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思,不出其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不出其位(象山慶22.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外」的語意類似,是一種自我節制:個人的思想、行動,不踰越其定位(社會角色倫理本分),安分守己,不狂(涉入)不亢(侵犯)。但也有畫地自限(狷)、井蛙觀天(窄)的缺失。若就人性的現實,也可喻為:人只能在個自的「業習與認知」本位中思惟與行為,很難客觀地看待我之外的人事物(他者),也難以了解他者的習性與需要,因此,只能以「自以為是」的 (推己及人的框架、偏誤) 幫他忙、對人好,這是「別業(我與我所)」的侷限性,雖然也有大範圍的共業(良知、同理心),但一般較抽象且不覺,多半是「我見我思」先行,碰壁了,才有「設身處地」的警覺;或從始至終堅持己見、埋首沙坑,我行我素而不悔,有時付(做)出一些不得當的善意(行),反而讓人難堪(或煩惱),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我們在布施(給予)之時,只能謹言慎行、和顏悅色的表達其善意,不可過度熱情或強人所難;若是受(領納)者,則盡可能看心而不看事、受恩而不受傷。施與受雙方都是凡夫,有各自的(煩惱)習氣,彼此往來,多感謝而少計較,留一些學習的空間及交流的餘地,或許,人情溫暖些、生活輕鬆些吧。南無阿彌陀佛
/君子:(不越)素位[1],安分守己—佛位之願行與功德,非我所測所知,只可聞信奉行
\凡夫:(不離)本位,我見我執—凡位之煩惱與業習,非我能斷能除,有賴佛力攝受
同樣是「思,不出其位」,在君子是素位而行,守本分而不逾矩,在凡夫是本位為主,隨習氣而受蒙蔽;這兩者在本願念佛人而言,也可歸為機法二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自知凡夫,所思所行,不出三毒五惡之業習,難以突破我見而常在輪迴;得聞佛願,難思難議,不因淺智薄福而疑慮,即可信順佛說而往生淨土。慧淨法師云;「信機則柔軟、慚恥、包容、體貼、關愛之情常生;信法則謙敬、感恩、安穩、喜樂、滿足之心常存。」思不出其位,故自知愚惡而信佛悲智,兩者同時而相成,於彌陀本願及安樂國土之不可思議,直下信受而不妄思議,就此安住而一心稱名;既不落於凡夫之自力慢心而刻意求解,亦不因誤解或曲解而起疑否定,墮於自暴自棄[2]而耽誤了念佛往生之契機。印光大師云:
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3]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否則求升反墜,乃自誤耳,非佛咎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復周群铮居士書二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汝尚不能自利,何得便籌度利人之事乎?君子思不出乎其位,須知此心雖好,亦是學道之障。古人云,「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會說法」。汝但自行有得,如神龍一滴水,即可遍灑全國。若非神龍,縱得全江之水,亦無所濟矣。--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通宗通教之上品高人或無知無能之下品愚人,皆為彌陀本願之所攝受,平等而無差別、恩賜而無條件,學人雖自知其根器之智愚,但不可妄生比較之心(計慮)而自高(好高務勝)或自卑(屈己從人),唯須放下己見與雜思,「隨緣隨分,專精其志」的依佛所說,信願持名,同蒙彌陀接引而往生極樂,如《法事贊》云「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生前念佛,若行有餘力,思有以「利人」,之須就己所聞所行之教理與經驗,轉施於人,於念佛人(素位)分內「自信教人信」即可,不急於「籌度說法」,好為人師而生慢或分心,自障其念佛求生之淨業也。
《道德經》:「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有時候,平坦直通的大路,人們反而起疑「有這麼順暢?」寧可另求旁門左道、奇術秘方,到後來多半是迂迴自誤、或冤枉自傷[4],這或許是多劫業力(癡習、疑根)之使然,難以跳脫其無明之慣性(不出其位),王陽明《傳習錄》云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顧後之學者忽其「易於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也。節目時變,聖人夫豈不知,但不專以此為學。……夫良知之於節目時變,猶規矩尺度之於方圓長短也。節目時變之不可預定,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故規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目時變,而天下之節目時變不可勝應矣。
若喻之於佛法,則大道(良知良能)喻如純一無偽[5]、信心直行之本能,如歸命阿彌陀佛(本願救度)而念佛往生之他力淨土門;小徑(節目時變)喻如複雜多端、止觀兼修之教理,如隨學諸佛菩薩(三學六度)而斷惑證真之自力聖道門[6]。《孟子·告子上》:「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 若能直心信受釋尊(三經)所宣說、諸佛(同讚)所證誠,及歷代祖師(大德)所勸進,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信行而立其大本,盡此生而安住於單純簡易之念佛,從始至終不換題目、不雜用心、不兼餘行、不嫌平淡,久而久之,心念越來越清淨,生活越來越無事,少思少慮少煩惱、少知少解少爭執,以佛光為心光、以佛力為我力,順其自信(受用)而轉說(分享)教人信,生前同聲念佛,命終同生極樂;乃知「一切法門,六字全收」;「該羅八教,圓攝五宗」;「一聲超十地,六字括三乘」;「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彼佛名號,即是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可以說,念佛往生,雖於意識(思考論議)上難信,實乃生命(離苦得樂)之本能,是十方眾生之所嚮,也是一切法門之所歸。只須順此他力念佛之心(致良知),即可通彼自力修行之法(括時變),以不變而應萬變,無欠無餘。雖「思(念佛)不出其位」,然「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在其處而萬川歸之」,所謂不離本行但念佛,不越其位具萬法。就此安住於彌陀大悲弘誓的攝取,所思所行皆在名號光明中,不出格、不踰矩,素其位而足,不願乎其外,以凡夫帶業煩惱之身念佛,乘彌陀本願功德之力往生。南無阿彌陀佛
[1]《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 《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捨正路而不由,哀哉!」
[3]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常無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議。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卜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復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4]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人之心,通達萬變;赤子之心,則純一無偽而已。……擴而充之,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及其大也。」
[6] 以上只是「形式」對比,未必如實精確,但取其「相似」即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專修淨業與讀誦大乘(象山慶2022.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八:「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 《金剛經》云:「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印光大師云: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學佛老人的告白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專修淨業與讀誦大乘(象山慶2022.7)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八:「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 《金剛經》云:「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印光大師云:
清.為霖道霈《淨土旨訣》   (象山慶2022.7.16) 明末清初為霖道霈禪師(1615-1702)云「吾志在禪宗,而行在淨土」,《淨土旨訣》是其淨土思想代表作,闡釋「依教起信,宣揚淨土」、「發真實心,願生極樂」、「看破身心,專念彌陀」的理論。龔岸齋<序>: 修行念佛必須「出家」? <念佛偈>
學佛老人的告白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願此十念(以此念佛因緣[1]),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3]增長。
【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只需修五念門行,不必修艱難的六度萬行,是行方便;只需發願生淨土,不必歷劫在穢土度眾生,是願方便。又自願生淨土,是自行方便;願他生淨土,是化他方便。依佛願力,願生定得往生,往生速疾成佛,是究竟方便。 「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