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22. 淘金與行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真而不肆,光而不耀。」
處理事物是心意的運作,身體跟隨自然作動。如果是只是向外探求,而認為都是外面的影響,身體即體驗不到。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誰可以在意之所向處不動搖呢?是誰可以向君神報告呢?在「無」定即是。「正」是意的結構,止於ㄧ,會展現單一,完整會展現不可思議。身意的貪執,使外相僵固不動。
所以聖人是
大方無隅,運作的場域是以空間定義它的角落,所以呈現沒有邊界。
廉而不劌,執行分別分裂的作用而不傷人,所以是看出分別而不落入分別。
真而不肆,處於內真而不是陳列於外。
光而不耀,意生隙之光使人看見,卻不會閃耀人的眼睛而讓人看不見其他事物。
「廉」是如鐮刀般的稜利,可以分裂事物。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三才合一,調整身意行道,收藏心意是最重要的。
說到這個心意的收藏,是以「初相」所帶來的感受。初相的感受,是由身體而來,有所體會感受情緒而影響到意,是意不斷的堆疊的結果。身意不斷堆疊,則「無」的空間失去功能。「無」的空間失去功能,沒有了不動搖的意之所向,不能向君神報告,可以產生或與惑。產生惑與或的源頭,可以讓惑與或的生化,持續不斷。這是回光深藏,深入其意,生生不息,專注得以示現的道理。
三才合一,神意體合一。
「國」意中有或,要嘛成咸,要嘛成惑。或與惑。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三才合一而行道,整理或與惑的呈現,執行上像是在煮鮮魚肉湯,使其全部融化於湯內,讓所要分別分配的事物,跟著意與感受情緒,布滿整個空間。
於「在意之處」進行分裂,使「在意之事物」不能成為外相。
分裂這個「在意的事物」不能化於外相,外相即不能影響身意。
分裂的外相不會影響身意,分別分配的準則也不會影響身意。
外相與分別分配的準則不影響身意,兩者即不會互相影響,意即同於神,歸於原來的樣子,歸於「ㄧ」,即能同其眾意。
「國」意中有或。或與惑。
「鬼」是指在意的事物,使人留心而有情緒。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