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軟體當然有缺點,盤點4個缺點及應對方法—下(#31)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4. 沒有安全感

不論是台灣還是國外,新聞、社論或討論區中,都存在著對交友軟體缺乏安全感的討論。事實上,從一些國外的統計數據來看,確實也有很大比例的受訪者表示對交友軟體沒有安全感。這一點我其實可以理解,因為安全感來自於熟悉,而交友軟體主打的是相遇,而非熟悉。你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對方有著跟你不一樣的生活模式、興趣、飲食習慣等等,這些不同都是可能造成不安全感的因素。而我認為,這也是我們這個世代要面臨的狀況,也是我前面提過(以後也會一直提到的)的我們活在這個「去中介化」的社交環境將會面臨的狀況。
對於不安全感,我想每個人的體驗都不會一樣。有些人在描述自己時會稱自己為社恐(社交恐懼)、內向、話不多之類的個性,相對於活潑外向熱愛社交的人來說,這一類的人可能更容易對交友軟體有不安全感。對於這一類的人我同意要你們直接勇敢跨出舒適圈,去跟原本不認識的人見面,難度一定很高。但我也相信,你們絕不是沒有社交需求,但你們的個性以現狀來看可能很難滿足你們的社交需求。當然現在這個時代還有很多線下的實體活動,然後他們會準備一個主題(例如桌遊或是做菜等等)當作幫助大家破冰的媒介,我其實也會推薦對交友軟體沒有安全感的人去參加這類型的活動。但如果你還是很希望可以透過交友軟體多認識人,增加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另一半的話,下面我有些操作上面的建議可以給你。
既然我認為對交友軟體的不安全感是源自於社交環境的「去中介化」,那麼應對的方法其實也就跟我前面討論到的去中介化的社交環境有關。我前面討論去中介化的社交環境時我是說:人跟人之間互動的觀察期會拉長。在這邊我認為我們可以去思考主動去把這個觀察期拉長這樣的操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聊天的節奏放慢,把約會的強度降低(只吃飯喝咖啡),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去觀察對方。如果對方剛好也是個內向者,我們這樣做剛好也會符合對方的需求。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可以從IG去觀察對方。除了對方的照片之外,也可以看看他的文章跟限動,文章可以呈現出對方的思想跟態度,限動則可以呈現出他的生活型態,從這兩個角度去觀察對方。同時,我們也可以經營好自己的IG,盡量讓自己如實呈現,也給對方一個觀察我們的機會(如果對方比你多主動一點,他也可以透過你的限動跟你互動)。這樣長時間看下來,我們才可以比較有根據地去判斷對方跟自己的適合程度。
順帶一提。這種長時間的觀察,還可以幫助你避開詐騙集團,因為詐騙集團是很講究效率的,他們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同一個目標上面。
也許有人會想問我說:那這樣做會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同一個人身上?我會說「是」,但是這邊剛好就是我這麼推薦交友軟體的一大主因了。我建議你把觀察期拉長,但我可沒建議你在這個觀察期你只能觀察一個人。我建議任何人都可以在「不背叛任何人」的前提下多線發展。這件事有沒有道德疑慮端看你有沒有隨便做出許諾。我認為,除了暈船仔之外,很少人會對「沒有感情前提的多線發展」有太多道德上的批判。

結語

我有時候會想現代人之所以需要交友軟體,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傳統社區功能的喪失,也就是說,人跟人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弱。特別是雙北這麼多外地人的城市,人們缺乏一個促進凝聚的中心,導致人們越來越寂寞,因此需要一個管道或工具來跟其他人建立連結。交友軟體就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來。
思考一下,教會或宗廟確實扮演著人們凝聚的中心,外地移民可能會圍著教會進行人際互動。或者是我念大學的時候有所謂的地方性社團(例如竹友會、中友會或雄友會)。只不過隨著時代的推進,教會跟宗廟的影響力下降了,而我們從大學畢業以後也跟以前的社團關係不如以往密切。在這個情況下,對人際互動的需求現在就是需要交友軟體來滿足。
不過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只有優點沒有缺點,交友軟體也不例外。所以本文就我觀察或是蒐集到的資訊,提出了四點交友軟體的缺點以及如何應對來跟大家做個分享。如果大家有觀察到什麼我這邊沒提到的缺點,也歡迎提出,我們可以交流一下。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
社交駭客比爾服務列表
※※※
我的IG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交駭客比爾—駭客技術文件》是一個以分享單身男性如何順利追求男女關係的專欄。主要內容是以我這幾年男女關係的經驗為核心,延伸出的思想及實際操作的文章。如果你認為在男女關係上碰到了困難,看看我的文章或許可以給你一些方向,幫助你更順利追求到你期待的男女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