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下】島嶼南方的三重境界

更新於 2022/07/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語錄
[以下內容純為個人意見]
【大武山下】 心得

●作者

龍應台,另有筆名胡美麗,臺灣作家、文學學者、政治人物。是臺北市政府首任文化局局長和文化部首任部長,亦曾在美國、德國、臺灣、香港的多所大學任職。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兩岸三地、新加坡,以及德國等地,產生一定影響。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近年代表作為《走路:獨處的實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大綱

一位自覺「身心脫臼」的中年作家,返回闊別半世紀的大武山鄉村生活,遇見各種底層辛酸小人物,也漸漸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神祕事物,包括一個永遠停留在14歲的少女靈魂,以及一件塵封已久的殺人案......。最後作家解開了殺人案謎底,並解開了少女無法和母親告別的心結,作家也徹底理解何為所謂「世上所有事,一一塵中見。」。書中大量描繪的動、植物多為臺灣特有種與原生種,還有龍應台親繪插圖,呈現她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

●心得整理

這本書藉由龍應台在大武山下的種種經歷,濃縮,彙整成一趟尋找自我的旅程。

豐子愷先生曾經講過,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別主真、主美、主善。

對我而言,人生的這三重境界是遁序漸行的。

我們先由最純樸的心出發,用純淨的眼光吸收且交融於周遭的物質世界,在認知尚未健全時,建立起這一生的價值觀,並依照這個價值觀去追求物質層面上的理想生活。

在這種必須藉由物質的真實來滿足自我的境界,我們通常只會顧慮到客觀層面上的事實,並理性的分析整起事件的利弊。且透過金錢、名望、尊榮去享受外在的富裕,這種真實的享受,也就是「求真」的境界。

然而,當我們經歷世事之後,才會驚覺:外在層面上的快樂終究無法造成內在世界的充實,我們的總會缺乏飽足感,生活也因此感到匱乏。

因此我們開始欣賞藝術,因為藝術品它不能以一種固定形式的角度去鑑賞,每個人都會因為自身的經驗、教育、想法的差異而對一件作品有迥然不同的詮釋。

而這也不能用全然世俗的眼光看待,必須要把理性和感性交融在一起,才能完整的欣賞整幅作品,且在整個審美的過程中,內心的心靈也會因心緒感情與思想的碰撞而被滿足,其價值和內涵是不能用物質來衡量的。

因此,人們逐漸開始把真實物質的享受替代成審美過程中心靈的昇華。

最後一重,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靈魂層面上的生活。在這層面上,人們徹底從物質的角度回歸到心靈的本質,看待事情的方法也完全的從理性換成感性。這其中必須要有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促使我們開始與自己對話,重新認是最純真的自己。

這個過程可以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看的出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我們走了那麼久、走得那麼遠,驀然回首,回看自己走過的路,才發現:最純樸的初衷、最開始的本心,在經過物質的沖刷之後,已然不知在何時遺落於人生的某處了。

所以我們開始尋心,尋找最初的理想,與內在展開深入的交談。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得以豐富自己的內在,內心變得柔韌,對物質的依賴也會下降,是以我們會分享快樂,幫助其他人獲得心靈的充實,也就是所謂的主善。

而我們的主角一開始就是在一重境界之中,他有充實的物質生活,但內在卻十分匱乏,因此才有所謂的「身心脫臼」的感覺,而在大武山下的日子中,他藉由鄉土民情,民俗互動,以及一個小女孩的鬼魂,逐漸融入了第二重境界,但心裡始終有種「理性」的坎使他無法徹底的跨到最高境界。

