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海洋友善防曬,真就保護珊瑚礁了嗎? 專家列出多達30項知識缺口...@MSMF知識PART

2022/07/3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為保護珊瑚礁生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防曬成分法規限制──然若立法的標準,建立在不確實的資料數據上,會不會衍生其他問題狀況,如肌膚健康、旅遊經濟......等其他方面,反而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窘況?
夏天到了,就要去海邊,來到海邊,就得擦防曬──而具「海洋友善」的防曬,是首選!
但避開哪些被立法禁止的紫外線吸收劑或防腐劑成分,就算有好好保護珊瑚礁的生態健康了嗎?
  • 海洋友善防曬,不同地區、要求不同。如:帛琉法規最嚴,基本上僅剩物理性防曬(二氧化鈦&氧化鋅)可用;但夏威夷法規則禁「oxybenzone及octinoxate」兩種紫外線吸收劑。
事實上,對於這些防曬劑成分,如何荼毒珊瑚礁生態?我們仍停留在「瞎子摸象」階段,缺乏充分相關知識來評判──甚至是矛盾的結論:
加上,實驗室的測試劑量,往往使用遠高於「真實環境中所監測到濃度」來進行實驗──雖能同時確認半致死濃度LC50、或半效應濃度EC50......等數據──但是,僅從實驗室數據結果來立法規定,會不會有些不充分、難站得住腳?
就像我們都知「輻射」有害──但「自然背景輻射」也一直都存在,並且其劑量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健康危害。
況且是提倡「防曬」的使用,也是為了身體健康,降低皮膚癌發生風險。
在「珊瑚生態vs.人體健康」之間──如何取捨防曬劑的使用?是個充滿未知的大課題。

真海洋友善防曬?專家列出30項知識缺口待補足

各種研究已經在世界各地的海洋與地表水樣本中,檢測到不同濃度的防曬劑存在──然而這些防曬劑:從何而來?會往哪去?對生態的短期與長期性傷害......等,都還未能得出一個較完整的框架以──利更全面、更合理地去評估:我們使用防曬所衍生的社會、經濟問題&環境生態風險?
透過相關研究文獻整理,與來自不同領域的有關專業人員(約 42% 來自學術界、15.7% 來自非營利組織、26.3% 來自工業界、15.7% 來自政府機構。)的協助──列出了30項「防曬劑vs.海洋友善」還有待釐清的知識缺口:
  1. 對不同珊瑚種類(軟、硬)影響?
  2. 對測試物種的不同生命週期(幼蟲、成蟲)影響?
  3. 對珊瑚幼蟲(育雛、廣播產卵、定居、游泳)影響?
  4. 所選測試物種來源(養殖或野生)差別?
  5. 珊瑚蟲的結構樣本、取樣部位(莖、尖)差異?
  6. 生態系統指標物種(生態重要物種、本土物種)選則差異?
  7. 實驗使用天然或人工海水影響?
  8. 實驗使用自然光或人造陽光差異?
  9. 實驗條件晝夜差異(亮或暗)?
  10. 了解的中型生態池(mesocosms)生態系統的功能複雜性。
  11. 需原位研究(In situ studies)。
  12. 季節性變化(乾濕)的影響?
  13. 測試物種的取樣水層深度(water column)影響?
  14. 防曬劑在地表水中的發生、分佈與地理位置的關聯?
  15. 水質條件(廢水、沿海娛樂活動和低水更新程序)影響?
  16. 慢性暴露影響(長期監測)?
  17. 在海洋食物鏈中的各物種的生物積累率?
  18. 海水溫度、pH、鹽度、海洋酸化影響?
  19. 生態物種對防曬劑暴露的耐受度變化(生理適應)?
  20. 防曬劑經降解和所衍生代謝物的生態毒性?
  21. 防曬劑和其他成分(無機、有機、附加防曬產品)的混合物毒性?
  22. 其他防曬成分,對防曬劑的生物利用度影響(吸收促進、妨礙)?
  23. 珊瑚物種(和其他鈣結構生物)在急性和慢性毒劑量暴露下的骨骼形成?
  24. 防曬劑對生物代謝能力、病毒感染率、氧化應激、至內分泌干擾過程?
  25. 除個人防曬品外,防曬劑的其他來源(包裝、塑料、紡織品、捕魚設備、油漆、塗料等)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程度?
  26. 實驗室環境中,珊瑚物種的適當種群終點?
  27. 實驗室環境中,珊瑚的暴露條件最適設定?
  28. 從環境中去除紫外線過濾劑和使用紫外線防護替代品(帽子、防護服等)的成本效益分析或社會經濟分析?
  29. 影響珊瑚患病風險?
  30. 野生珊瑚共生藻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關鍵光照度?
而且,就算「海洋友善防曬配方,真有效!」
我們也不應僅將這類防曬品,局限於那些戲水休閒的旅客身上──因為調查發現,防曬劑通過兩大主要途徑進入海洋環境:
  1. 直接從戲水、游泳或潛水者的皮膚流失入海水水體中;
  2. 間接通過工業或家庭廢水,經污水處理廠或雨水沖刷徑流方式,進入海洋環境。
而間接途徑,可能得負更大的責任!
  • Mitchelmore等人研究:污水處理廠,可能是防曬劑暴露於海洋生態系統的主要來源──這些防曬劑物質,可能通過淋浴、洗衣和排尿進入污水系統。再加上這些成分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汙水處理廠將這些化合物的去除效率仍顯不足。
當然這也不表示,去海邊玩水或水上活動時,可以不使用「海洋友善」配方(反正影響占比相對小)──已確認:人類活動頻繁之地區,受防曬劑的汙染程度會越嚴重。
  • Iris Schaap等人研究觀察發現防曬劑「Oxybenzone(BP-3)」在夏季時節,海水中可檢測到較高的濃度──原因與夏季海邊遊客數大增有直接相關。人變多,也導致會有更多的防曬劑進入海洋環境中。
  • 更有Ki Yong Kim等人報告表示:這類季節性濃度的差異,最高甚可達4.4倍之多。
另外Mirabelle M P Tsui 等人研究還發現:在幾乎沒有旅遊活動的北極地區,也依然可檢測到顯著過高的防曬劑濃度──可見防曬劑的汙染,也會藉由洋流傳輸,而流佈全球,非當地局部性的。
所以,努力補足上述的「知識缺口」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防曬劑海洋汙染問題,是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一地汙染,全球海洋都會遭殃。

MSMF觀點

隨著異常天氣的頻繁出現──保護環境的「海洋友善防曬」是個趨勢!
只是目前仍缺乏具公信力的標準(各國各地、標準不同),導致防曬所宣稱的「海洋友善」公信力不足,很容易流於廣告宣傳用詞,真實有沒有用?沒人保證。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也表示:目前沒有足夠的相關和可靠的科學數據來進行現實的 ERA,也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來支持防曬成分禁令。(參→PCPC on NAS Report: 'Not Enough Data to Ban Sunscreens'
而這「內容相異」的法規條文,除了帶來設計防曬配方時,防曬劑選擇的一些小困擾;更因為對真實生態風險的評估資料不足,導致海洋友善防曬,是不是真幫助到珊瑚礁生態健康?依然未知。法規(禁用、限用)的標準,可以說建立在猜測上──不小心,會不會出現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窘況?不管是體現在社會經濟、人體健康、或其他還未發現的面向上。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4會員
365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