞而被滿足,其價值和內涵是不能用物質來衡量的。

因此,人們逐漸開始把真實物質的享受替代成審美過程中心靈的昇華。

最後一重,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靈魂層面上的生活。在這層面上,人們徹底從物質的角度回歸到心靈的本質,看待事情的方法也完全的從理性換成感性。這其中必須要有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促使我們開始與自己對話,重新認是最純真的自己。

這個過程可以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看的出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我們走了那麼久、走得那麼遠,驀然回首,回看自己走過的路,才發現:最純樸的初衷、最開始的本心,在經過物質的沖刷之後,已然不知在何時遺落於人生的某處了。

所以我們開始尋心,尋找最初的理想,與內在展開深入的交談。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得以豐富自己的內在,內心變得柔韌,對物質的依賴也會下降,是以我們會分享快樂,幫助其他人獲得心靈的充實,也就是所謂的主善。

而我們的主角一開始就是在一重境界之中,他有充實的物質生活,但內在卻十分匱乏,因此才有所謂的「身心脫臼」的感覺,而在大武山下的日子中,他藉由鄉土民情,民俗互動,以及一個小女孩的鬼魂,逐漸融入了第二重境界,但心裡始終有種「理性」的坎使他無法徹底的跨到最高境界。

直到最後,他看到了師傅給他留的那句話:「世上所有事,一一塵中見。」所謂的放下物質,並非完全脫離物質的世界,而是在物質的世界中充實自己的情懷,達到胸襟坦然的豁達。

推薦指數(10分為準):8.3

#大武山下 #龍應台 #緣生書棧 #神金病 #書評 #文學長篇小說 #時報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緣生書棧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整理緣生書棧之書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帶著對人生的疑問繼續抱恙生活,結果是週期性的懷疑自己,解藥是閱讀,因為我知道世界上不明白自己人生的人絕不僅僅我一人。可惜藥大多不是萬能,有些人偏愛幸福傷風素,我卻只有必理痛能醫。 我很喜歡龍應台,她像是生命的前輩,總在想她這些關於人類的思考,關於人文精神的理解,到底是從何以來。週期性懷疑自己的時候,
Thumbnail
帶著對人生的疑問繼續抱恙生活,結果是週期性的懷疑自己,解藥是閱讀,因為我知道世界上不明白自己人生的人絕不僅僅我一人。可惜藥大多不是萬能,有些人偏愛幸福傷風素,我卻只有必理痛能醫。 我很喜歡龍應台,她像是生命的前輩,總在想她這些關於人類的思考,關於人文精神的理解,到底是從何以來。週期性懷疑自己的時候,
Thumbnail
書名: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作者:詹明儒 出版:臺北:前衛 日期:2023年3月初版 (一)開拓臺灣文學新境 繼2016年小型大河小說《西螺溪協奏曲》之後,詹明儒(1953-)創作不輟,於2023年推出30萬字重量級的《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臺北:前衛),充分展現資深小說家的剛強後勁,令人
Thumbnail
書名: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作者:詹明儒 出版:臺北:前衛 日期:2023年3月初版 (一)開拓臺灣文學新境 繼2016年小型大河小說《西螺溪協奏曲》之後,詹明儒(1953-)創作不輟,於2023年推出30萬字重量級的《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臺北:前衛),充分展現資深小說家的剛強後勁,令人
Thumbnail
「江湖」指涉的是什麼?如詩歌的韻腳般,作者在文章裡多次插入「江湖啊!水的流域。」一句。江湖所指,原是灌溉生命、調節能量的自然地景,而引向人的社會後,江湖之詞則可喻為各方勢力匯聚爭鬥的場域──農田於焉是江湖、農業經濟於焉是江湖。
Thumbnail
「江湖」指涉的是什麼?如詩歌的韻腳般,作者在文章裡多次插入「江湖啊!水的流域。」一句。江湖所指,原是灌溉生命、調節能量的自然地景,而引向人的社會後,江湖之詞則可喻為各方勢力匯聚爭鬥的場域──農田於焉是江湖、農業經濟於焉是江湖。
Thumbnail
作者龍應台用胡美麗這個筆名以及《龍應台》本人為名,所作的共同創作,也就是作者雖然是兩個人,但其實是同一個人。試圖用兩種不同的心態和角色,以各自表述,也採相互討論的筆法,討論性別議題的多元觀點。
Thumbnail
作者龍應台用胡美麗這個筆名以及《龍應台》本人為名,所作的共同創作,也就是作者雖然是兩個人,但其實是同一個人。試圖用兩種不同的心態和角色,以各自表述,也採相互討論的筆法,討論性別議題的多元觀點。
Thumbnail
在方格子寫作以來,點閱次數最多的文章就是「大武山下」的讀後感,截至目前閱讀次數是3053次,愛心數有4個。前一陣子在臉書粉絲專頁,偶然發現龍女士新作「走路」讀者見面會的訊息,火速點了參加活動的頁面,然後就沒下文,我還以爲是沒錄取。 簽書會筆記 獨處不見得是孤獨,荒效郊野外 vs 都市叢林
Thumbnail
在方格子寫作以來,點閱次數最多的文章就是「大武山下」的讀後感,截至目前閱讀次數是3053次,愛心數有4個。前一陣子在臉書粉絲專頁,偶然發現龍女士新作「走路」讀者見面會的訊息,火速點了參加活動的頁面,然後就沒下文,我還以爲是沒錄取。 簽書會筆記 獨處不見得是孤獨,荒效郊野外 vs 都市叢林
Thumbnail
本文藉由芥川龍之介〈竹藪中〉的課堂作文引導,希望帶領學生反思在升學主義下被碾壓的自我如何思索「我是誰」。此篇作文不是哲學式的推衍,而是文本的細梳與思考,藉由「知性」命題的辯證方式,結合日常己例,完成一則自我辯證的故事書寫。
Thumbnail
本文藉由芥川龍之介〈竹藪中〉的課堂作文引導,希望帶領學生反思在升學主義下被碾壓的自我如何思索「我是誰」。此篇作文不是哲學式的推衍,而是文本的細梳與思考,藉由「知性」命題的辯證方式,結合日常己例,完成一則自我辯證的故事書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