直到最後,他看到了師傅給他留的那句話:「世上所有事,一一塵中見。」所謂的放下物質,並非完全脫離物質的世界,而是在物質的世界中充實自己的情懷,達到胸襟坦然的豁達。

推薦指數(10分為準):8.3

#大武山下 #龍應台 #緣生書棧 #神金病 #書評 #文學長篇小說 #時報出版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整理緣生書棧之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大武山 (6952) 於6月13日以每股57.13元掛牌上市,開盤即跌破承銷價,本文以本案件為例,結合IPO掛牌掛牌承銷制度進行分析及分享包括新股掛牌前五日無漲跌限制、投資人成本、過額配售等。並提出後續觀察重點。
Thumbnail
一起到屏東縣萬巒鄉位在大武山腳下的赤山社區,騎乘腳踏車認識農村的人文歷史,並且在老厝54手作百香果鳳梨果醬,帶著甜甜的百百香果鳳梨果醬返回台北,結束美好的一日遊程。
Thumbnail
感謝E送我這本書,我一直很喜歡龍應台, 感覺認識我的人好像都被迫得知這件事。 能把140公分以下的世界寫的這麼美、這麼淒涼疏離美麗的只有龍應台, 或是我看的書太少,總之這是我的偏愛。 小說也好散文也是,我都很喜歡,我快感覺不出來這是小說了 主角就像龍應台本人,他有兩個兒子,有貓有雞
Thumbnail
帶著對人生的疑問繼續抱恙生活,結果是週期性的懷疑自己,解藥是閱讀,因為我知道世界上不明白自己人生的人絕不僅僅我一人。可惜藥大多不是萬能,有些人偏愛幸福傷風素,我卻只有必理痛能醫。 我很喜歡龍應台,她像是生命的前輩,總在想她這些關於人類的思考,關於人文精神的理解,到底是從何以來。週期性懷疑自己的時候,
Thumbnail
台九線的大武鄉,東濱深深太平洋,令遊客癡迷的湛藍公路;西傍蓊鬱的大武山,蜿蜒旖麗的南迴線。這一條無敵海景的美麗公路,近幾年「南迴藝術季」大地裝置,吸引遊客前來拍照打卡;但如皮克斯電影《汽車總動員 Cars》的情節,外環公路拓寬後,不僅沒有帶進商機卻加速街景冷清,讓大武女兒潘美緣投入地方創生中年返鄉路
Thumbnail
「這世界是閉上眼睛的,如果我們不睜開眼睛看向他人,我們是無法建立關係的……。」——芥正彥
Thumbnail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Thumbnail
「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三島由紀夫在和全共鬪的辯論會裡,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看看是否能影響或改變這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他依然深信,語言還是有力量的媒介。
Thumbnail
談到三島由紀夫,必不能迴避他對天皇的情結以及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維護。因此,在與全共鬪的辯論會上,這也成為了全共鬪成員挑戰、質疑三島由紀夫的重要問題。會中,雙方熱烈地討論「天皇」之於日本、日本民族的意義和象徵究竟為何,面對挑戰,三島由紀夫也透過話語,詮釋了他所認為的天皇。
Thumbnail
1969年5月13日,三島由紀夫隻身前往出席了一場在東大駒場校區900號講堂所舉辦的「傳說的辯論會」,與上千名「東大全共鬪」的成員進行公開辯論。紀錄片即圍繞著此辯論會開展,不僅詳實地還原當年的現場影像,其中還穿插著歷史背景的補充並採訪了當年參與辯論會的相關人員。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大武山 (6952) 於6月13日以每股57.13元掛牌上市,開盤即跌破承銷價,本文以本案件為例,結合IPO掛牌掛牌承銷制度進行分析及分享包括新股掛牌前五日無漲跌限制、投資人成本、過額配售等。並提出後續觀察重點。
Thumbnail
一起到屏東縣萬巒鄉位在大武山腳下的赤山社區,騎乘腳踏車認識農村的人文歷史,並且在老厝54手作百香果鳳梨果醬,帶著甜甜的百百香果鳳梨果醬返回台北,結束美好的一日遊程。
Thumbnail
感謝E送我這本書,我一直很喜歡龍應台, 感覺認識我的人好像都被迫得知這件事。 能把140公分以下的世界寫的這麼美、這麼淒涼疏離美麗的只有龍應台, 或是我看的書太少,總之這是我的偏愛。 小說也好散文也是,我都很喜歡,我快感覺不出來這是小說了 主角就像龍應台本人,他有兩個兒子,有貓有雞
Thumbnail
帶著對人生的疑問繼續抱恙生活,結果是週期性的懷疑自己,解藥是閱讀,因為我知道世界上不明白自己人生的人絕不僅僅我一人。可惜藥大多不是萬能,有些人偏愛幸福傷風素,我卻只有必理痛能醫。 我很喜歡龍應台,她像是生命的前輩,總在想她這些關於人類的思考,關於人文精神的理解,到底是從何以來。週期性懷疑自己的時候,
Thumbnail
台九線的大武鄉,東濱深深太平洋,令遊客癡迷的湛藍公路;西傍蓊鬱的大武山,蜿蜒旖麗的南迴線。這一條無敵海景的美麗公路,近幾年「南迴藝術季」大地裝置,吸引遊客前來拍照打卡;但如皮克斯電影《汽車總動員 Cars》的情節,外環公路拓寬後,不僅沒有帶進商機卻加速街景冷清,讓大武女兒潘美緣投入地方創生中年返鄉路
Thumbnail
「這世界是閉上眼睛的,如果我們不睜開眼睛看向他人,我們是無法建立關係的……。」——芥正彥
Thumbnail
前幾天終於去朝聖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這部紀錄片,我對三島由紀夫提及的許多論點與戰前日本思想的重合之處感到有趣,這也印證他作為一位橫跨戰前戰後年代的文學家,他的思想、作品、觀點其實都離不開戰前昭和時代的薰陶,所以藉由本文整理一些他在紀錄片中提到的論點的脈絡與來源。
Thumbnail
「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三島由紀夫在和全共鬪的辯論會裡,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話語,看看是否能影響或改變這群與自己理念不同的人。他依然深信,語言還是有力量的媒介。
Thumbnail
談到三島由紀夫,必不能迴避他對天皇的情結以及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維護。因此,在與全共鬪的辯論會上,這也成為了全共鬪成員挑戰、質疑三島由紀夫的重要問題。會中,雙方熱烈地討論「天皇」之於日本、日本民族的意義和象徵究竟為何,面對挑戰,三島由紀夫也透過話語,詮釋了他所認為的天皇。
Thumbnail
1969年5月13日,三島由紀夫隻身前往出席了一場在東大駒場校區900號講堂所舉辦的「傳說的辯論會」,與上千名「東大全共鬪」的成員進行公開辯論。紀錄片即圍繞著此辯論會開展,不僅詳實地還原當年的現場影像,其中還穿插著歷史背景的補充並採訪了當年參與辯論會的相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