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民國111年)7月1日起,經濟部實施新的電價費率,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漲幅達15%最大,住宅1001度以上調漲9%,1000度以下、六類產業以及高中以下學校不調。經濟部說有97%用戶不漲。
因為國際能源價格上揚,經濟部對外說,臺電累計虧損已擴大到新台幣853億元,所以決定漲電價。但又怕刺激民生物價,於是對六類產業(農漁、食品、百貨、餐飲、電影院、健身房)凍漲。然而,我疑惑…
.靠3%用戶調漲,彌補得了如此龐大的虧損窟窿嗎?不會吧,另外的97%持續在倒貼啊。
.沒漲到電價的業者就不會把產品調漲嗎?未必吧,過去常見到業者用這樣的理由「電費只佔成本的一小部分」。其實只要成本中有部分項目漲了,就會成為業者調漲的好藉口。
.這麼高比例的用戶凍漲,如何激發國民節約能源的積極性?以前怎麼用,以後也繼續這麼用,反正電費又沒差。
我以為,既然多數國人在公投時棄便宜的核能,擁抱漸趨昂貴的天然氣,基於公平原則,所有用戶都應承擔電價上漲荷包縮水的結果(少數較弱勢者可優惠或由社會福利預算補助)。而為了增強民眾與產業節能省電的動機,可訂出多段累進費率級距;民眾可以選擇節能少繳一些錢,或用更多的錢換到較好的享受。如此更合乎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之民主精神,也庶幾可望減少一些夏季的停電事件。
經濟部之所以推出這種怪怪的,無益於解決問題的電價方案,我揣想是由於今年要縣市首長選舉。按一般的印象,執政的民進黨精擅於選票考量,中央黨政大員興許如此盤算:向少數大企業多拔幾根毛,儘管惹他們不爽,不過他們可將成本轉嫁給產品售價,諒對選情影響無多;相反地,萬一通貨膨脹到讓廣大的國民覺得痛,就大大不妙,將使很多黨員失去當官的機會。
等選舉過了,我擔心會再漲一波,好好地回補臺電的財務缺口。猜得準不準?大家不妨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