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20參加龍應台新書「走路」讀者見面會

2022/02/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方格子寫作以來,點閱次數最多的文章就是「大武山下」的讀後感,截至目前閱讀次數是3053次,愛心數有4個。前一陣子在臉書粉絲專頁,偶然發現龍女士新作「走路」讀者見面會的訊息,火速點了參加活動的頁面,然後就沒下文,我還以爲是沒錄取。
後來忍不住疑惑,就在粉絲頁上的活動訊息發問,才知道已順利完成報名,於是開始過著數饅頭的倒數期待日子。
2022年2月20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淅瀝淅瀝的雨下個不停,我早早搞定家人的午餐,做好防寒措施出門去華山文創園區,細想疫情爆發以來,我上次是什麼時候搭過公車,已經久到我都沒印象了。
謝謝大女兒在網路上幫我訂到了精裝簽名版,我早就拜讀完,活動當天怕放在後背包會傷了書頁,還拿食物等級夾鍊袋裝好,才跳上212公車。
我約早了15分鐘到了會場,主辦單位正在播放了上一本書「大武山下」的各地簽書會錄影,其中龍女士也在影片中提到了盧梭和湖濱散記,我在大武山下也想到這個連結,能與心儀作家心靈相通,讓我雀躍不已。最後終於在2:30準時盼來了龍應台女士。她開口問了在場的讀者有誰做了書中所提的事情,我勇敢地舉了手,並驕傲地說我去應徵了導覽志工,龍女士說:「這不在40件事裡面啊!」我立刻解釋:「這就是我從沒做過的事。」回家時跟女兒分享到這一段,女兒還調侃我,怎麼會跟自己心儀的大作家爭辯呢?我也不知道我哪裡來的膽子啊!
這次的讀者見面,龍女士有個很有創意的安排,她希望大家帶著種子來和她交換。所以開場就以介紹一桌子的各色種子為開頭,不僅樣貌、顏色各異,也都有個美麗的名字,真的處處是學問。
接著她像溫煦的冬陽,先聊歷史上以走路聞名的思想家(康德、尼采)、科學家(達爾文)和音樂家(貝多芬),文人們也因走路文思泉湧,藉著走路做出傳世之作。接著又帶著我們走進她的書房,閱覽她的筆記本,參與她的鄉野漫步,跟著爬山又涉水,再用一張張的照片輔佐讀者的想像,時間過得這麼快,轉眼就到Q&A時間,採取了現場和線上二方輪流的方式進行。
接著則是簽書會,我乖乖地排在某個女士後面,我以為我是第二個,但前面突然出現了七、八個人,也太誇張。
終於輪到我了,我先自我調侃自己是植物殺手Green Killer,不敢帶種子來交換,透過短暫交談,順利地拿到簽名和合照,就心滿意足地離開華山文創園區。
文宣海報
龍應台女士的簽名
合照
簽書會筆記
  • 網路讓我們成為被動知識的接收器
  • 獨處不見得是孤獨,荒郊野外 vs 都市叢林
  • 「老」的重新定義:人生最後的成熟階段,日子怎麼過得飽滿。
  • 走路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走進一片森林,迷路的恐懼是會遞減的;打開感官,城市也可以像一座森林,是一部尚未打開的小說。
  • 細看光與影,讓知覺流轉,心在哪裡,路就在哪裡。
  • 科學新知:蜜蜂不見了,日本農業研究單位培養「採蜜蒼蠅」,希望分擔授粉工作。
  • 學者的日記中文、英文及德文交雜且圖文並茂,與時俱進升級為電腦繪圖與電子筆記。
  • 下定決心做一件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的事。
  • 內心強大才能面對以後的孤獨,婦女死後五年被發現陳屍家中,因為金融自動扣繳,婦人之前的房租、水電一切照付無礙,直到帳戶餘額不足,銀行要查封房屋才被發現倒臥在吉普車後座。
現場與網路提問
  • 港人如何面對目前動盪局勢,如何克服創作瓶頸?龍應台回答:當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革交錯時,沒有人可以給出最佳的答案,創作出現瓶頸亦然,龍女士舉例,當日軍打進蘇州,主要幹道上的商家為了生計、為了家人,都掛上了日本國旗,這是他們的選擇,但家裡也還有國軍和八路軍的旗子,誰來了就把旗掛上,他們面對現實的選擇,沒有對與錯。
  • 文學與美術何用之有?好的老師知道怎麼教會學生,動用全身的知覺去感受這世界中的複雜且美好的事物。
  • 孤獨是即使身處人群中仍覺得孤立;獨處是只要心夠靜,人群中仍覺得擁有個光罩般地個人存在空間。
  • 英國首相任命了一名孤獨大臣,總理所有與孤獨相關的事務,已有研究報告證實孤獨會影響民眾健康。
  • 如何安排老後生活?現在佔滿心思的事物都是暫時的,孩子及伴侶會離開,即早做功課,而不是退休了,才開始想。
  •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內心的飽滿?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再加上好奇心的維持,對生命的熱情,能忍受生活蒼白的折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為接下來的連載小說計劃所新創的專題,小手上路,不熟練之處請多包涵,題材均來自周遭人事物,再加上想像與自由發揮而成,寫作的時候我是作者,完成之後,讀者才是作者,可以邊看邊恣意想像,化文字為想像畫面,讓人物靈動有生命,讓我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